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A君約我在餐廳吃漢堡,討論他即將開始的新工作,並詢問我應該注意的地方。他的新工作是擔任一家成立超過10年公司的老闆特助。
過去,A君的工作經驗與我的互動經歷如下:
第一份工作(約2年) : 畢業後在NGO的行政工作。
第二份工作(約4年) : 我在飯店新創公司期間,我招募進來協助我推動專案事項的夥伴。
第三份工作(約3年) : 我在實價登錄公司時,找他進來協助我做組織發展工作,並在過程中發展其成為新部門主管。
第四份工作(約2年) : 也就是剛離職的前一家公司,該公司已經成立約10年,在公司擔任資深PM角色。
以下為A君與我的對話,我在過程中扮演提問的角色:
Q1: 為什麼會離開前一家公司?
A1: 前公司的任務分配不合理,導致權責不符。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公司希望自己擔任的PM角色,除了推進整個專案的進程,還需要額外承擔管理任務開發團隊的適任性問題,這在原本的入職的工作說明內並未被提及。
Q2: 你覺得這樣不合理的問題是無法被解決?
A2: 入職半年多,工作逐漸上手後,自己慢慢發現這個問題,就其原因可能是創辦人的個性問題。他不想設立太多管理規範,但為了交付給客戶好的品質,希望PM可以處理管理課題,但實際上PM並沒有相應的權責,PM並非這任務開發團隊的人事主管,只是專案工作的整合協調者。
Q3: 這件事在整個過程中你有想過要改變這個處境嗎?
A3: 我做了很多努力,不只跟自己的主管,也與公司及創辦人反應,但往往不了了之。很多人也是因為這樣的情況選擇離開公司。我努力過了,但公司並不想處理這個課題,我無法變成公司期待的樣子,這會讓我自己變成我不喜歡的狀態,在發生之前,我選擇離開。
Q4: 請你分析這家公司在市場上成功的關鍵?
A4: 我觀察前公司能夠真實解決客戶的問題,來自於深刻了解客戶需求,並且積極處置,做出對應的解決方案,這會讓客戶很放心,常常感覺公司是不計成本的在落實。
Q5: 如果真的不計成本,為什麼這家公司能持續經營超過10年,且規模超過50人(市場上同類型的公司通常只有5~10人的規模)?這並不符合商業的常識。
A5: ..........
Q6: 你有沒有想過,這家公司之所以成功,可能關鍵就是你所討厭的地方?因為它所成功之處正是問題之所在,一體兩面。
A6: ..........
Q7: 你知道今天想問我對於到新工作該注意的地方,我已經在剛剛的互動中已經回答了?
A7: ..........
在互動結束後,A君多問了我一個問題:
A君的Q: 我想知道當年你選擇做董事長助理的心態?
我的A: 首先,當年並不是我選擇做這件事,當時畢業後我做了近兩年的業務工作與一年半的店長,如此資淺的我並沒有選擇的資格,而是我剛好被公司資料庫媒合到,被通知有沒有意願參與。當時認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闆從零開始打造一家績效與品牌卓越的上市公司,一定有其過人之處,如果我很幸能近距離觀察大老闆的決策和想法,公司還願意付錢給我,這絕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這就是當時真實的想法。但其實這個職務已經找了很久,很多比我資深或有資格的人放棄,畢竟短期內可能會影響到薪資收入,但因為當時的我很年輕,也很單純,所以可以憑著自己的本心,做出這個職涯中極其重要的決定。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的分享對您有幫助,歡迎按愛心或留言分享您的想法,期待您的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