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2. 注釋
1. 咨:表示感嘆或呼喚之詞。
2. 爾舜:你啊,舜。
3. 天之曆數:天命的次序與更替。
4. 在爾躬:在你身上,指天命交付給你。
5. 允執其中:誠實地持守中庸之道。
6. 四海困窮:天下百姓困苦。
7. 天祿永終:天賜的福祿就會終止。
8. 予小子履:我這小子履(履是舜名)。
9. 玄牡:黑色公牛,用以祭祀天地。
10. 皇皇后帝:至高無上的上帝。
11. 有罪不敢赦:若有罪,不敢私自赦免。
12. 帝臣不蔽:上帝的臣民不隱蔽其情。
13. 簡在帝心:事情簡明而在上帝心中。
14. 無以萬方:不可歸咎於百姓。
15. 周有大賚:周朝有大賞賜。
16. 善人是富:讓有德之人富有。
17. 雖有周親:即使是親屬。
18. 不如仁人:也不如有仁德的人重要。
19. 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百姓有過錯,責任在我一人身上。
20. 權量:度量衡制度。
21. 法度:法律制度。
22. 廢官:廢棄不用的官職。
23. 興滅國:使滅亡的國家重新興起。
24. 繼絕世:使斷絕的家族延續。
25. 舉逸民:舉薦遺世的賢人。
26. 歸心:歸順向往。
27. 喪:喪禮。
28. 寬:寬厚。
29. 信:誠信。
30. 敏:勤敏。
31. 公:公正。
32. 說:喜悅、順服。
3. 白話文
堯說:「唉!你啊舜!天命的繼承已交到你身上了,要誠實持守中庸之道。如果天下百姓困苦了,那麼天賜的福祿也就會終止了。」
舜也把這話傳給禹。他說:「我這個小子履,敢以黑色公牛為祭品,向至高無上的上帝昭告:若有罪,不敢赦免。上帝的臣民不會隱瞞,上帝心中自有明察。我自身有罪,不可推給百姓;若百姓有罪,責任在我身上。」
周朝有大賞賜,讓善人富有。「即使是親戚,也不如仁德之人重要。百姓若有過錯,責任在我一人。」
要謹慎管理度量衡制度,審慎制定法度,整修廢棄的官職,這樣四方的政令就能實行。讓滅亡的國家重新興起,使斷絕的宗族延續,舉薦遺世賢人,天下的百姓都會歸心向往。
所看重的:人民、糧食、喪禮、祭祀。寬厚就能得民心,誠信就能讓百姓信任,勤敏就能有成就,公正就能使人服從喜悅。
4. 總結
這段話記述了堯、舜、禹、周代聖王的治國理念,強調天命的轉移、君主對百姓的責任、選賢任能、重視法度與制度,以及推崇仁德與禮教。
啟示
1. 天命在人,需行中道:即使繼承天命,也要持守中庸,才能不失天祿。
2. 君主應以民為本:百姓若有過,責任在君王,顯示聖王對民眾的深切關懷與自我要求。
3. 重德不重親:任人唯賢,不以親疏為標準,是聖王用人的標準。
4. 法治與仁政並重:從制度建設、官職修整到舉薦人才,體現治理的全面性與遠見。
5. 道德典範的力量:歷代聖王以身作則,正是後世為政者的典範。
二、
1. 原文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
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
子張曰:「何謂五美?」
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張曰:「何謂四惡?」
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2. 注釋
1. 從政:參與施政、治理國家。
2. 五美:治理者應有的五種美德。
3. 屏:排除。
4. 惠而不費:使百姓受益而不耗費資源。
5. 勞而不怨:使百姓勞作而不生怨恨。
6. 欲而不貪:有所欲求而不貪婪。
7. 泰而不驕:安泰莊重而不傲慢。
8. 威而不猛:有威嚴而不粗暴。
9.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順應百姓已有的利益,使之受益。
10. 擇可勞而勞之:選擇適當的事務讓百姓去做。
11. 欲仁而得仁:想要實行仁德而實現仁德。
12. 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無論人數多少、地位高低,都不敢怠慢。
13. 儼然:莊嚴的樣子。
14. 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教導就懲罰,叫做殘虐。
15. 不戒視成謂之暴:不預先警戒而責備結果,叫做暴戾。
16. 慢令致期謂之賊:發令遲緩卻限期緊迫,叫做害人。
17. 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給予他人時吝嗇、計較,叫做小器。
18. 有司:像只會斤斤計較的官吏。
3. 白話文
子張問孔子說:「怎樣才能夠參與施政呢?」
孔子說:「尊崇五種美德,排除四種惡行,就可以參與施政了。」
子張說:「哪五種美德呢?」
孔子說:「君子使百姓受惠卻不浪費,使百姓勞作卻不怨恨,有所欲求卻不貪婪,安泰莊重卻不驕傲,有威嚴卻不兇猛。」
子張說:「什麼叫做使人受惠卻不浪費呢?」
孔子說:「順應百姓已有的利益而使他們得利,這不就是使人受惠而不浪費嗎?選擇適當的工作讓百姓去做,又有誰會怨恨呢?想要實行仁德而得到仁德,又怎會貪婪呢?君子對人不論人多或人少,不論地位高或低,都不敢輕慢,這不就是安泰而不驕傲嗎?君子穿戴整齊,儀容莊重,讓人望見就肅然起敬,這不就是有威嚴而不兇猛嗎?」
子張說:「哪四種是惡行呢?」
孔子說:「不加教導就加以處罰,叫做殘虐;不事先警告,只看結果就責罰,叫做暴戾;發令遲緩卻催促限期,叫做害人;猶豫不決地給人東西、出手吝嗇,像只會斤斤計較的小官吏,叫做有司。」
4. 總結
這段記錄孔子對子張談施政之道的教誨,強調治理者應有五種美德與須避四種惡行,主張以仁德為本、寬和施政、敬民務實、表裡莊正。
啟示
1. 從政要有德:五美體現君子治理的仁德風範。
2. 威儀與實效兼備:外表莊重能取信百姓,實務上則以仁政為根。
3. 慎罰、預警、合理調度:施政不可任性粗暴,需合情合理。
4. 去除官僚氣與形式主義:治理要有誠意而非苛刻與吝嗇。
這一段為政者提供了明確的道德與實踐準則。
三、
1. 原文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2. 注釋
1. 不知命:不理解天命或人生的意義、方向。
2. 君子:指有德行的人,尤其是儒家所提倡的理想人格。
3. 不知禮:不懂禮儀、社會規範。
4. 立:建立、立足。
5. 不知言:不懂言語的深層意義、表達方式。
6. 知人:理解他人、辨識他人的品格與行為。
3. 白話文
孔子說:「不懂得天命的人,無法成為君子;不懂得禮儀的人,無法立足於社會;不懂得言語的人,無法真正了解他人。」
4. 總結
孔子在此強調,成為一個君子需要對三個方面有深刻的理解:天命、禮儀與語言。只有通達這些基本的知識與智慧,才能夠真正立足於社會,並與他人建立深刻的理解與聯繫。
啟示
1. 知命為先:理解人生的意義和方向是成為君子的基礎。
2. 禮儀是立足之本:不懂禮儀的人無法在社會中建立起自己的立場。
3. 言語是了解他人的橋梁:懂得如何說話和解讀他人的言語,是與人交往的關鍵。
這些理念指引我們在現實社會中,應該注重自身的品德修養、禮儀教養與有效的溝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