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沒聽過《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這本書,那我想你肯定不上書店、不去圖書館,甚至沒逛過線上書城。因為《我可能錯了》可是自從被出版後,長年定居在各大圖書排行榜上,台北市立圖書館的預約等待人數更超過3,600人。
這本書到底有什麼魔力?讓愛書的民眾們加入購書大隊,或者願意與其他三千人一起甘心等待呢?作為一讀再讀這本好書的我,只想用我最大的聲音跟你分享:「這本書你真的不能錯過啊!」以下我將帶著讀後滿滿的感動,與還沒讀過此書的你,分享本書的內容與我的心得。

先前看到其他書評的標題是寫找回前行的勇氣,我覺得超棒。不過我私心認為,前行的第一步是自我接納、是自愛,所以我更喜歡「找回自我接納的勇氣」這個說法。希望讀到這裡的你也會喜歡。
作者介紹
本書相當於作者 Björn Natthiko Lindeblad ( 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的自傳,由於作者晚年患病的關係,因此本書由他與他的摯友 Caroline Bankler(卡洛琳.班克勒)和 Navid Modiri( 納維德.莫迪里 )共同撰寫完成。作者 Björn Natthiko Lindeblad( 以下開始簡稱比約恩) 來自瑞典。曾是眾人眼中的高材生、天選之人的他,不僅從瑞典最頂尖的經濟學院畢業,在畢業前就被知名跨國企業相中,成為名副其實的人生勝利組。
然而就在26歲那年,他決定放下現有的成就,脫離現有的舒適圈,遠赴泰國成為一位森林僧侶,且一待就是17年。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跟我一樣,想說:「啊!會做這種事的人,肯定就是他跟一般人不一樣、能成為大人物的原因。」
並不是、因為這本書中,也有提到很多來自西方國家在亞洲出家的僧人。
出家的這段時間不僅改變了比約恩對生命的看法,也在與僧人、這個世界的互動中,讓他更清楚地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然而就當比約恩認為自己將擔任僧人一輩子時,他再次感知到應該要脫離舒適圈的念頭,也就是還俗。
還俗對一個有17年資歷的僧人來說,顯然一點也不輕鬆。畢竟,我們都知道這世界變化得有多快,比約恩不僅一度罹患了憂鬱症,身體的狀況更是每下愈況。後來,他靠著在僧人生活中學習到的心態與智慧,撐過這段病期,並在親朋好友的介紹下,開始重新工作,不僅開始帶領一般民眾做冥想,且開始四處演講,分享他的經歷與所學。
⬆️ 這個影片是比約恩的「通往自由的鑰匙」的英文講座,有兩個小時,我自己是沒有看,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點來看。
在生命的最後,比約恩被診斷出罹患漸凍人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簡稱ALS 。),但他選擇用始終如一的智慧面對這場別人眼中的災難。最後於 2022年離世。
由於本書幾乎是自傳,因此看完作者介紹,想必大家都可以想像這個人的人生有多麽曲折離奇了。不過,如果用「只是另一個偉人的自傳」心態去看待這本書的話,那就會錯失這份珍貴的學習機會了!
在還沒有閱讀本書前,作者比約恩在讀者眼中,看似是個非常厲害的人,可實際上,從他自己的視角,我們會發現他其實就是個普通人。他曾經冥想到一半睡著,連站著都可以睡,也曾經在冥想的過程中,滿腦子都是食物,甚至當泰國航空的空姐來廟裡修行的時候,他會忍不住偷看人家。他其實就是個普通人。
那麼一個普通人,在這趟旅程中有什麼收穫?又可以帶給我們什麼呢?這才是本書裡值得大家關心的重點。
書籍介紹
本書書名《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雖然說是一堂課,但這之中作者比約恩並沒有打算告訴你任何標準答案,而是與我們分享他面對人生的苦難、面對內心的風暴時,他的應對方式。注意是應對方式!不像很多心靈成長的書籍,試圖教導我們去「解決」我更傾向用「應對」這個詞,來介紹比約恩的智慧。
本書根據作者比約恩的人生,分成幾個篇章,包括他年輕時的野心與迷惘、在泰國森林寺廟中的嚴格修行、回到瑞典後面對物質需求的反撲、罹患憂鬱症的痛苦,以及罹患漸凍人症所展開的深度反思。每一個章節都有其智慧,但幾乎圍繞著同一個真理——「接納」。
真理居然不是「我可能錯了」嗎?確實,我在閱讀這本書的前半時,也是這麼認為的。當作者比約恩還在修行的時候,他反覆告訴自己,不要被大腦製造出來的無數個念頭給控制,而是要試著去以一定的懷疑與幽默感看待它,「我的念頭可能是錯的。」
可到了書的後半,當作者比約恩還俗之後,剛回到社會裡頭,他非常不適應且飽受憂鬱症的困擾,當這些念頭再度找上他的時候,他不只透過冥想持續執行「放下」這些念頭,更試著用諒解以及寬容的眼光看待自己。我認為這才是這本書的真理,他告訴我們「接納」的重要性,不只是自己、你愛的他人,而是能影響你行爲、情感的事物。
接下來,我想跟你分享在本書裡,我學到最有用的三個智慧,希望這三個智慧也能幫助到你,或者讓你更想要閱讀此書。

作者比約恩多次提及自己非常欣賞小熊維尼淡然處事的態度,因此我請ChatGpt幫我畫了情境圖,非常可愛。
你遇見的每一個人 都正在進行一場戰鬥
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在看很多心靈雞湯、心靈成長,或者人物奮鬥的書時,難免會有一種感受:「我沒有經歷過他那些事件、那些成長,我怎麼能夠變成他那個樣子呢?」一開始看《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這本書的簡介時,我也是這麼想的。
順帶一提,會閱讀這本書是因為這是我的讀書會指定書目,我很建議大家找一群朋友一起閱讀這本書,會有更多不同感受,可以一起交流分享。如果你不知道怎麼組建一個讀書會,你可以參考我的方式⬇️
但在作者比約恩的敘述下,我發現我對於奮鬥的定義太狹隘了。儘管我沒有出家、沒有罹患憂鬱症或者漸凍人症,但這不代表我的人生並沒有任何問題需要解決,也不代表著我現在並沒有在為我的生活努力著。同樣地,我們周邊所有的人,每一個人的每一天都為了與眾不同的理由在做選擇、在努力、在想盡辦法找到自己最真實的樣子。
看到這段的時候,我突然想起我很喜歡的老樂團縱貫線的歌「亡命之徒」。
我很喜歡裡面李宗盛有一句歌詞,是他對亡命之徒說的:
喂、小子。我想我大概明白你的意思,那些發生在你身上的,曾經以不同的面貌也在我生命裡出現過好幾次。
即便不是真的亡命之徒,我們人生中想必一定都有出現很多想要倉皇逃走,或者迷茫、無望的困境。而這些困境,他不見得以憂鬱症的樣貌出現,也不見得需要用出家的方式來找回前行的勇氣,但我們都需要記得。每個人都會經歷過這些事。
因為我們無法得知每個人的挑戰是什麼、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出現,所以善待一切吧。或許遇到的一百個人裡面,有一個人因為我們的善待,所以讓他度過了屬於他的挑戰。也許這個挑戰只是你隨口為對方指路;只是在對方著急時,你停下電梯等他;或者在他需要安慰時,陪著他講了一整夜的電話,那對他與我們而言,都會是份珍貴的禮物。
不是只有拯救世界才偉大,只是遞出一把傘,也能拯救一個人的一天。而我們都需要被這樣善待。圖片取自unsplash。
這也會過去
「會過去的。」當我們遇到痛苦的事情、難過的時刻,我們總會對彼此這樣說。但《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的作者比約恩,甚至把這句箴言刻在了他的結婚戒指上。(他在還俗之後結婚。)
結婚明明是快樂的事情,為什麼比約恩仍要提醒自己與妻子「這也會過去。」呢?要是是我的話,肯定會大翻老公白眼,還會怪他多花錢做這種無聊的事。不過,這就是比約恩從擔任僧人的經驗中學習到、非常重要的智慧之一。世事是無常的。
快樂的時光會過去。相對的,痛苦的時光也會過去。但我們很常會忘記這一點。當我們沈浸在傷痛、難堪、憤怒時,很容易想著:「我永遠沒辦法忘記這件事了!」或者「我永遠沒辦法走出來了。」但是比約恩用自己的婚戒提醒我們,快樂會過去,痛苦也是。
不需要感嘆快樂的時光太快溜走,也不用擔心痛苦將會緊緊纏繞你一輩子。當我們被念頭綁架時、當我們想盡全力留住什麼事,不妨停下來思考這段話,也許會做出更適合自己的選擇。
人生最有趣的便是你以為你只剩兩條路,但也許有一天他會變成同一條,又或者你會再找到一條全新的路。無論如何,希望你找到當下最適合的選擇。圖片取自Unsplash。
我有盡力而為,其他人也有盡力而為。
如前面所說,我們很容易被大腦裡亂七八糟的念頭欺騙、被無謂的煩惱綁架,到最後開始哀怨著說:「是不是我不夠好?」、「我不應該這樣做的,如果我不這樣氣氛就不會那麼僵了。」、「要是我有做到的話,現在就不會是這個樣子了。」
喔,現在回想起來,我還真的很常抱怨我自己以及貶低我自己。
但更常見的情況也可能是,我在抱怨別人。「他怎麼把事情做成那樣?」、「他為什麼要講這種話,是不知道我會覺得很不舒服嗎?」、「他要是做好他的部分,我們也不會要幫他擦屁股。」
不是說抱怨自己或他人不行,但這樣負面能量的累積難免會造成災難,不論是對自己或他人、甚至是整個辦公室的(?)。而本書作者比約恩認為比起懷疑自己一整夜、痛恨他人一整年,我們或許可以換個方式想。那就是本段落的標題「我有盡力而為,其他人也有盡力而為。」
正常情況下,沒有人真的會要故意搞砸事情。然而我們卻常常因為一個小小的錯誤,厭惡自己。然而在這個世界上,能真正陪伴我們一輩子的,其實只有「自己」。當我們以過於苛刻、嚴厲的方式看待自己唯一的夥伴時,我們也很難用更寬容的心態面對他人。
我們都知道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很多時候都沒辦法實踐。
因此接納、和藹地審視自己的錯誤,帶點幽默感看待自己的瑕疵,實際上是有助於我們用更溫暖的方式對待自己與他人的。只要記得默念「我有盡力而為,其他人也有盡力而為。」既然我們都努力了,又何須要嚴厲苛責彼此呢?
有一種說法是孩子原諒他人的速度,比大人快上許多,因為對孩子來說,當下的感覺比對錯還重要。比起掙扎計較,放下才能讓雙方過的自由。圖片取自Unsplash。
簡短閱讀心得
這本書我實際上讀了兩遍,一次是讀書會前,一次是這個週末。就像本書的推薦人說的,「這是一本當痛苦、焦慮還沒有離開我的心的時,我會想再拿出來重讀的好書。」
書裡頭還有非常多的概念值得一一拿出來討論,比如與身體的關係、死亡、家人、信任以及金錢等,他就像哆啦A夢的百寶袋,在不同的情況時,你總能在本書中找到合適的指引。而我深深地被這本書的內容吸引著。
接納自己永遠都是困難的、尋找自己的過程總是充滿著迷茫的。即便我現在已經27歲,我每一天仍然會懷疑自己是否有長進、是否有所貢獻,是否有好好享受當下,是否有愛自己,有時候答案不盡然是那麼美好,甚至會是我難過好幾天。
但《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這本書作者比約恩,用他的故事告訴我:「試著接納自己、傾聽內心的聲音,放下焦慮而前行。」儘管聽起來是老生常談,但在接納自己的過程中,我感覺到更自由、更我了一些。希望閱讀到這裡的你,也能感受到接納自己的自由。
那會像是有著不刺眼的陽光、帶著清爽微風、不會使你流汗的好天氣,全身上下都會告訴你應該要出去走走,而你在踏出去的那刻,會感覺自己蓄勢待發,準備好面對所有未知的事物。這是我說的,不是比約恩。
希望你喜歡這篇文章,我們下篇文章見,Bye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