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次對談,看見一個關鍵職涯落差
以前我在比較小型的創業公司時,因為公司沒什麼品牌加持、薪資也談不上有市場競爭力,那時帶團隊最能驅動夥伴的,其實是對未來願景的規劃與持續互動產生的信任感。
從那時開始,就養成了一個習慣:除了平常的工作交流,每個月都會安排一次跟團隊夥伴一對一一個小時,聊聊他們的狀態、目標與成長。
直到最近回到大型組織,這個習慣一直保留著。
今年年初,我和部門一位夥伴交流個人年度成長計畫,他有十年以上的專案資歷,專業能力很扎實,工作技能很多元,是可以放心交付任務的夥伴。
當聊到「職涯目標的人物樣貌?有沒有具體代表人?」候,夥伴分享了一個目標——想成為像大人學中曾經擔任烏日高鐵總規劃師張國揚的專業角色,曾經負責台灣高鐵等大型複雜專案的總PM,展現專業人士的理想樣貌。
我追問他:「你想像中的角色,是不是有點像臺北市的副市長李四川?雖然不是市長,但卻是能夠真正管理城市、把複雜事情處理好的人?」
他笑了笑說:「對,就是那樣的概念。」我回答說:「你追求的是一個真正強悍二把手角色,就像桃園三結義的關二哥一般。」

你看到了二把手專業,卻忽視二把手的能耐
聽起來很合理。當我繼續問他:「那你覺得你與這樣角色的差距是什麼?」
他依序列出最重要的三項:
- 專業知識
- 溝通協調能力
- 還有大型專案的經驗。
這些答案看起來很合理,但我卻覺得夥伴沒有察覺到真正的關鍵差異。
我心裡知道:這三項都不是他與目標之間的關鍵差距。
真正的差距,是目標思維根本設定差異。
很多人都以為只要具備二把手執行任務的能力,就能勝任這個位置。
但其實不是這樣的。
真正能坐穩二把手位置的人,往往已具備1把手的格局與思維,只是選擇願意成就1把手、站在身後穩穩支持著。
這不是一種逃避主導的推卸心態,而是在準備好主導一切的能量後,刻意選擇擔任一位堅定且穩固的支持者。
而我的夥伴,在認同這個目標的同時,內心其實逃避了擔任主導者的那份責任與壓力。
這也反應出,為什麼能力不錯的他,在部分溝通協調的事務上,總是有那麼一點不到位的情形。

真正的一把手,不僅有豐富知識,更具備凝聚信任與團隊驅動的能力
如果我們選擇成為二把手的職涯目標,我們就要面對一個現實:
這條路,必須準備好成為一把手的能耐。
這件事一旦想清楚,很多原本最擔心的「知識不足」反而變得沒那麼重要。
越高的職位,越需要的不是專業知識,而是抽象思考與策略規劃的能力,需要能:
- 看清整體方向
- 掌握關鍵資源
- 判斷真時挑戰
這些能力,都不是學院派可以教的,是在職場中反覆打磨中,基於第一性原理下的思考訓練與領導心態。
而知識本身,會有比你更懂的人,願意在你的引導下共同協作。只要方向堅定並組織路徑,就能讓專業發揮在對的事上。
但相對地,你要面對的挑戰就會來自溝通、整合與領導力。
「要能夠讓團隊相信:跟著你走,這件事就有機會解決。」
這種信任不是來自權威,而是來自你對整體局勢的掌握程度與行動邏輯。
專業工作者常常會卡在這個點上,總覺得只要自己夠強、夠懂、夠努力就好。
但其實,一個真正的一把手,不是靠自己強,而是能帶動一群強者往同一個方向前進。
你要的是那個位置,還是那個責任?
因此,我最後問他:
「如果你真的想往該方向前進,你準備好了嗎?」
不是準備好做哪些事,而是準備好承擔那樣的責任、成為那樣的角色。
你永遠可以選擇放棄這個目標,回到一個單純專業者的位置,沒什麼對或錯。
但只要你還想朝著那個目標前進,就必須誠實面對:
那不是一個會被動等你具備資格的位置,而是你先成為有資格的人,它才會逐步向你靠近。
如果已經選了方向,下一步該做什麼?
所以,這篇內容不是要討論「怎麼成為第二把手」,而是想提醒你:
真正穩坐二把手的人,早就修煉過第一把手的能耐,只是選擇不爭。
如果你與我的夥伴有一樣的困惑,正卡在「專業很足,卻缺那麼一點」的階段,或許這篇內容能幫你打開一個視角。
歡迎留言告訴我,你的目標是什麼?
你卡住的,是知識、經驗,還是——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