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人對於不確定性的惡懼、對人際交流的過度解讀、對視線的敏感程度,我是一樣不落。作為朋友間的想太多代表,這本書由不同角度創作出的練習,實作下確實讓生活能更輕鬆。
作者: 齋藤孝
出版社:樂金文化
這一點除了高敏人,一些非高敏人也需要練習(控制狂,完美主義者們全部給我看過來!!!)。我們要了解很多偶然性是由別人的事做成,而我們不可應替所有人作決定。所以為什麼自己的心情要為了那些事而起伏不定?這就是癥結所在。
敏銳、纖細而敏感的人,往往會為自己設下嚴格的標準,告訴自己「這個我可以接受」「這個我不能接受」。但即便是這樣的人,只要不斷接納偶然,自然會慢慢變得鈍感。或者應該說,正因為變得鈍感,所以能夠接納偶然。
不管任何事情,都只有命運與放棄能夠解決。不僅我們的外在有命運,就連我們的內在也有命運。所以對一切鈍感起來,再不然就學習在不公面前發瘋的能力吧。
放於工作上,可以理解到一定程度的模擬與推敲是必要的。雖說最壞打算,是最好的準備,不過擔心的事情愈多心情就會愈陰暗。所以在決定大致方向後,就只能等待正式上場時臨機應變,判斷力與修正能力才是最大重點。
唯有具備鈍感力的人,才能採取「總之先做做看再說」的正面積極行動這一點對於想自己創業的朋友來說特別重要,因為和《 Lean Startup 》(精益創業) 中的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簡可行產品)概念不謀而合。就算做了之後發現有問題再修正就行,只要好好鍛鍊這個「修正的能力」,就可以克服「想太多」「太在意」的問題。
除了上面提到工作中的偶然性,很多人在工作上都很大壓力不停加班,甚至連同事的份都完成。原因出於怕自己不被重視。有點像執行8階段中的階段4和5。但論語也有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擔任什麼職位,就背負什麼責任。
確實釐清職位背負的責任範圍,就會輕鬆得多。自己只要在範圍之內盡情發揮就行了。你是否奉行你的職責,看的是你的行為,而不是結果。不能將行為的結果當成你的動機,也不能堅持無所作為。
當然具有野心本身並不是壞事,我自己也是很野心勃勃我人。壞的是嫉妒與嗔怨,自尊心太強的人,往往有著每件事情都要和其他人互相較勁的問題。這會導致消耗太多的能量,令自己疲憊不堪。在某些事情上抱持自尊心當然無可厚非,但是其他的部分應該盡量禮讓給別人。
面對不同的批評,你應該保持一半認真與一半鈍感。有時接納他人的意見,有時把他人說的話當成一陣清風。一個有成就的人,必定是有時左耳進右耳出,有時又能虛心受教。有一個概念我在職場打滾了幾年後好喜歡:
就跟演員一樣。不管被安排演什麼樣的角色,原則上都不會說「我不會演」。但如果演得不好,那就是決定演員人選的製作人或導演的錯。
很多老闆會強行讓人做超出職位的事,美其名是升職前準備之類,但一失敗就會把下屬評得一文不值。如其過分自責不如想想上面的概念,畢竟本來就是雙方都有責任。除了反思,也不應該把所有責任包攬起來。在讓人對你有所期待,和自己心中好過自間找一個平衝就是重點。
上面的例子就完美演繹出,一個人對他人有怨恨之心,通常都是因為期待過高。正因為期待過高,導致失望轉化為怨恨。只要學會不抱期待,就能獲得驚人的鈍感及心靈平靜效果,對他人必須看著對方的優點才能建立良性的互動。
對他人缺點多人點鈍感力,同時了解對方的行為和背後原因。缺點在熟悉過後才檢視,忠告在了解對方經歷後才說,可以大大減少人際關係中的磨擦,使生活更輕鬆。
另一種人因害怕別人對他心生怨恨或不良印象,非常會察言觀色並按現場氣氛發言。不過察言觀色的「適度」與「過度」,完全是兩碼子事。過度的察言觀色,可能反而會造成溝通困難。因為不敢說話或找不到自己認為合適話題就不說話,結果對談話或會議完全沒貢獻。這樣的人長久下去就會在社交中被排斥,然後陷入惡性循環。
除了不對他人抱太大期待,對自己也一樣。基於「他力本願」這句話,才明白自己心裡的後悔,其實都是過度自負與依賴自身能力的產物。這可以是因為人生過得太順利,對自己有太多莫名其妙的自信甚至自負,結果難以面對失敗。
人生如果過得太順遂,很可能會對失敗過度敏感。這麼一來,就可能因為一次失敗,導致一蹶不振。
區分成功與失敗並沒有太大的意義。我們只是沒有看見成功者背後的無數次失敗而已。什麼是成功,什麼是失敗,沒有人說得準。每個人背負的東西都不一樣。重要的是,我們必須看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這個世界上有那麼一條路,除了你以外沒有人走過。不要過問那條路究竟通往何方,走就對了。
按目標定出待辦,以把事情做完為優先條件。從頭到尾維持著效率,先做完再說。好好思考當前應該注重的事情是什麼,列出優先順序,在應該優先的事情上投注全部的精力。
我們需要的是能夠滾動式修正的能力。無論如何先做出一個決定,如果發現不合適,再隨時進行調整與修正。如果不這樣做,很多事情都會變得裹足不前。
除了對成敗的鈍感,還有對自己的弱點。對自己的缺點保持鈍感,一步一腳印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會發現人生變得快樂得多。沒有必要故意找出自己的缺點或錯誤,讓自己陷入自我厭惡的情緒之中。
我們生活在一個「鑑定社會」中,每個人都在相互鑑定彼此,而且是以嚴格標準在進行鑑定。存在主義的哲學家尚.保羅.沙特(Jean-Paul Charles)將這種芒刺在背的感覺稱為「他人視線的地獄」。無謂自己令自己包受聚光燈效應之苦,同時不停大力批評自己令生活更寸步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