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一進教室,大聲問好,隨後開口問同學,你們知道你們的身份嗎?孩子回答:學生、棒球隊、爸媽的孩子。我告訴孩子:重慶國中有二個資優班,一是國文資優班,一是體育資優班,從今天開始,你們至少要做到三件事。
一、認識自己、看得起自己。
二、不要怕學不會,肯學就會了。三、學習有方法,而且要找到對的方法來學習。
環顧四週,看來有聽進去的同學並不多。陪伴孩子新生訓練活動期間,提醒孩子不要舵背、腳不要踩在椅腳、不要趴在桌上、抬頭挺胸,光糾正基本儀態,講著講著聲音不知不覺就有些啞了,但我知道改掉這些不適宜的習慣,是為了進化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未來預做準備,經驗告訴我:看見孩子養成的好習慣,經常是突然察覺。記錄每一個孩子值得讚許或須繼續努力之處,除了是反思之外,更可以協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優勢、特質與表達,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簡單的事持續做是我一貫的堅持。
今天發生了一個插曲,我請孩子把我桌上的書拿來給我,抬頭見孩子正在搬桌上的二十多本書,我連忙向孩子致歉,應該是我沒有表達清礎,我要孩子拿的是桌面上的那二本書。
溝通的基本條件是:必須要懂得的,有時候跟孩子說的話,孩子有可能聽不懂、或者沒有注意聽,其中有很多原因是無法查覺的,所以多一點耐心、把說話速度放慢一點,孩子習慣之後,很自然的回應會是合宜的。
明日聚焦:引導孩子參與班級部份事物,共同遵循一定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