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這個在1960-70年代因為地緣政治關係在台灣的口號,在2025年的現在又因為地緣政治再次發生,只是這次沒有去台大,而是台灣的產業跟著台積電赴美跟著轉型。
我在檢測驗證行業將近17年的資歷,加上進入這個行業前在半導體電子業6年的時間,最近遇到很多客戶聊天的時候都問到這樣的問題: 台積電前往美國對於你們檢測驗證行業有甚麼樣的機會與影響?
我想這個不單只是台積電赴美的單一問題,而是為什麼要過去?以及過去之後未來幾年對於台灣的產業影響與發展。
為什麼台積電要過去,除了地緣政治議題、晶片戰略物資、戰略布局等因素之外,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美國在AI技術上的發展與落地必須要有台積電的先進製程能力才能搶時間,在美中技術層次領域的布局上取得領先的地位。那為什麼美國必須要在AI技術上取得領先? 因為這個與國防、自駕車、醫療、關鍵基礎設施、基礎科學到民生消費應用市場都有絕對連帶關係。
那台積電過去之後未來幾年對於台灣的產業影響與發展是好還是不好? 我認為利大於弊,對於台灣的檢測驗證行業亦然。
美國在過去幾十年的產業發展因為全球化以及美國本身產業結構的關係,在科技領域呈現一個沙漏的形狀。上面是品牌與研發設計,最下面是市場,而中間最細的地方則是製造也是美國現階段最欠缺的。但是美國會需要將中間的製造部份擴大讓這個沙漏形狀變成長方形嗎? 我認為答案是不會。第一個與美國過去的產業結構要從服務業大宗轉換成亞洲擅長的製造代工,這個在機會成本上非常不划算。第二個時間可能無法等待美國轉型到生產製造。那為什麼要台積電赴美? 這段話的重點是台灣只需要台積電赴美。
台灣在半導體的晶圓製造全球市占率將近7成,不需要聯電、力積電過去,只需要台積電的原因是「項梁舞劍意在沛公」美國需要的是台積電的先進製程來協助美國加速AI技術的發展與落地,因此中段的製造不需要擴大太多,而是必須讓漏斗上面的AI研發設計透過中間的製造加速落地後,產生更多的應用到終端市場。結論就是台積電過去除了讓美國可以保護他們的重要產業之外更可透過AI發展加速落地促進終端市場的發展。
那對台灣的電子檢測驗證行業未來幾年有甚麼影響與發展? 我認為在檢測驗證服務有以下幾點值得關注:
l 美規需求包含NRTL,EMC,RF,Wireless等合規需求成長: 如上面的沙漏圖,美國不會全面發展生產製造。透過台積電赴美加速AI的終端市場應用,對於台灣未來無論是電子代工或自有品牌的美國市場生意都會增長。
l 資訊安全(Cybersecurity): 歐盟的資訊安全路徑已經非常明確,從GDPR到NIS2到RED到最終的CRA。但美國目前還並不是非常明朗,但是未來對於資訊安全的要求一定會提升,除了FCC Cyber trust mark之外,對於關鍵基礎設施的相關資安例如ISA/IEC62443,加密資安FIPS140-3,晶片資安等等對於廠商的要求強度一定增加。
l 軟體清單(SBOM): 與資訊安全會是同步對於廠商在使用工具與相關軟體的安全上必須要有一定的流程與SOP。
l AI的法令與標準: 從NVIDIA的黃仁勳在GTC提到未來AI的應用從Generative AI到Agent AI到Physical AI,尤其是未來在自駕車、醫療與機器人的應用。因應AI的大量發展與運用,我認為後續美國一定會針對AI部分提出相關的規範來確保消費者的安全與降低市場疑慮。
l 供應鏈的安全:對於廠商在各個國家的生產製造地與供應商必須確保相關流程與資訊的可追朔性與資訊安全。
l 半導體相關檢測:包含材料分析、失效分析、半導體設備檢驗(SEMI S2) 、半導體資安(SEMI E187)等
在細分市場上我認為下面幾個方向值得去觀察
l Traditional ICT | 藉由原本的核心競爭力搭配未來AI應用的代工與自有品牌機會
l Edge AI | 邊緣運算將隨者AI的大量發展,應用在各個場域與消費型態
l Automotive Electronics | 配合美國自駕車發展與AI應用
l Medical Electronics | AI的應用將帶動醫療電子的新機會
l Industrial Electronics | 基礎設施與智慧工廠
l Robot | 人形機器人應用
l New Energy(尤其是小型儲能與充電樁)
總結: 隨者台積電一定赴美投資,對於後續台灣的產業發展一定造成相對應的布局與影響。美國擁有台積電的先進製程技術加上自己的AI技術優勢,後續對於全球產業一定會帶來一波成長的浪潮。未來幾年對於台灣的電子檢測驗證行業發展有非常正面的發展機會,我們若要在第一波浪潮中獲得豐碩的果實就必須要提前布局,畢竟只有累積沒有奇蹟! 台灣,值得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