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會這樣?我們不是已經開過好多次會了嗎?」
這是一句許多人在會議結束後,悶在心裡沒說出口的話。
明明大家都很努力出席、發言、提案、報告……
流程看起來是有的、表格也填了、PPT 一頁頁切過, 但某個該解決的問題,還是悄悄地、靜靜地、毫無聲息地躲過了。我們以為在討論,卻沒真正碰到關鍵;
我們看似在行動,其實是在迴避。
不是我們懶,是我們不小心陷入了「偽改變」的會議陷阱。

🕳️ 為什麼開了會,卻什麼都沒改?
會議,原本應該是一場聚焦、對齊、找出解方的對話。
但現實中,它常常變成另一種形式的「假性努力」:
你是不是也看過這些畫面——
- 有人明明看出問題,卻選擇不說(怕尷尬、怕多事)
- 有人話一出口就是:「上層方向又改了,我們只能配合」
- 一堆人繞啊繞,就是沒有人做決定
- PPT 換新模板,報表再優化,但內容完全一樣
- 一提到核心卡關點,大家立刻說:「不然我們先討論別的吧!」
這些行為,我們統稱為 「WAITS 偽改變模式」:

就像一艘正在漏水的船,大家忙著擦地板、換燈泡、畫藍圖,
卻沒人補破洞。看似在忙,其實只是繞圈。
🧭 ALIGN:讓會議從「繞圈」回到「對齊」
真正的改變,需要的不只是發言與報告,
而是一種新的「會議對話行為模式」。
這就是 ALIGN ——五個具行動力的會議關鍵行為:

🧩 情境故事:當會議開始 ALIGN,發生了什麼事?
過去,小芸部門每週會議都像重播:
「行銷那邊資料沒給,我們沒辦法進行」
「這題好像還不確定,我們再觀察一週吧」
「我們這週就先調整報表格式看看」
直到某次會議,年輕同事小杰突然舉手說:
「我們是不是都在繞這題?我想問——我們真正卡的是什麼?」
空氣靜了一下。然後有人補充、有人承認、有人點頭。
那天的會議,大家第一次釘住了問題、討論了卡點, 也第一次說:「我們先小規模試一段流程,再看結果。」
沒有人被責怪,也沒人被貼標籤,
但會議,開始有了推動的感覺。
這,就是 ALIGN 帶來的轉變。
🌱 結語:會議不怕討論久,最怕只是繞著走
你不是沒在努力,而是可能「努力的方向不對齊」。
每一場會議,都是改變的起點。
從沉默轉向提問(Ask), 從推責轉向承擔(Link), 從猶豫轉向嘗試(Iterate), 從表面轉向深層(Go-deep), 從閃躲轉向聚焦(Nail-it)。
這五個動作,看似簡單,卻能讓一場會議從「多說無益」變成「真正推進」。
所以下次開會,不妨一起問問:
「我們現在是在 WAITS?還是在 ALIGN?」
也許,你的那句提問,就是這場會議的轉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