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大家好!我是 Eric Rao。每月一篇的文章分享又來囉!
這次想跟大家分享:「我怎麼從覺得書本無趣、幾乎不看書,變成透過閱讀改善生活和工作。」
大家還記得上次閱讀是什麼時候呢?對我來說,大學時我都會定期看柏克萊推薦書單,買了一些書,但常常只讀一本,其餘就放著積灰塵了,哈哈。從 2016 到 2023 年,我的閱讀習慣一直停滯不前。
直到我換了另一份工作,一切情況開始改變。
新工作要求我們持續學習新知。面對陌生領域與要學習的技能,令我感到超級焦慮。我腦中總想著:「一件事情假如做了很多次,思考還是卡住或動作很慢,就表示我不擅長做這件事情」。當時有跟主管提到我遇到的這個難點,而主管當時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不要一直想自己會不會做這件事情,而是要去想該怎麼去完成這件事情。」
這句話點醒了我。我開始問自己:
「到底是什麼讓我對工作感到焦慮?我該怎麼突破?」

攝影師:Nathan Cowley: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897817/
我發現,真正讓我焦慮的原因,是因為專案太複雜,需要投入 1~2 個月才能完成,短時間內難以看到進展,看不到實際成果讓我感到不安。當時我也找到改善的方法:兩本書加上一個時間管理法:
✅ 《心態致勝》(Carol S. Dweck) — 教我用成長型思維面對挑戰。
- 「心態致勝」作者經由實踐及研究,傳達一個理念給我們,可以透過不斷的學習及改善自己的思考方式來學會一件事情。
✅ 《工作與生活的技術》(王永福) — 幫我理清任務清單,規劃每日進度。
- 「工作與生活的技術」作者,分享自己平常工作時,怎麼管理每項任務。分享的內容與我工作時,遇到的情況相似,於是,我藉由他分享的任務清單心得,也讓現在的我整理出一套屬於我自己的任務清單系統。
✅ 番茄鐘時間法 ( Francesco Cirillo )— 讓我專注當下,看到每天的實際成果。
「番茄鐘時間法」網路上有分享執行/休息(分)(25/5)、(50/10)...等方式,對我來說這些時間規劃,都可以根據事情來靈活調整,找到屬於自己管理時間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心態致勝」告訴我可以透過不斷改善自己的思考方式,來學習一件事情;「工作與生活的技術」幫助我釐清我每月、每週、每天的工作任務;再結合「番茄鐘時間管理法」,將專案上的任務依工作時間分配好,記錄每個任務執行時所花費的時間。因為專案細項很多,用這些方法,一天下來我能清楚看到自己的成果,也不再因為專案複雜、看不到進展而焦慮。

攝影師:Bakr Magrabi: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9329771/
藉由這些方法,我不再因專案複雜度而感到焦慮,一天下來也能清楚看到自己完成了什麼。從那時起,我開始翻閱以前買來沒讀的書,真正體會到老師常說的「知識就是力量」。
透過閱讀作者們的想法與建議,讓我逐漸推動及改善自己的生活習慣。 之前,有讀過一本《原子時間》的書,提到習慣的建立是每天都做,那怕一點點也好,這個概念幫助我成功養成想建立的每日習慣,到現在已經持續兩年多了。
「以前的我總覺得閱讀沒什麼用,但現在很感謝在工作上遇到困難,讓我開始探索自己,也因此發現閱讀真的能幫助我改善生活。我本來不是熱愛閱讀的人,但當我親身體會到閱讀帶來的改變,不論是生活還是工作上的進步,我也開始願意打開那些以前買了卻沒讀的書。我想,這就是進步吧!」

攝影師:Pixabay: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301920/
以上就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故事:從不閱讀,到因為遇到困難開始閱讀,再透過閱讀改變自己的思考和作息,慢慢克服生活中的挑戰。如果你也有類似經歷,歡迎一起分享討論喔!謝謝!

攝影師:DS stories: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6005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