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曾提醒大家,如果你打算參加今年暑假由出版社主辦的「年度小說大賞」,現在就該開始準備囉!
那麼,當我們決定要報名參賽時,該用什麼樣的心態面對比賽?又該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徵文活動,才能真正為創作生涯帶來幫助?今天這一篇,就來談談參賽前應該思考的幾個重點,幫助你選擇適合的比賽,也幫助你的作品走得更遠。在台灣,目前小說作品實體出版的機會越來越稀少。但由出版社舉辦的年度徵文,首獎作品擁有實體出版的機會!而二到三名作品,如果在比賽期間點閱率高,並且得到網友的迴響,也會有機會出版。
這對每一個創作者來說,都是極大的誘因。
網路創作當道的時代,人氣與點閱往往各憑本事。小說創作早已跳脫純文學範疇,許多故事的敘述結構,更接近動漫劇情或手遊互動,形式多元、節奏明快。
不過,由出版社主辦的徵文比賽,對於寫作的基本功仍有一定要求。有些作品雖然連載時讀者反應熱烈,但到了正式評選階段,卻可能因敘述視角混亂、語句不夠精練,或用字不當而遭到淘汰。
要讓出版社編輯選入的作品,往往必須在文筆的流暢度、敘事結構的邏輯性上,都達到穩定且成熟的水準。
因此,能在徵文比賽中入圍或得獎,不只是人氣的證明,更是一種對「寫作技藝」的實質肯定。
當徵文比賽的得獎名單出爐、頒獎典禮結束後,獲得實體出版機會的作品與作者,旅程才正要開始。
這些獲獎作品的作者,往往是剛出道的新銳寫手,第一次與出版社的編輯正式合作。即使過去曾在網路平台上獲得簽約經驗,實體出版所需投入的心力與作業流程,仍然遠遠超出網路連載的範疇。
這時,創作者才會深刻體會到什麼叫「進入出版產業的節奏」。
為了讓作品順利上市,出版社會指派編輯協助修改內容,從文句風格、語法校對,到故事情節的局部調整,都有可能因應市場考量而進行調整。畢竟,實體出版不只是完成一本書,更是商品化過程的一環。
每家出版社都有其獨特的出版風格,實體書面對的是現實的市場。作品是否能通過這道門檻,關係到銷售與作者的職涯。
這裡的工作量,往往遠超想像。但能否從業餘小說家蛻變為專業作家,正是取決於這一段過渡期的磨練。
能夠適應這份轉變的作者,才有可能真正站穩腳步,在出版界紮根,並與出版社建立長期且穩定的合作關係。
有些寫手天資聰穎,第一本作品就能在徵文比賽中脫穎而出,甚至一舉拿下大獎。這類「初試啼聲即成名」的傳奇,在創作圈也時有所聞。
然而,如果你打算經營創作,無論是作為事業,還是穩定的副業,那麼就不能用百米短跑的方式來看待寫作,而是必須學會調節能量、跑一場與人生等長的馬拉松。
對多數新進寫手來說,第一次寫完一本小說是個大關卡。但真正的挑戰在於「持續創作」的能力,能夠穩定寫完十本作品,在寫作這條路上才是關鍵門檻。
更何況在初次完本時,多數創作者對自己的寫作風格、擅長題材,未必有足夠認識。這個階段本該是多多探索與嘗試,但一旦出道,就會馬上進入商業化階段,難免會有壓力,甚至無法從容調整方向。
我個人覺得,晚一點出道反而更有優勢。有更多緩衝空間去熟練技法、鎖定特色觀點,在創作與職涯之間,更能收放自如。
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當創作成為競技,翻臉與中傷有時就在一夕之間發生。
對於已有工作經驗的成年人而言,這樣的心理戰也許早已見怪不怪。但如果是仍在求學階段的莘莘學子,原本只是單純上網寫小說,卻意外遭遇網路霸凌,所受的心靈創傷往往比預期來得更深。這種狀況,在我作品《榮光只缺一個妳》中也有呈現。
另一種比較不容易被察覺的壓力,則是來自於「得獎後的偶包」。當一位創作者拿下獎項,特別是大獎之後,下一本作品常不是順風順水,反而受困。
人都有求好心理,但短期內的自我超越非常困難。
得獎作品往往是天時地利人和之下的結果,但得獎所帶來的心理壓力,常使寫手綁手綁腳。甚至在與編輯合作的過程中,提案頻頻被否決,也可能引發自我懷疑。
長久下來,這些看不見的壓力,反而會傷害創作的『慧命』!
因此,我真心呼籲準備參賽的朋友們:不妨先調整好心態,為可能面對的競爭與得獎後的後座力,預留心理空間。
在台灣的網路創作平台,每年暑假至少有三項重要的徵文活動可以參加:
POPO原創的「小說創作大賞」、角角者的「KadoKado百萬小說創作大賞」、以及鏡文學的「百萬影視小說大賞」。
最近更值得關注的是,由聯合報系推出的新平台「琅琅原創」,目前正舉辦首屆徵文比賽。其他發表平台,也會不定期推出徵文活動,希望挖掘出文壇的明日之星。甚至一些文藝基金會、文學雜誌、捷運局,也曾舉辦徵文比賽,有時獎金還相當豐厚!
每次比賽進行期間,網路上總會出現許多討論聲音,像是出版社偏好的風格、去年的得獎風向,甚至評審的背景與立場。但對我而言,徵文比賽的本質是這樣的:
每一家出版社都有明確的出版風格,也吸引著具備特定特質的讀者族群。
當出版社舉辦徵文活動時,其實是在打開一扇窗,向新手創作者招手,提供一個能夠發表與出版的機會。
所以,參賽前的第一步,不是看哪個比賽人氣高、獎金多,而是回過頭來檢視自己的創作風格與作品定位。
例如:POPO原創 偏向女性向與青春情感,主打細膩情感轉折與浪漫氛圍;角角者(KadoKado) 由角川經營,延續實體書出版的風格,擅長輕小說、奇幻與推理;鏡文學 風格偏社會寫實、文筆洗鍊,擁有強烈文青感,並重視 IP 改編潛力
評估自己的作品,最適合放在哪一個平台?哪裡的編輯最有可能願意出版你這部作品?那個平台,就是你應該鎖定的賽場。
但這裡我要提醒一件事:
千萬不要因為想參加某平台的比賽,就刻意模仿該平台熱門作者的風格。
去 POPO 不能只寫一篇跟 Misa 風格 95% 相似的青春戀曲;去角角者,也不該交出一篇看不出是台籍還是日籍作家的奇幻小說;投稿給鏡文學,更不是仿寫《我們與惡的距離》就能成功。
小說創作有個很弔詭的標準:
你不能交出一部讓市場無法辨識類型的作品,但也不能交出一部毫無個人特色的故事。
真正理想的參賽作品,是在已知的分類架構中,展現出你鮮明的風格,讓出版社與編輯一看到就覺得:「我們的書架上,少了這本會很可惜。」
把參賽作品當成為出版而設計的第一步,從布局上就要開始思考它的定位與特色。
小說創作是文學藝術。
凡是藝術,走這條路要靠「老天爺賞飯吃」。
但既然選擇參賽,沒有人想陪榜。
小說參賽最基本的條件:作品要完本!敘述視角不能亂跳,不熟悉的詞彙不要亂使用,全都是基本功。
再修細節、補邏輯、調強結構,讓作品扎實。基礎穩了,再來談風格的建立。
寫小說需要竭盡全力,成敗交給緣分。
但很可能,你的首戰,就為你打開一扇門!
所以,選擇與自己風格契合的出版社,參加他們主辦的比賽,是非常關鍵的一步。
得獎不是終點。得獎後能否善用得到的資源,將創作、往穩定商業出版結合,才是參賽真正的目的。
今年夏天,你會參加徵文比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