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適合剛升任主管、或正面對上下壓力的職場人
- 分享職場中常見的「努力陷阱」與溝通誤區
- 結合 Simon Sinek 的黃金圈理論,具體示範向上溝通的轉換方法
- 提供管理者每日「暫停思考」的自我對話練習
今天早上比較早到公司,正好與部門的一位資深夥伴閒聊。她在公司近十年,一直是那種做事全力以赴的好員工。只要主管給予明確方向,往往都是使命必達。直到一半年前,公司提拔她為基層主管。她沒有太多猶豫,覺得這就是職涯應該要走的下一步。
但沒想到,真正的挑戰,是從那一刻才開始。
升上主管後開始陷入一個惡性循環──
任務越來越多,回家越來越晚,壓力越來越重。
當主管期間,她幾乎用盡120%的力氣在工作,每天不是加班,就是在準備下一個專案的路上。她一直相信,只要努力,所以問題都會被解決。
她越來越常問自己一句話:「我真的已經那麼努力了,為什麼還是沒有被認可?」是不是自己的溝通能力有問題,才會讓自己陷入這種境地。
她的情況並不特殊。
很多人在第一次晉升基層主管時,會下意識地把過去執行者的工作邏輯延伸到管理職上,認為我很努力所以升上主管,當我就任時我應該更努力。殊不知執行者與基層管理者,本來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角色,尤其基層管理者馬上變成三明治結構,弄得不好就會主管與部屬都不滿意,裡外不是人。
如果你總是在努力,用「一件一件任務去解」的思維來面對主管交辦,永遠都只是被任務追著跑。因為你處理的只是事情的結果(What),卻從未真正去理解這些事情為何存在(Why)。
我與她分享了一個我很喜歡的概念,來自 Simon Sinek 的「黃金圈理論」:真正有效的溝通應該從 Why 開始,再談 How,最後才是 What。
Simon Sinek - The Golden Circle - TedTalks 2009
我們在職場中,常常反過來進行溝通。
主管說下週要完成某任務D,你就會想:「我現在已經在做 ABC 三件事,怎麼再插進來這個 任務D?」
然後問主管:「我可以晚一點交嗎?」主管回:「ABC 也重要,D 更不能等。」
接著你只能自己加班,或跟下屬打感情牌,說自己也是不得已。
然後,結論就是——硬著頭皮做完它,這樣個情形,短期可以,長期可不行。
我的建議是參考Simon Sinek 的「黃金圈理論」,換個順序溝通,先問主管:「為什麼這個任務下週一定要完成?」這不是挑戰權威,而是試著去理解主管的挑戰。
主管可能會告訴你:「因為下週有個重要的外部簡報,這份資料是核心內容之一,高解主管也會參與,這對他很重要。」知道這一層後,你的反應不再是:「我們部門很忙,我做不完」,而是:「既然是簡報要用,我建議除了這份資料,可能需要再優化另一份數據圖表,對這個互動會更有幫助。」
順著溝通目前部門手上還有幾個任務正在進行,是否能調整優先順序,把另外兩項沒那麼急的先暫緩,以確保這場簡報成功。
此時你的主管聽到的不是「反應問題、藉口一堆」的下屬主管,而是一位能「站在他的立場思考,幫他想解決方案的智囊」的夥伴,你說劉備看到有諸葛亮的隆中對還會管東管西嗎?
這就是角色的轉變的價值:
從任務接收者 → 任務協作者 → 組織價值的共同建構者。
我想說的是:當一個基層主管越忙的時,越需要按下暫停鍵。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在瞎忙,套句過去自己在大陸聽到很貼切的說法「不要用戰術的勤奮,來掩蓋戰略的不足」。
每個人都應該給自己一個空白時段,不處理任何任務,只專注思考三件事:
一旦你能從見眼前一米高的「一棵樹」往上提升自己到100米高望見「整座森林」,就能重構任務列表,也才可能真正地優化資源配置,做好承上啟下的關鍵工作。
因此,透過這個互動,想說的是,溝通不良並不是話術「說得不夠漂亮」,也不是鼓勵大家去「反駁或討好主管」。而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希望重新理解向上管理的核心:
溝通,不是為了討好,而是努力建立共識。
當你能夠有 Why 的思維習慣與 Why 的對話次序,就有機會從被動要求的職場三明治,成為被需要與被信賴的智囊團。
如果你也在工作上有類似的夾心餅乾困境,或覺得升上主管後反而更累,歡迎留言給我。
也許,改變的起點,只是來自那個「願意按下暫停鍵」的瞬間。
如果這篇內容對你有幫助,歡迎按愛心或留言分享你的想法,也讓我知道你在哪個階段,也正在經歷什麼樣的轉變。 期待你的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