分心,可以說是現代人的一生之敵。每天有數以萬計的資訊向我們湧來,要求我們的關注。它們多數是不重要的,但會耗費我們的注意力。解決分心問題,該怎麼對抗分心?今天的讀書筆記,有一些方法分享。
今天繼續聊我最近讀的〈人生4千個禮拜〉也是這本書最後一篇,我來聊現代人的一生之敵「分心」。如果你把人生想成,一部長度不明的電影。那構成畫面組成的,就是我們的注意力。注意力看向何方,那些東西就成為我們生命的一小部分。我們看過、吃過、交往過、體驗過的人事物總和,就是我們的一生。可以說,我就是自己一生注意力的總和。
但在今天我們太容易分心了。
每天我們打開社群媒體,可能本來只是要回個訊息。結果系統推一個有趣的短影片。欸!時間就這樣過去了二三十分鐘,該產出的東西完全沒動,最糟的是,還不記得剛剛到底看了什麼。感覺自己半個小時的生命就這樣被人奪走了。
每天打開電腦、手機,不論善意惡意,總有一堆訊息向我們湧來,要求注意力。工作的信件、親朋友好友的群組、各種詐騙訊息。稍不留神,我們就陷入分心狀態。
畢竟,現代搶奪我們注意力的東西太多了。就連要看個影片,可能都要先支付15秒的生命先看廣告,可以說廣告的存在,就是對我們生命判了十五秒的刑!
我之所以把分心獨立一隻影片最後講,是因為它太常見了,常見到我們習以為常。但它對我們的生命傷害,卻是如此的巨大。畢竟注意力就是我們的生命,是我們活著的感受。每件吸引我們注意的東西,都是建構我們的零件。
我們可以說,一個分心的人,他的人生就是處於一種被劫持的狀態。
因為分心的人是沒有選擇權的。他看了什麼,聽了什麼,都不是自己選擇的。只是漫無目的的接收,他甚至沒有消化那些資訊,沒有記憶。他們是被霸佔的人。
可以說,我們只要想辦法減少分心,就是在增加自己人生的主控權。
很多人認為造成分心的主因之一,就是手機。
覺得就是手機太方便,才讓我們無法克制的亂滑。
所以市面上有很多APP,想要幫我們隔離手機,不管是用種樹或者是番茄鐘。甚至出現了手機定時盒,手機放進去,倒數沒完成拿不出來,用物理方式讓我們遠離手機。其中的假設就是沒有手機我們就不會再分心了。
但真的是手機讓我們分心的嗎?
的確,手機讓一些分心場景更容易出現了。
你想想,如果你到朋友家作客。你們坐在客廳,朋友突然起身往門外走去,想看看門口信箱裡面有沒有新的信件。十分鐘後,他又起身,走出門,檢查信箱。五分鐘後又一次、又一次。你在他家作客半天,他出去了五十次。雖然信箱裡沒什麼重要的東西,但它卻被檢查幾十次,你們之間的談話因此不斷被打斷。
或者,你的同事坐在辦公室裡,準備工作。但他突然站起來高喊!我現在不是單身了!但我也不能稱為有跟誰在交往,總之我的感情一言難盡... 還順帶擺了一個姿勢展示自己今天買的新衣服,然後周圍其他同事紛紛丟下手邊的工作,圍上前對著他豎起大拇指比讚,然後講一些讚美的話。
看起來的確是手機讓這些場景成真,因為沒有手機存在,還做這些行為,簡直就像瘋子,對不對?
但真的如此嗎?
本書的作者提醒我們,在每次分心後回想一下。在分心前你在做什麼?
是不是有一份有點艱難的任務等著你去展開?也許是一份有點難的文件要寫,或者是要展開一場有點沈重的對話,或者是準備展開一項枯燥但日常的工作?
如果我們仔細體會,也許就會發現,分心的本質是我們想要逃離當下。
是我們心裡有一股騷動,有一個聲音說服我們拒絕體驗當下發生的事情。要我們快隨便找點什麼事來作,只要不要繼續做手上的事就好。因為手上的事,讓我們感到痛苦,不舒適。
所以,如果仔細體驗,分心時,我們的感受並不是開心或爽快,更像是鬆一口氣,自己終於有個藉口不做手上的事了。
那為什麼我們要這樣?
通常是因為我們手頭上的事,引發了我們的無聊或焦慮。
這兩項情緒,時常跟我們被迫,面對自己的有限性有關。這兩種感受,都跟我們覺得自己被困住有關。
我們可能在準備寫一篇很難的論文,或者有可能要展開一段有點難度的對話。又或者準備要進行一些枯燥的工作,覺得自己被困在其中。不知道怎麼下手。
這些事情,常常讓我們感覺,前面有個挑戰,為了達成某個重要目的我必須完成,但我的能力可能不夠,而且在解決它以前,我們暫時無處可去。我們把這種處境,解讀為受困了。
可以說,分心是我們對自身渺小感的迴避手段。
分心不全是壞事,如果一個人身處絕境之中,分心可以讓人在肉體陷於困境時,心智上逃離絕境。
但我們多數人,並沒有身處絕境之中。我們只是在面對很難的日常挑戰而已,而那些困難挑戰,我們之所以想要去面對,是因為在挑戰之後是我們想要追求的目標。
但大腦不知道!
對我們大腦來說壓力就是壓力,不管是實際的生存困境,還是無生命危險的複雜文件,或跟不會傷害你的對象進行深入交流。
對我們最原始的大腦區域來說,這些場景都會觸發壓力,大腦分不出來,哪些壓力是我們該去面對,而哪些壓力是真的無能為力的。
對大腦來說,壓力就是壓力,一旦感受到壓力,就該啟動防禦的舒緩手段。
大腦跟你說「逃避」吧!逃避雖然可恥但是有用啊!
可以說當我們分心滑手機時,並不是因為手機內容多有趣。
單純是因為它看似沒有限制,我們能無止盡的滑下去,這種沒有限制感覺,幫我逃避了痛苦。
所以才說,當我們分心時不是感到忙裡偷閒的爽快,而是鬆了一口氣,從壓力中逃離了。
生活在現代,已開發國家的多數人,不會頻繁的遭遇生存危機。
但我們會頻繁遭遇很多微小壓力事件。
交往的對象想要找你談談約了晚餐,這次談話如果順利,你們之間的感情可能會更上一層樓,但不順利可能會讓你們親密度下降。晚餐時你們雙方感到壓力,頻頻查看手機,談話就這樣擱置了。
下班回家,拿起買了很久,一直很想讀的書,你早就想打開了。但看著那本書的厚度,再看看網路上對這本書如何燒腦的評價。你突然覺得,自己今天狀態好像不對,沒辦法應付這麼難的書,拿出手機不知不覺,就過了睡覺時間了。
造成我們分心的原因,是眼前這項任務的微微不適感,我們甚至都不易察覺到,這份不適感的存在。但我們的大腦察覺到了,只是那份不適沒有進入我們的意識內。
加上,我們身處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各種新奇有趣的事物不斷向我們湧來。每一條資訊看起來都像一個可能性,好像有更多更好的工作選項,更值得投入的目標,更優秀的伴侶。
消費這些資訊,就好像這些目標唾手可得一樣。我們誤會了,我們只是在瀏覽那些可能性,我們無法用消費的手段去擁有那些事物。
但因為每一條訊息都在告訴我們,有更多更好的可能性,只要我們無止盡的滑下去,可能性就不斷在我們面前展開。在虛幻的可能性中,我們不用面對自己的限制與能力不足。這種有限性,讓我們痛苦。
我們這些小小的痛苦,觸發內心要我們逃離當下的聲音。這些搞不清楚狀況的聲音,其實是在保護我們免於面對失敗的挫折,保護我們不用看清,自己其實還要再努力一點事實。但我們的理智又知道,這些任務是我們必須要完成。只有完成這些任務,我們期望完成的重要目標才會成真。只有這樣,才能慢慢提升自己的能力,讓那些棘手的事情慢慢的輕鬆起來。
那該怎麼辦?
之所以不自覺得分心,是因為我們被難以覺察的微小痛苦折磨。
那最好的方法,就是察覺它,把這些不舒適感,拉近你的意識內,一旦你看到它就能理解它,之後才有跟它共存的可能。
這本人生四千週書中分享了一名修行僧的經驗
在一座寺廟。每年冬天僧侶會進行一種修行,就是在天寒地凍的天氣,每天三次,修行者要從寺廟前的大水槽中取出半結冰的水,澆在自己的頭上。
一名參與修行的的人,說那是一種很恐怖的修行。那時的天氣冷到水一碰到地面,就會馬上結冰,往身上倒水是極其痛苦的體驗。
一開始那一位修行者跟大部分的人一樣,認為把注意力轉移到澆冰水以外的地方,可能可以幫助自己應對這個難關。
他要用冰水沖刷自己的時候,都會讓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遠方,試圖用意志力讓自己忽略天寒地凍的現況。但每次冰水只要一觸碰到皮膚,注意力就會被迅速拉回,強迫他回到這個痛苦的體驗之中。那種被拉回來的感覺,就像是注意力被驚嚇到一樣,當意志越想要逃跑,這件事就變得越難以忍受。
過了幾天,這名修行者發現一個違反直覺的事情。那就是如果在每次澆水淨身的儀式之前,先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在腦中預想等等會發生的事。並在進行儀式時盡可能地專注當下。去感受每一瓢水怎麼接觸皮膚,去感受那個寒冷,反而能避免,那份不舒適感不斷的上升,只要你專注地去感受它,它就會一直維持在那種微微不適的程度,不會發展到到難以忍受的地步。
他開始明白,這場儀式真正的重點,是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你越能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的活動之中,就越明白問題不在活動本身,問題不在那些冰水,他們帶來的不適感其實沒那麼強烈。真正加重這些不適感的,是內心深處抗拒體驗這件事的自己。我們會下意識的想要逃離,會給我們帶來不適的當下體驗,那怕那種不舒適感其實很輕微。
如果在從事一件困難事物前,我們就先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我們一開始就知道這份文件很難寫,我們就預想了自己可能要查閱很多資料、要請教很多人,可能會來回修改好幾十次。如果我們先做好準備,在挫折真正到來時,反而會更容易接受它。
所以真正造成我們分心的,是我們無法接受眼前這項任務,出現預期外的微微不適感。是我們內心有個聲音要我們逃離,要我們拒絕承認自己能力的有限性,拒絕承認這件事真的有難度。拒絕承認這件事就是需要花不少時間。我們想逃離,這些微小的不舒適感。
但那名修行者認為,只要仔細去體會它,也許就能發現,那不過是跟冷水澡一樣,是微微不適感而已,我們其實有充分的能力去面對。只要願意去感受它,讓它過去,再接受一次自己的有限性。
然後啟動你的耐心,事情就能慢慢被解決。
記得嗎?耐心可以說是人接受自己沒有控制能力,順從自身能力有限,並且理解事物有自己的時間節奏,之後展現出來的狀態。也是一個人真的向自己能力與時間的有限性臣服後的狀態。
啟動你的耐心,然後回到自己本來打算要做任務上,讓這件事該花多久時間就花多久時間,該有多難就有多難。
它難不住你的
因為你會跟他拼命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