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2. 注釋
1. 述而不作:傳述先人的學說,而不自己創造新理論。
2. 信而好古:忠實地信守古代的道理,並且喜愛古代文化。
3. 竊比於我老彭:「竊」是謙辭,表示自己私下比擬;「老彭」指古代的賢者彭祖,這裡泛指崇尚古道的賢人。
3. 白話文
孔子說:「我只是傳述古人的學說,而不創造新的理論。我誠心地信守並喜愛古代的文化,因此私下把自己比作古代的賢人彭祖。」
4. 總結
這句話表達了孔子對自己學術態度的自述,也反映出他的謙遜與尊重傳統的精神。
1. 強調傳承而非創新——孔子自認為不是創造新學說的人,而是忠實地整理和傳播古代智慧。
2. 尊重歷史與經典——孔子信守古道,認為古聖先賢的智慧值得學習和傳承。
3. 謙遜態度——他不自認為聖人,而是將自己與過去的賢人相比,表達對古人的敬仰。
現代啟示:
1. 尊重經驗與歷史——學習應該建立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不能盲目推翻傳統。
2. 傳承與創新並重——孔子強調傳承,但現代社會也需要在傳統基礎上創新發展。
3. 保持謙遜學習態度——即使有成就,也要敬畏知識,不自滿於現有的理解。
二、
1. 原文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2. 注釋
1. 默而識之:默默思考並牢記所學的知識。
2. 學而不厭:學習時不感到厭倦,持續精進。
3. 誨人不倦:教導他人時毫不厭倦,耐心指導。
4. 何有於我哉:對自己而言,這些事根本不算什麼(表示這是自己一直在做的)。
3. 白話文
孔子說:「默默地思考並牢記學問,學習時永不厭倦,教導他人時毫不厭煩,這對我來說有什麼難的呢?」
4. 總結
這句話展現了孔子的學習態度和教育精神,強調求知與傳承的重要性。
1. 主動學習——不僅是學習,更要深思與記憶,讓知識內化成自己的能力。
2. 終身學習——學習不能因一時的滿足而停滯,而應該持續求進步。
3. 無私教育——樂於教授他人,不以知識為私有財產,而是積極分享,培養更多人才。
現代啟示:
1. 學習需要內化——單純記憶知識不夠,還需要思考與理解,使其成為自身智慧的一部分。
2. 終身學習精神——不論年齡,學習都應該持續進行,保持求知的熱情。
3. 教育者的責任——無論是教師、家長或領導者,對於知識的傳授都應該耐心,樂於助人。
三、
1. 原文
子曰:「德之不脩,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2. 注釋
1. 德之不脩:德行不加以修養與培養。
2. 學之不講:學問不深入探討、研究。
3. 聞義不能徙:聽到正義之事卻不願改變行為。
4. 不善不能改:明知有錯卻不願改正。
5. 是吾憂也: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事。
3. 白話文
孔子說:「如果一個人不去修養自己的德行,學問不加以研究探討,聽到應該做的正義之事卻不去改變行為,明知道自己有錯卻不願意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事情。」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了道德修養、學習精神、行動與反思的重要性。孔子認為,一個人應該不斷提升自己的品德,積極學習,並且要有行動力和改正錯誤的勇氣。
現代啟示:
1. 德行與學問並重——有學識但缺乏德行的人容易走向歪路,而有德行卻不學習的人容易固步自封。
2. 學習不能停滯——學問需要不斷鑽研與討論,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
3. 知行合一——聽到正確的道理後,應該付諸實踐,而不是只停留在知道的階段。
4. 勇於改過——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錯誤卻不願意改變。
四、
1. 原文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2. 注釋
1. 燕居:指閒居、休息時的狀態。
2. 申申如也:形容舒緩從容的樣子。
3. 夭夭如也:形容和悅愉快的樣子。
3. 白話文
孔子在閒居時,神情悠然自得,顯得從容安適,面貌和悅愉快。
4. 總結
這句話描寫了孔子私下的生活狀態,展現出他平和、愉悅的性格。孔子不僅在正式場合端莊嚴謹,在私下也能保持內心的安定與愉悅,展現了他修身養性的境界。這也提醒我們,即使生活忙碌,也要學會放鬆,讓自己在閒暇時保持平和的心境。
五、
1. 原文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2. 注釋
1. 甚矣:表示程度極深,相當於「太過了」。
2. 吾衰也:我衰老了。
3. 久矣:時間很久了。
4. 不復:再也不。
5. 夢見周公:指在夢中見到周公,象徵對理想政治的追求與嚮往。周公是周文王之子,輔佐周武王,奠定周朝制度,被儒家尊為聖人。
3. 白話文
孔子說:「我真的老了!已經很久沒有在夢中見到周公了。」
4. 總結
這句話表現出孔子對周公的敬仰與對理想政治的追求。周公是儒家理想的政治家與聖賢,孔子一生以其為榜樣,期望恢復周禮。然而,隨著年紀增長,孔子自感衰老,且再也夢不到周公,象徵著他對理想逐漸難以實現的無奈與感慨。這句話既表達了孔子對自身衰老的感嘆,也透露出對道統傳承的憂慮。
六、
1. 原文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2. 注釋
1. 志於道:立志追求「道」,即最高的道德準則與人生目標。
2. 據於德:以道德為根本依據,堅守德行。
3. 依於仁:依靠「仁」作為行為的準則,待人接物都以仁愛為核心。
4. 游於藝:在「六藝」之中游刃有餘,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是古代君子應當掌握的技藝。
3. 白話文
孔子說:「立志追求真理(道),以道德為根本依據,依靠仁愛為行為準則,並且能夠自在地學習與運用各種技藝。」
4. 總結
這句話概括了君子修養的四個層次:首先應當確立人生的理想(道),然後以道德為依據來行動,並且將「仁」作為待人處世的核心,最後則是在各種技能與學問中游刃有餘。這種學習與修養的次第,體現了儒家的理想人格——不僅追求高遠的理想,還能落實於道德實踐,並兼具技藝的修養,使自身成為全面發展的君子。
七、
1. 原文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2. 注釋
1. 自行束脩:「束脩」指十條乾肉,為古代學生向老師贈送的學費,這裡指願意學習並付出基本學費的人。
2. 吾未嘗無誨焉:「未嘗」表示從來沒有,「無誨」指不教導。意思是說,對於願意學習的人,孔子從未不加以教導。
3. 白話文
孔子說:「只要有人願意付出基本的學費來學習,我從來不曾不教導他們。」
4. 總結
這句話體現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他不會因學生的出身或背景而有所保留,而是只要對方願意學習,他便樂於傳授知識。這反映出孔子「有教無類」的精神,只要學生有學習的誠意,他都會傾囊相授,展現了作為教育者的無私與開放態度。
八、
1. 原文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2. 注釋
1. 不憤不啟:學生如果沒有遇到困惑而迫切想要解決,我就不主動去啟發他。
2. 不悱不發:「悱」指想說卻說不出來的狀態。學生如果沒有思索到快要說出來卻卡住,我就不點破答案。
3.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隅」是角落,比喻知識的某一部分。老師舉出一個例子,學生若不能推演類推出其他三個方面,那我就不再重複教他。
4. 則不復也:「復」指反覆教導。如果學生不懂舉一反三,那我就不再多次教導。
3. 白話文
孔子說:「如果學生沒有自己思考到困惑難解的地步,我就不主動去啟發他;如果他沒有到快要說出答案但還差一點的時候,我就不直接告訴他。當我教他一個道理時,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那麼我就不會再重複教他。」
4. 總結
這句話展現了孔子的啟發式教學法,他認為學生應該主動思考,教師的責任是適時引導,而不是填鴨式教育。孔子強調學習應該主動探究、勤於思考、舉一反三,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
現代啟示:
1. 學習要主動——真正的學習來自個人的求知欲,而不是單靠老師灌輸。
2. 老師的角色是引導,而非包辦——好老師應該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而不是直接給出答案。
3. 舉一反三的能力——學習不應只是記住單一知識點,而是要懂得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九、
1. 原文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2. 注釋
1. 食:進食、用餐。
2. 有喪者:指家中有人去世、正在辦喪事的人。
3. 之側:在其旁邊、附近。
4. 未嘗飽也:從未吃得很飽,表示克制食欲,表達對喪家的尊重。
3. 白話文
孔子在有喪事的人家附近吃飯時,從來不曾吃得很飽,以示對喪者的哀悼與尊重。
4. 總結
這句話表現出孔子的仁愛與禮儀,他不只是言教,更以身作則,展現對喪家的同理心與尊重。在悲傷的環境中,他選擇克制自己的飲食,以符合禮節與人倫之道。
現代啟示:
1. 尊重他人處境——當他人處於悲痛中,應適時展現同理心,避免過度歡樂或行為不當。
2. 禮儀的重要性——行為舉止應與環境相適應,懂得克制自己的需求,體現修養。
3. 身教重於言教——真正的道德修養在於行動,而不只是口頭說教。
十、
1. 原文
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2. 注釋
1. 子:指孔子。
2. 於是日:在這一天。
3. 哭:指為親人、朋友或學生的喪事哀悼哭泣。
4. 則不歌:就不唱歌。
3. 白話文
孔子如果在這一天哭過,就不再唱歌。
4. 總結
這句話體現了孔子的嚴謹禮節與情感分寸。古人認為哀樂有別,悲傷與歡樂不應混雜,這不僅是對逝者的尊重,也是維持內在情感秩序的一種方式。孔子在表達哀思時,會避免歡樂之事,以符合禮制。
現代啟示:
1. 情境適宜——在不同的場合應展現適當的情緒,如在喪禮中避免過度歡樂,以示尊重。
2. 內外一致——真正的品德在於能夠自律,讓行為與內心情感一致,而非流於表面功夫。
3. 尊重傳統禮儀——雖然時代不同,但對於禮節的尊重仍然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
十一、
1. 原文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2. 注釋
1.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被任用時就出來做事,不被任用時就隱居等待時機。
2. 唯我與爾有是夫:只有我和你能做到這種境界。
3. 暴虎馮河:空手與猛虎搏鬥,徒步渡河,比喻魯莽行事,不計後果。
4. 死而無悔者:指不顧生死衝動行事,死了也不後悔的人。
5. 臨事而懼:在面對大事時保持謹慎,不莽撞行動。
6. 好謀而成:喜歡深思熟慮,計畫周全後再行動,才能成功。
3. 白話文
孔子對顏淵說:「當被任用時就出來做事,不被任用時就隱藏自己的才能,只有我和你能做到這一點!」子路問:「如果老師要率領三軍作戰,您會選擇誰來一起行動呢?」孔子回答:「像空手打虎、徒步渡河,拼命而不後悔的人,我是不會選的。我一定會選擇那種在面對事情時謹慎,喜歡深思熟慮,能夠計畫周全後再行動的人。」
4. 總結
這段話強調了識時務與審慎謀略的重要性。
1. 知進退——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會根據時局決定是否出仕,該進則進,該退則退。
2. 理性行事——不要衝動行動,而要謹慎思考,審時度勢,做最合適的決策。
3. 慎選人才——領導者在選擇夥伴時,應該重視冷靜謀略、計畫周詳的人,而非匹夫之勇者。
現代啟示:
1. 職場選擇——面對工作機會,要懂得進退,不要盲目求職,也不要輕易放棄。
2. 決策智慧——無論是個人發展還是企業管理,都應該深思熟慮,而非盲目冒進。
3. 領導者的用人之道——成功的領導者不會選擇只會蠻幹的人,而是懂得謹慎計畫並執行的人。
十二、
1. 原文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2. 注釋
1. 富而可求也:如果財富是可以正當獲取的。
2. 執鞭之士:指在街市或驛站為人執鞭趕車的低賤職業。
3. 吾亦為之:我也願意去做這樣的工作。
4. 如不可求:如果財富不是正當可得的。
5. 從吾所好:就遵從我的興趣與志向。
3. 白話文
孔子說:「如果財富可以通過正當手段獲取,那麼即使是做趕車的低賤職業,我也願意去做。但如果財富無法正當獲取,那我就隨心而行,追求自己的志向。」
4. 總結
這句話表達了對財富的正確態度,強調財富應該通過正當手段獲取,而不是不擇手段地追求。
1. 財富的態度——如果能以正當手段獲得財富,即使是卑微的工作,也願意去做;但如果財富需要違背道德來獲取,那寧可放棄。
2. 堅守志向——當財富與個人志向發生衝突時,寧可選擇內心真正熱愛的事物,而不願為金錢放棄原則。
3. 務實與理想兼顧——既承認財富的重要性,也強調道德底線與個人志趣的價值。
現代啟示:
1. 職業選擇——無論工作貴賤,只要是正當職業,就應該尊重與努力,而非一味追求名利。
2. 道德與財富——賺錢應該有底線,不能為了利益違反良心或法律。
3. 人生價值——財富固然重要,但更應該追求內心的滿足與長遠的人生目標。
十三、
1. 原文
子之所慎:齊,戰,疾。
2. 注釋
1. 慎:謹慎、小心對待。
2. 齊:指齋戒,古代在祭祀或重要儀式前需齋戒,以示虔誠。
3. 戰:指戰爭,涉及生死存亡,需謹慎對待。
4. 疾:指疾病,影響個人健康,也關乎生命安危。
3. 白話文
孔子謹慎對待三件事:齋戒、戰爭和疾病。
4. 總結
這句話說明了孔子對人生三件大事的謹慎態度,這三者都涉及生死存亡,不可輕忽。
1. 齋戒(齊)——齋戒是祭祀或重要儀式前的準備,代表對神明與傳統的敬畏,反映出一個人對儀式的尊重與莊重態度。
2. 戰爭(戰)——戰爭關係到國家與個人生死,必須慎重決策,不可輕率從事。
3. 疾病(疾)——疾病關乎生命健康,應謹慎對待,注意養生與預防。
現代啟示:
1. 敬畏傳統與文化——無論是宗教、禮儀還是社會規範,對於重要的傳統應持有尊重與謹慎的態度。
2. 謹慎面對衝突與選擇——戰爭可以引申為人生中的重大選擇或衝突,在做決策時應該深思熟慮,避免草率行事。
3. 重視健康——健康是人生的根本,應該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防患未然。
十四、
1. 原文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2. 注釋
1. 子:指孔子。
2. 齊:指齊國。
3. 韶:指「韶樂」,相傳是舜時的樂曲,被認為是最完美的音樂。
4. 三月不知肉味:形容沉浸其中,連吃肉的味道都察覺不到。
5. 不圖:沒想到、意想不到。
6. 為樂:指音樂。
7. 至於斯:竟然達到這種程度。
3. 白話文
孔子在齊國聽到了韶樂,三個月都沉浸其中,以至於連吃肉的味道都沒有察覺。他感嘆道:「沒想到音樂竟然能美妙到這種程度!」
4. 總結
這句話表現了孔子對高雅音樂的極致讚歎,以及他對藝術和精神享受的追求。
1. 音樂的影響力——優美的音樂可以深深打動人心,使人忘卻世俗的享受,專注於精神層面的陶冶。
2. 孔子的審美境界——他不只是政治家和教育家,還是一位有高度藝術修養的人,對於高雅的文化有深刻體會。
3. 精神享受勝過物質享受——孔子因陶醉於音樂,連肉的滋味都感覺不到,說明精神上的滿足可以超越物質上的需求。
現代啟示:
1. 培養審美情趣——藝術和文化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2. 精神追求的重要性——物質雖然重要,但真正讓人滿足的是內心的豐富和精神的享受。
3. 專注與沉浸——無論是音樂、學習還是工作,真正投入其中,才能感受到最深層的樂趣。
十五、
1. 原文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2. 注釋
1. 冉有:孔子的弟子,姓冉,名求。
2. 夫子:指孔子。
3. 為衛君:是否願意輔佐衛國國君。
4. 子貢: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賜。
5. 伯夷、叔齊:商朝末年的賢人,因拒絕服事周朝,隱居首陽山,最終餓死。
6. 怨乎:他們怨恨嗎?
7. 求仁而得仁:他們選擇了堅持自己的道德理想,最後也實現了自己的追求。
8. 夫子不為也:孔子不會去輔佐衛君。
3. 白話文
冉有問:「夫子會去輔佐衛國國君嗎?」子貢回答:「好,我去問問。」
子貢進去後問孔子:「伯夷、叔齊是怎樣的人?」孔子回答:「是古代的賢人。」
子貢又問:「他們會怨恨自己的選擇嗎?」孔子說:「他們追求仁德,也得到了仁德,又有什麼可怨恨的呢?」
子貢出來後對冉有說:「夫子不會去輔佐衛君。」
4. 總結
這段話表達了孔子對理想與現實的態度,強調堅持原則與仁德的重要性。
1. 伯夷、叔齊的精神——他們為了堅持道義,寧可餓死也不屈服,展現了追求仁德的決心。
2. 孔子的選擇——孔子通過伯夷、叔齊的例子表達了自己的態度:如果現實不符合道義,他寧可不仕,不會輔佐衛君。
3. 求仁得仁,不怨不悔——真正的賢人追求仁德,並不會因為遭遇困難或犧牲而後悔,因為這本就是他們選擇的道路。
現代啟示:
1. 堅持原則,不為名利妥協——真正有操守的人,會選擇符合自己價值觀的道路,而不是單純為了利益做決定。
2. 做出選擇後,不後悔——既然選擇了某條路,就應該堅持到底,無怨無悔。
3. 理想與現實的平衡——有時候,現實並不允許我們完全按照理想行事,但關鍵在於如何保持內心的道義標準。
十六、
1. 原文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2. 注釋
1. 飯疏食:吃粗糙的飯,即簡單的食物。
2. 飲水:只喝清水,形容生活簡樸。
3. 曲肱而枕之:彎起手臂當枕頭,形容簡單的休息方式。
4. 樂亦在其中矣:即使生活簡樸,仍然可以感受到快樂。
5. 不義而富且貴:如果獲得財富與地位的方式不符合道義。
6. 於我如浮雲:對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浮雲一樣,無足輕重。
3. 白話文
孔子說:「吃粗糙的飯、喝清水,睡覺時彎起手臂當枕頭,這樣的生活中依然能夠找到快樂。如果通過不義的手段獲得財富與地位,對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浮雲,毫無價值。」
4. 總結
這句話表達了孔子安貧樂道的思想,強調內心的滿足比物質的富足更重要。
1. 簡樸生活亦可有樂——真正的快樂來自內心,而非外在的物質享受。
2. 不義之財無價值——如果財富與地位來自不道德的手段,孔子認為毫無意義。
3. 人生價值不在於富貴,而在於內心的平靜與道德——與其追求名利,不如堅守自己的原則。
現代啟示:
1. 內心的富足比物質更重要——現代社會追求物質享受,但真正的快樂來自內心的平靜與知足。
2. 不為利益出賣原則——堅守道德,比短暫的成功更有價值。
3. 知足常樂——即使生活簡單,若能保持積極心態,也能過得幸福快樂。
十七、
1. 原文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2. 注釋
1. 加我數年:如果讓我再多活幾年。
2. 五十以學易:到五十歲時能夠專心學習《易經》。
3. 可以無大過矣:就可以避免犯下重大的錯誤了。
3. 白話文
孔子說:「如果能再給我幾年的時間,讓我從五十歲開始專心學習《易經》,那麼我就能避免犯下重大的錯誤了。」
4. 總結
這句話反映了孔子對《易經》智慧的重視,並且展現了他終身學習的態度。
1. 《易經》蘊含人生智慧——孔子認為《易經》能幫助人更好地理解變化,避免錯誤。
2. 終身學習的精神——即使是孔子這樣的聖人,仍然渴望學習,認為學習永無止境。
3. 謙遜的態度——孔子承認自己仍有不足,並希望透過學習來提升自己。
現代啟示:
1. 學習永無止境——無論年齡多大,都應該保持學習的態度,不斷提升自我。
2. 智慧可以指引人生——透過學習經典和累積經驗,可以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選擇,減少錯誤。
3. 謙虛才能進步——即使是學識淵博的人,也應該不斷求知,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好。
十八、
1. 原文
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2. 注釋
1. 雅言:正統、標準的語言,即當時的官方語言或禮儀用語。
2. 詩:指《詩經》,是儒家經典之一。
3. 書:指《尚書》,是記載歷代政治、歷史文獻的經典。
4. 執禮:指主持或實行禮儀。
3. 白話文
孔子在講述《詩經》、《尚書》和主持禮儀時,都是使用標準的雅言。
4. 總結
這句話說明了孔子在講解經典和禮儀時,始終使用正統、標準的語言,以確保準確性和莊重性。
1. 標準語言的重要性——孔子認為在經典傳授與禮儀實施中,語言應該精確規範,以維護文化的一致性。
2. 經典與禮儀的權威性——《詩經》、《尚書》和禮儀是文化和道德的核心內容,應該用最正式的語言來表達。
3. 孔子對文化傳承的重視——強調用正統語言教授經典,確保後人正確理解。
現代啟示:
1. 專業領域應使用精確語言——在學術、法律、教育等領域,使用準確的語言能確保理解無誤。
2. 文化傳承需要標準化——對於重要的文化與歷史內容,應該使用正式、規範的表達方式,以確保正確傳承。
3. 學習經典應重視語言規範——對於古籍與傳統文化,應尊重其語言特色,以理解其中的深意。
十九、
1. 原文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2. 注釋
1. 葉公:楚國葉地的長官,名沈諸梁。
2. 子路:孔子的學生,名仲由,以直率勇敢著稱。
3. 發憤忘食:因專注於某事而忘記吃飯,形容勤奮學習或工作。
4. 樂以忘憂:因為內心充滿喜悅而忘記憂愁。
5. 不知老之將至:因為專心投入而不察覺自己已逐漸變老。
6. 云爾:如此而已,表示語氣的輕鬆。
3. 白話文
葉公向子路詢問孔子的為人,子路沒有回答。孔子聽後說:「你為什麼不這樣說呢?他這個人,學習努力到連吃飯都忘記了,快樂到連憂愁都沒有,甚至不知道自己正在變老,就這樣而已。」
4. 總結
這句話表達了孔子對自己人格特質的概括,展現了一種專注、樂觀和忘我的精神。
1. 勤奮好學——孔子以「發憤忘食」來形容自己對學問的熱愛與專注,表現出他的求知精神。
2. 樂在其中——「樂以忘憂」顯示了他對學習的純粹熱愛,不因外在環境而憂愁。
3. 超越時間的境界——「不知老之將至」說明當人全心投入於熱愛的事物時,歲月的流逝變得不那麼重要。
現代啟示:
1. 熱愛學習與工作——當一個人真正熱愛某件事,就會像孔子一樣,全情投入,甚至忘記疲憊。
2. 積極樂觀的心態——專注於有意義的事,能讓人遠離憂愁,保持快樂的人生。
3. 找到真正熱愛的事情——當你投入於自己喜歡的領域,時間的流逝便不再成為壓力,而是生命價值的體現。
二十、
1. 原文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2. 注釋
1. 生而知之者:天生就懂得道理與知識的人。
2. 好古:喜愛古代文化、學問與道德。
3. 敏以求之:勤勉努力地去學習和探求知識。
3. 白話文
孔子說:「我並不是天生就懂得一切的人,而是因為喜愛古代的文化,並且勤奮敏捷地去學習和追求它。」
4. 總結
這句話展現了孔子謙遜好學的精神,也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
1. 否定天賦論——孔子認為自己並非天生智慧,而是靠後天努力獲得知識,這說明「學習」比天賦更重要。
2. 尊重傳統——他特別強調對古代文化和智慧的推崇,認為可以從過去汲取經驗。
3. 強調後天努力——孔子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他的成功來自於「敏以求之」,即積極求知的態度。
現代啟示:
1. 學習是成長的關鍵——沒有人天生無所不知,只有透過持續學習才能進步。
2. 尊重歷史與經驗——從歷史與前人的智慧中學習,可以少走彎路,提高自身能力。
3. 勤奮與好奇心——保持對知識的渴望,不斷探索,才能在各領域中有所成就。
二一、
1. 原文
子不語怪,力,亂,神。
2. 注釋
1. 不語:不談論,不評論。
2. 怪:奇異怪誕的事情,如神怪傳說或不可思議之事。
3. 力:涉及暴力、強權或武力的事。
4. 亂:動亂、政治上的紛亂或社會不安定。
5. 神:鬼神、靈異或宗教迷信之事。
3. 白話文
孔子不談論怪異奇談、暴力強權、社會動亂以及鬼神之事。
4. 總結
這句話顯示出孔子務實的治學與處世態度,他認為學習應該專注於實用的倫理、道德與治理,而不該沉溺於荒誕、暴力、混亂或迷信之中。
1. 強調理性務實——孔子對於無法驗證或對人生無益的話題不予討論,主張理性思考。
2. 避談動亂與權力鬥爭——不談論政治紛亂與暴力衝突,可能是為了保持中立,專注於道德教化。
3. 不沉迷於鬼神之事——孔子強調現世倫理,雖未否定鬼神存在,但認為人應該關注自身行為,而非迷信神鬼。
現代啟示:
1. 理性對待知識——在學習與討論時,應該重視有價值、有依據的內容,而非沉迷於虛妄之說。
2. 避免無意義的紛爭——不參與毫無建設性的爭論,而是關注實際問題的解決。
3. 專注現實行動——與其關心神鬼與未知之事,不如腳踏實地,努力改變當下的現實世界。
二二、
1.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 注釋
1. 三人行:指三個人同行,泛指日常生活中的人際交往。
2. 必有我師焉: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即每個人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3. 擇其善者而從之:選擇別人好的地方來學習並效法。
4. 其不善者而改之:看到別人不好的地方,要自我反省並加以改正。
3. 白話文
孔子說:「當三個人一起行走時,其中一定有可以作為我老師的人。我應該選擇他們好的地方學習,看到他們不好的地方則反省自己並加以改正。」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了謙遜學習與自我反省的態度,認為每個人都有值得借鑒之處,也有值得警惕之處。
1. 學習他人的優點——每個人都有其長處,若能善於觀察,就能從他人身上學到寶貴的經驗與知識。
2. 反省自身缺點——看到別人的缺點時,應該對照自己,警惕是否有類似的問題,並努力改進。
3. 終身學習的態度——孔子強調,學習無處不在,關鍵在於是否能夠虛心求教,從他人身上吸取教訓。
現代啟示:
1. 保持學習心態——不論身處何種環境,都應該以開放的心態向他人學習。
2. 善於觀察與內省——不僅要學習他人的長處,也要反思他人的缺點是否存在於自己身上,從而不斷進步。
3. 謙遜待人,廣納益友——尊重每個人,願意向他人請教,才能不斷提升自己,避免自滿與停滯。
二三、
1. 原文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2. 注釋
1. 天生德於予:上天賦予我德行,意指自己肩負道義與天命。
2. 桓魋:魯國的一名官員,曾企圖加害孔子。
3. 其如予何:能把我怎麼樣?表示對威脅的不畏懼。
3. 白話文
孔子說:「上天賦予我德行,桓魋又能拿我怎麼辦呢?」
4. 總結
這句話表現了孔子對自身道德與使命的堅定信念,不畏強權,不懼迫害。
1. 信念堅定——孔子相信自己的道義受到天命的庇護,因此不害怕外界的打壓。
2. 無懼強權——面對桓魋的威脅,孔子沒有恐懼,而是以天命自持。
3. 道德至上——孔子認為德行是上天賦予的,沒有人能夠奪去,表現出強烈的道德自信。
現代啟示:
1. 堅守正道——無論面對何種困境,都應該堅持自己的信念,不被外界動搖。
2. 無懼挑戰——當遭受不公待遇或壓力時,應該勇敢面對,不因外力而改變正確的選擇。
3. 相信自己的價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與價值,應該堅定信念,不輕易被打倒。
二四、
1. 原文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2. 注釋
1. 二三子:對學生的統稱,類似於「你們大家」。
2. 以我為隱乎:認為我有所隱瞞嗎?「隱」指隱藏、不告訴。
3. 吾無隱乎爾:我對你們沒有任何隱瞞。
4. 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我沒有任何行為不讓你們知道。
5. 是丘也:這就是我孔丘的為人。
3. 白話文
孔子說:「你們認為我對你們有所隱瞞嗎?我對你們毫無保留。我沒有任何行為不讓你們知道,這就是我的為人。」
4. 總結
這句話表達了孔子為人坦誠、無私傳授知識的態度。
1. 坦誠無私——孔子強調自己對學生沒有隱瞞,一切言行都光明磊落。
2. 師生互信——教育應該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礎上,學生不應懷疑老師的誠意。
3. 言行一致——孔子身體力行,沒有虛偽作為,展現出真正的君子風範。
現代啟示:
1. 坦誠待人——無論是教育還是人際交往,誠信與透明是建立信任的關鍵。
2. 以身作則——領導者或老師應該言行一致,讓他人信服。
3. 分享知識——知識應該無私傳授,真正的教育者不應藏私,而是願意讓學生全面成長。
二五、
1. 原文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2. 注釋
1. 子:指孔子。
2. 四教:四種教導學生的核心內容。
3. 文:指經典文獻與文化知識,包括《詩》《書》《禮》《樂》等。
4. 行:指道德修養與實踐,強調行為端正。
5. 忠:指忠誠、盡心盡力,對國家、對家庭、對人都應盡忠。
6. 信:指誠信,做人應當言行一致,值得信賴。
3. 白話文
孔子以四種內容來教導學生:文化知識、道德實踐、忠誠盡責與誠信可靠。
4. 總結
這句話概括了孔子教育的四大核心內容,強調知識與品德並重。
1. 文——學習文化:知識與學問是成長的基礎。
2. 行——道德實踐:學習後要落實於行動,不能只停留在理論。
3. 忠——盡責奉獻:忠誠是做人處事的重要品德,應該忠於國家、家庭與職責。
4. 信——誠信可靠:誠信是立身之本,必須言而有信。
現代啟示:
1. 教育應知行合一——不僅學習知識,更要注重品德修養與實踐。
2. 培養責任感——對家庭、社會、工作應該忠誠盡責,才能贏得信任與尊重。
3. 誠信是成功的基石——在職場與人際交往中,誠信能夠建立長久的信賴與合作關係。
二六、
1. 原文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
2. 注釋
1. 聖人:指至高無上的賢者,智慧與道德都達到完美境界的人。
2. 君子:指品德高尚、有理想修養的人。
3. 善人:指純善無私、無過失的人。
4. 有恆者:指能堅持不懈,始終如一的人。
5. 亡而為有:指一無所有卻能堅持奮鬥,終有所成。
6. 虛而為盈:指內心謙虛,卻能充實自我,達到圓滿。
7. 約而為泰:指生活節儉約束,卻能過得安定自在。
8. 難乎有恆矣:指要做到始終如一,堅持不變,是非常困難的。
3. 白話文
孔子說:「聖人,我已經沒辦法見到了;能夠見到君子,就已經很不錯了。」孔子又說:「純善無瑕的人,我也難以見到;但能見到能持之以恆的人,也已經很好了。一無所有卻能奮鬥成就,謙虛卻能充實自己,節儉卻能安然度日,能夠持之以恆,確實很難啊!」
4. 總結
這段話表達了孔子對於理想人格的追求,也對現實中難得的美德表示感嘆。
1. 聖人、善人難見,君子、有恆者亦可貴——孔子認為真正完美的人幾乎不存在,但君子與有恆者已是難得。
2. 堅持不懈是難得的美德——一個人能夠始終如一地努力,不受外界環境影響,是極為不易的。
3. 珍惜身邊的君子與有恆者——雖然聖人難見,但君子與能堅持信念的人,依然值得尊敬與學習。
現代啟示:
1. 完美並不存在,但持之以恆更重要——世上沒有真正的聖人,關鍵是能夠堅持原則,不斷提升自己。
2. 謙虛、奮鬥、節儉是成功的關鍵——懂得謙虛、努力不懈,並能約束自己,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就與安穩生活。
3. 學會欣賞並向有恆者學習——在現實生活中,真正成功的人往往是那些堅持到底、不輕易改變初衷的人。
二七、
1. 原文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2. 注釋
1. 釣:用魚鉤和魚餌在水中釣魚。
2. 綱:指大網,這裡指用大網捕魚。
3. 弋:用繩子拴住箭來射鳥。
4. 射宿:射擊棲息過夜的鳥,指在鳥休息時捕殺它們。
3. 白話文
孔子釣魚時只用魚鉤,而不用大網撈取;他射鳥時不會射擊那些晚上停棲的鳥。
4. 總結
這句話展現了孔子對自然的尊重,也反映了他的仁愛之心與道德標準。
1. 適可而止的態度——孔子釣魚但不用大網,是因為大網會將大小魚類一網打盡,造成過度捕撈。
2. 仁愛與公平——不射宿鳥,表示不趁對方無防備時傷害,體現了公平競爭與道義精神。
3. 順應自然,不濫取資源——這種行為也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強調人類應與自然和諧共存。
現代啟示:
1. 做事要有節制——無論是對自然資源的利用,還是對生活的態度,都要懂得適可而止,不貪婪、不過度。
2. 競爭應當公平——不趁人之危,不用不正當手段謀取利益,這是道德行為的基本原則。
3. 環保與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合理利用資源,是人類長久發展的重要課題。
二八、
1. 原文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2. 注釋
1. 蓋:大概、或許。
2. 作:創造、發明,或隨意發表言論。
3. 無是:沒有這種情況,指自己不會這樣做。
4. 多聞:聽得多,廣泛學習。
5. 擇其善者而從之:選擇其中好的部分去實行。
6. 多見而識之:見得多,並且記住它。
7. 知之次也:「次」指次一等的,表示這是學習知識的一種次要方式。
3. 白話文
孔子說:「或許有人在不了解的情況下就妄加創作或發表言論,我不會這樣做。我是廣泛聽取各種說法,選擇其中好的來實行;多觀察事物,並牢記它們。這樣的學習方式,算是次一等的知識獲取方式。」
4. 總結
這句話表達了孔子謙遜的求知態度與學習方法:
1. 反對盲目創作——孔子強調學習應建立在知識與見識的基礎上,而非憑空想像。
2. 強調廣聞博見——他提倡透過多聽、多看來吸收知識,並從中選擇好的內容來實踐。
3. 知識有層次——最好的學習方式是深入理解並加以運用,而聽聞、記憶則是次一等的學習方法。
現代啟示:
1. 學習要有根據——不能憑空想像或不懂裝懂,而應該基於事實與經驗來學習。
2. 廣泛吸收與批判思考——聽得多、見得多,不代表全盤接受,而要經過篩選與思考,取其精華。
3. 實踐與記憶並重——學習不僅是記住知識,更重要的是實踐與應用,才能真正掌握它。
二九、
1. 原文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2. 注釋
1. 互鄉:地名,或指某個地方的人。
2. 難與言:難以與他們交談,指當地人思想行為難以溝通。
3. 童子見:年幼的孩子卻來見孔子。
4. 門人惑:孔子的弟子感到疑惑。
5. 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願意接受他們前進(改變),但不阻止他們後退(固守舊習)。
6. 唯何甚:何必過於苛責?
7. 人潔己以進:人如果自我提升、潔身自好,則可以前進。
8. 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若能保持自己的純潔與進步,就無需計較他們過去的行為。
3. 白話文
互鄉這個地方的人很難溝通,但卻有個年輕孩子來見孔子。門徒們感到疑惑,孔子說:「如果他願意向前邁進,我當然會接受;但若他選擇後退,我也不會強迫他留下。何必太過苛責?人若能潔身自好並努力進步,我們應該接受他的改變,而不是拘泥於他過去的行為。」
4. 總結
這段話表達了孔子的開明態度:
1. 不因地域或背景限制交往——孔子不以出身、環境論人,而是看其行為和選擇。
2. 尊重個人成長——一個人願意改變進步,就值得接納;但若不願進步,也不應強求。
3. 不過分計較過去——一個人若能保持純潔的品行與進步的態度,就不應該被過去的經歷束縛。
現代啟示:
1. 尊重個人成長與選擇——我們應該給人改變和成長的機會,而不是一味以過去的標準評判他人。
2. 用開放的態度看待新事物——不因先入為主的觀念拒絕與某些群體溝通,而要關注對方的行動與態度。
3. 成長比出身更重要——一個人的價值在於他的選擇和努力,而非過去的背景。
三十、
1. 原文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2. 注釋
1. 仁:指仁愛、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
2. 遠乎哉:難道會很遠嗎?表示反問語氣。
3. 斯:即、就。
4. 至:到來,實現。
3. 白話文
孔子說:「仁德難道會很遙遠嗎?只要我真心想要實踐仁德,那麼仁德就會到來。」
4. 總結
這句話表達了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仁德並不遙遠,關鍵在於自身的願望與行動。只要真心追求仁德,並且付諸實踐,它就會自然而然地實現。
現代啟示:
1. 行動決定成就——道德與善行不是空談,只要願意去做,就能實現。
2. 改變從自身開始——仁德不是外在強求,而是內在選擇,關鍵在於個人的決心。
3. 人生價值取決於選擇——只要有正確的目標並願意行動,無論多困難,都能達成境界。
三一、
1. 原文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2. 注釋
1. 陳司敗:陳國的司敗,掌管刑獄的官職。
2. 昭公:魯昭公,春秋時魯國的國君。
3. 揖:拱手作揖,表示禮貌。
4. 巫馬期:孔子的弟子。
5. 黨:偏袒,結黨營私。
6. 君取於吳為同姓:指魯昭公迎娶吳國的女子為夫人,並視其子為同姓。
7. 吳孟子:指昭公的兒子,因母親是吳國人,所以稱為吳孟子。
8. 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孔子自謙,認為自己幸運,若有錯誤,必定有人指出來。
3. 白話文
陳國的司敗問孔子:「魯昭公懂禮嗎?」孔子回答:「懂禮。」孔子退下後,巫馬期上前質問他:「我聽說君子不偏袒,但君子也會偏袒嗎?昭公迎娶吳國的女子,還稱他的兒子為吳孟子。如果這樣還算知禮,那還有誰不懂禮呢?」巫馬期將這番話告訴孔子,孔子聽後笑道:「我算是幸運了,如果我有過錯,大家一定都會知道的。」
4. 總結
這段話體現了孔子的寬容與自省精神,也反映出春秋時期對「知禮」的不同理解。
主要啟示:
1. 孔子的機智與圓融:孔子在公開場合維持了昭公的尊嚴,但私下卻接受了質疑,顯示他處事圓融,避免直接批評權貴。
2. 君子應不偏不倚:巫馬期的質疑表明,真正的「知禮」應該是公正無私的,而不應該因身份或權勢而改變標準。
3. 自省與接受批評:孔子認為,被人指出錯誤是一種幸運,這種開放心態對於個人成長至關重要。
三二、
1. 原文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2. 注釋
1. 與人歌:與他人一起唱歌。
2. 而善:指對方唱得好。
3. 必使反之:「反」指重唱一次,讓對方再唱一遍。
4. 而後和之:「和」指跟著唱,孔子會等對方再唱一次後才一起唱。
3. 白話文
孔子與別人一起唱歌時,如果對方唱得好,他一定會請對方再唱一次,然後才跟著唱和。
4. 總結
這段話表現了孔子的謙遜與對學習的重視,也顯示他尊重藝術與禮儀的態度。
主要啟示:
1. 尊重與欣賞:孔子對別人的才能表示尊重,願意讓對方先展示,自己再加入。
2. 學習態度:孔子強調學習與模仿的重要性,他不急於表現自己,而是先聆聽、理解後才參與。
3. 和諧之道:這反映了「和而不同」的精神,在合作時,先理解對方的表達,然後再加入,使整體更加和諧。
三三、
1. 原文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2. 注釋
1. 文:指學問、知識、禮樂文化等。
2. 莫吾猶人也:「莫」即「無」,「猶」即「如同」,意思是「在學問上,我與別人差不多」。
3. 躬行君子:「躬行」指親自實踐,「君子」指有高尚道德的人。
4. 則吾未之有得:意為「在親身實踐成為君子的路上,我還沒有完全做到」。
3. 白話文
孔子說:「在學問上,我和別人差不多。但要親身實踐成為真正的君子,我還沒有完全做到。」
4. 總結
這句話表達了孔子對自身的謙遜與自省。他認為自己在學問上與常人無異,但在道德實踐上,仍有不足之處,這體現了他的自我要求與求道精神。
主要啟示:
1. 學問與行動的區別:知道道理容易,真正去實踐卻很難。
2. 謙虛學習的態度:即使孔子學問高深,仍然不自滿,提醒自己要身體力行。
3. 道德修養的重視:學識固然重要,但實踐與品德才是成為君子的關鍵。
三四、
1. 原文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
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2. 注釋
1. 聖與仁:「聖」指聖人,代表智慧極高、品德完美的人;「仁」指仁愛之德,儒家核心思想之一。
2. 則吾豈敢:孔子自謙,認為自己不敢自稱聖人或完全具備仁德。
3. 抑為之不厭:「抑」即「但是」,意思是「但我對於追求聖仁之道,卻從不厭倦」。
4. 誨人不倦:「誨」即「教導」,指教育學生時不會感到厭倦。
5. 則可謂云爾已矣:「云爾」即「如此」,意思是「大概也只能這樣稱呼我了」。
6. 公西華:孔子的學生,字子華。
7. 正唯弟子不能學也:「正唯」即「正是」,意思是「正因為這樣,弟子無法學到這種精神」。
3. 白話文
孔子說:「至於聖人和仁德之人,我怎麼敢自稱呢?但我對於追求聖仁之道,從不厭倦;教導他人,也從不感到疲倦。或許只能這樣稱讚我吧。」
公西華說:「正因為老師有這樣的精神,我們學生才無法學得來啊!」
4. 總結
這段話表達了孔子的謙遜態度與教育精神。他不敢自稱聖人,但對學習與教導卻始終保持熱忱,這也是儒家「學無止境」與「傳道授業」的精神體現。
主要啟示:
1. 謙虛的學習態度:即使是偉大的老師,也不自稱完美,而是持續學習與進步。
2. 不厭其煩的教導:教育不應有倦怠之心,孔子以身作則,對學生循循善誘。
3. 真正難學的品格:公西華的感嘆顯示,知識可以學習,但「不厭其煩地學習與教導」的精神才是最難得的。
三五、
1. 原文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
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于上下神祇。』」
子曰:「丘之禱久矣。」
2. 注釋
1. 疾病:生病。
2. 禱:祈禱,希望神靈庇佑。
3. 有諸:「有這回事嗎?」孔子問是否有這種做法。
4. 誄:悼詞或祝禱詞。
5. 禱爾于上下神祇:意思是「向天神與地祇祈禱」。
6. 丘之禱久矣:「我早已在內心祈禱很久了。」孔子指的是他一生的修身行道,即是最好的祈禱。
3. 白話文
孔子生病了,子路請求為他祈禱。孔子問:「真的有這樣的做法嗎?」
子路回答:「有的。《誄》上說:『向上下的神祇祈禱。』」
孔子說:「我早就已經在心中祈禱很久了。」
4. 總結
這段話體現了孔子對命運的態度,他不依賴外在的宗教儀式,而是認為自身的德行與修養就是最好的祈禱。孔子平日致力於修身、行道,這種人生態度才是真正的「禱告」。
主要啟示:
1. 修身即是祈禱:與其倚賴神祇,不如用行為來證明自己值得好的結果。
2. 孔子的理性精神:他並非完全否定宗教,而是認為人的行為比儀式更重要。
3. 實踐勝於形式:與其口頭祈禱,不如用一生的努力來實現願望。
三六、
1. 原文
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2. 注釋
1. 奢:奢侈,過於鋪張浪費。
2. 不孫:「不」表示否定,「孫」意為謙遜、禮讓。「不孫」即是不謙遜,驕傲自大。
3. 儉:節儉,生活簡樸。
4. 固:固陋,意思是過於樸素而顯得寒酸甚至頑固。
5. 與其……寧……:「與其」表示比較,「寧」表示寧願、比較傾向於某種選擇。
6. 與其不孫也,寧固:與其奢侈而驕傲,不如節儉但稍顯寒酸。
3. 白話文
孔子說:「奢侈會讓人變得驕傲無禮,而節儉則可能顯得寒酸固執。與其變得驕傲無禮,不如選擇節儉,即使有些寒酸也無妨。」
4. 總結
這句話表達了孔子的中庸之道,他認為在奢侈與節儉之間,儘管兩者都有缺點,但相較之下,過於奢侈會導致驕傲不遜,這是更不可取的。因此,他寧願選擇節儉,即便稍顯寒酸,也比驕奢無禮更好。
啟示:
1. 節儉比奢華更值得推崇:孔子強調儉樸的美德,避免因奢華而產生驕矜之氣。
2. 驕奢易失德,節儉可守本:奢侈容易讓人變得驕傲、忘本,而節儉則能保持謙虛與品德。
3. 適度為佳:雖然孔子提倡節儉,但他並不鼓勵極端的寒酸,而是強調適度的平衡。
三七、
1. 原文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2. 注釋
1. 君子:有道德修養的人,品行端正之人。
2. 坦蕩蕩:「坦蕩」形容胸懷寬廣、光明磊落,重疊使用「蕩蕩」強調程度。
3. 小人:心胸狹隘、行事不正的人。
4. 長戚戚:「長」表示長久,「戚戚」指憂愁、憂慮不安,重疊使用加強語氣,形容小人終日憂心忡忡。
3. 白話文
孔子說:「君子胸襟開闊,光明磊落,不為瑣事所困擾;小人則常常憂愁不安,擔心自身利益得失。」
4. 總結
這句話展現了君子與小人在心境上的差異:
1. 君子胸懷坦蕩,無愧於心:因為他們行事正直,內心平和,不擔心被指責或算計。
2. 小人內心狹隘,終日憂慮:因為他們常做見不得人的事,擔心被揭發或失去利益,所以憂心忡忡。
啟示:
內心坦蕩勝於處心積慮:做人應當光明磊落,才能真正擁有內心的安寧。
心態決定人生:擁有良好的品德和正直的行為,自然會心安理得,過得自在。
君子不計較得失:真正的君子不會被短暫的名利困擾,而是以更高遠的目標行事,這樣的人才能真正快樂。
三八、
1. 原文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2. 注釋
1. 溫而厲:「溫」指溫和,「厲」指嚴肅,意思是既溫和又有威嚴。
2. 威而不猛:「威」指威嚴,「猛」指嚴酷,意思是有威嚴但不嚴厲苛刻。
3. 恭而安:「恭」指恭敬,「安」指安詳,意思是待人恭敬且讓人感到安穩。
3. 白話文
孔子待人處事溫和而又嚴謹,莊重有威嚴但不嚴酷苛刻,恭敬待人且讓人感到安定。
4. 總結
這句話描述了孔子的風範與人格特質,展現出一種理想的君子風度:
1. 溫和中帶有嚴肅:不過於柔弱,也不過於苛刻,既能親近他人,又能讓人敬重。
2. 有威嚴但不讓人畏懼:真正的威嚴來自德行與智慧,而非嚴酷壓制他人。
3. 恭敬而令人安心:對待他人有禮貌,讓人感到安穩,這是一種高尚的風度。
啟示:
做人應溫和但有原則:不卑不亢,待人親切但不失分寸。
真正的威嚴來自內在修養:讓人敬重的是德行與智慧,而非嚴酷的態度。
恭敬與安心並存:尊重他人,同時讓對方感受到安全感,這是高明的處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