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開始,我負責公司一個新的專案。專案啟動時,我邀請了一位年輕的設計夥伴加入。他在原設計團隊中頗有想法,這也是他進公司後參與的第一個大型專案。
夥伴年紀很輕,是職涯的起步階段,對未來有很多憧憬。這一個月下來,他表現得可圈可點——該完成的交付都能如期達成,對自身的不足也有自覺,願意發問、願意調整。
看著這樣的他,不禁想起當年年輕的自己。可能是因為工作多年,對這樣積極的年輕人總是特別有親切感。但不知為什麼,在今天的交流過程中,我總覺得有股微妙的不協調感,我過往很長有感性先行理性隨行的經驗,因此會特別察覺。
說不上是哪裡怪,內容上都很正常,但就是哪裡不對勁。
原定一小時的對談,在40分鐘時差不多已經完成。我對反饋的內容都很正面,也提到自己過去在飯店業的經驗,最後期許他未來在作品中可以持續精進,透過作品傳遞故事、風格與韻味。
我舉例說,好的飯店設計,就像把人帶入一個「體驗場域」,客人或許講不出來為什麼好,但就是覺得「舒服」。接待流程、音樂、香氛、光線、動線安排…都不是單一因素,而是一連串細節的堆疊,讓體驗自然發生,我在過去的飯店業碰過許多厲害的設計師,也養成了自己旅行時主動拆解體驗設計的習慣,有時不得不說設計師解決問題的能力真的沒有極限。
我想,這就是設計厲害的地方,設計於無形。
正當我準備結束時,夥伴突然說:「其實我最近有一點點壓力。」他說,他一直都有在看別人的作品,這次參與專案前更是密集吸收大量風格。但越看越多,越做越遲疑。
「有時候在做設計時,腦中會冒出很高手的作品風格,好像眼前有8個人對著我說:這樣才對。越想越卡,甚至會有點不太喜歡做設計的感覺。」
這段話同事表述的很平靜,卻讓我意識到——他正站在一個設計人都會經歷的分岔路口。
他一時愣住,問我怎麼突然問這個?我說,有趣其實是一個能力,如果你是個生活裡有趣的人,表示你在某些時刻,真誠地做自己、活出自己的感受。
他笑著說,他女朋友覺得他還蠻有趣的。我聽了也笑說:「那代表你們關係應該不錯,在親密關係裡還能保有真實的自己,是很健康的表現。」
這時他好像回憶起什麼,過去設計團隊裡的一個資深學姐曾說過一句話:「你很認真,但總感覺你做設計時有點怕犯錯,小心翼翼的在包裝自己的作品。」這句話讓他隱約記在心裡,剛剛的互動又讓他想了起來。他說自己常常很在意別人的反應,不知不覺都為了「大家都說好」的設計在努力。
聽到這裡,我終於明白那股「不協調」的感覺是什麼了。
我對他說:「設計是一門自我探索的手藝。真正的創作,往往是創作者與作品間彼此廝殺的過程,且一步步看見自己。」
「如果一個人創作的時,心裡總有別人的影子,終究只是範本的再製。可能會變成模仿得很像的設計者,但卻無法成為光芒四射的設計師。」
我建議他,暫時停止大量吸收外部作品的習慣,如果真的要看,短期內就專注一位設計師——是一個理念與你契合、看了會有「被說出心聲」的設計師,一步步為你譜出心中的曲子。不是風格像,而是思路對的上。要的不是臨摹,而是感受心理的共鳴。
我跟他分享,當年我創業期時無意間看了賈伯斯早期的訪談(Steve Jobs 遺失的訪談),像是被電到一樣。那種「他說出我想說的話」的感覺,讓我反覆看了那些內容好幾次,事後我把網路上找的到的歷史影片都看了一遍。我事後回想那不是模仿,像是嚮往與共鳴,是一種「如果可以這樣做該有多好」的內在驅力。
我對他說:「你要喜歡自己,喜歡自己的創作歷程,喜歡那個試過、錯過、再來一次的千錘百鍊。那才是創作最真實的樣貌。」
結束談話前,我跟他說:「我們最後這15分鐘,是今天最有價值的時刻。我覺得我是一面鏡子,我的角色,就是把你原本在心裡沒說出口的話,照了照說出來。」
我也推薦他有時間可以去研究一下原本Raw的主廚江振誠Andre,我在10多年前讀到他的《初心》一書,很受啟發。
傍晚我找到了去年他的新書《工作美學》的新書發表會連結(#江振誠《#工作美學》新書發表會 #初心)發給夥伴,推薦他去看。
今天晚上,我也把這個發表會影片看完,再次被他的真誠、眼神、執著打動。馬上下單買了新書,期待未來能跟更多人分享裡面的內容。
工作美學
這篇文章不是為了鼓勵你「放飛自我」,而是回憶起過往與設計高手的交流:設計不是用來討好世界,而是回應世界的一種方式。而這個回應,要先從對自己誠實開始。
如果你也正處在類似的階段——開始懷疑、混亂、不知道「我這樣做是為了誰」——那或許你可以暫時停止臨摹,至少暫時的空白,就像江振成說的,很多人都忽略時間與耐耐心的重要性,如同做菜時,要練習等待食材烹煮完成的歷程。
創作的起點,是來自他人的眼光,還是自己內心的渴望?
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你願意問,將是一個美好的開始。
如果你也正在探索設計的路上,不管你是職涯初期、還是經歷過幾次轉折,歡迎留言給我。我很樂意聽聽你的故事,也許我們都在不同階段的創作旅程上,一步步認識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