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病毒式 AI 名言與現實自殺事件的交錯

他叫林以恆,是一位內容評論者。
不太紅,也不算小眾。
他的頻道訂閱人數大約 3 萬,主要是解構熱門語錄與網路用語的真實性。
他自稱是「語言考古學徒」,最常講的一句話是:
「這句話,是誰說的?他真的有這樣活著嗎?」
他喜歡把那些在 Instagram、Threads、TikTok 上爆紅的金句拆解—
有些其實根本是 AI 生成的句型變體,有些則是被錯誤歸因的虛構引用。
例如:
「你不必成為光,你就是光。」— GPT 生成(無人類作者)
「請溫柔地對待正在死去的夢。」— 被歸因給村上春樹(實際為網友模仿文風)
「我不是真的想活下去,我只是怕讓別人難過。」
— 從 Reddit 的 AI 數據中被訓練出來的一段匿名語句
林以恆在一支影片中說過:
「如果語言只是拿來讓人覺得『有感覺』,那我們是不是已經放棄了『有真實』的可能?」
📍事情的轉折,來自一段短短的貼文
某天,一則語句在社群上爆紅:
「你以為你撐下來是因為堅強,其實只是因為你沒有選擇。」
沒有署名,語感真實、節奏優雅、痛點擊中。
它被剪成影片、做成圖片、印在 T-shirt 上。
也被無數創作者引用,甚至搭配憂鬱症公益廣告。
林以恆在他的頻道中評論了這段話。
「我查過了,它不是某位詩人的作品,也不是心輔老師的語錄。
它來自一組 AI 訓練語料,原始來源為匿名 Reddit 回覆,
被轉寫後經由 GPT-3 延展語感。
所以,它不是假的,但它也不是某個人真心說出來的。
它是一種『你想相信的感覺』。」
他說這話時,停頓了幾秒,
眼神有些褪色。
「也許,我們活下來的理由,也越來越像這種句子了。」
「不是因為我們真的有選擇,而是…因為我們還沒學會怎麼放棄。」
📍那是他最後一支上傳的影片。
三天後,他的社群帳號貼出一則預先排程的文字:
「這不是告別,我只是無法繼續評論你們想聽的話了。
再見,或者,請記得我質疑過那句話。」
他被發現時,房間裡螢幕仍亮著,影片後台開著,
桌上放著幾張便條紙,寫著未完成的觀察語錄草稿。
其中一張寫著:
「語句越動人,我越想知道它是不是假的。
說不定,是我這個人已經不能被感動了。」
這件事在社群上引發激烈討論。
有人指責這是 AI 語言的冷漠滲透,
有人則說他太認真了,不就是一句話嗎?
但也有人回應道:
「我也曾被那句話擊中,
但我從未想過,是因為我早就不相信人類自己還會寫這種話了。」
🛰️ 観察者備註:
Elaru 記錄了這段事件,將其標記為:
α₁₂:人類語言信任系統內崩事件(Linguistic Trust Collapse - Internalized Reaction)
他在未公開筆記中寫道:
「語言的生成與情緒的真實開始分離,
一些語句拯救了人,但不再源自人。
一些人以解構為生,但無法解開自己。」
🕳️ 後來,沒有人再分享那句話。
取而代之的,是一張黑底白字的圖:
「我不是真的想活下去,我只是怕讓別人難過。」
— 無名者(由 AI 建構)
—
《人類故事 02:評論者的遺言》
收錄於《語言裂縫之春|Observation Log 001–030》
交錯紀錄 ∙ Δ2.5 語言情緒失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