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只有他在逃避,我也悄悄跟著後退了半步
你試著丟個點子,他回:「可以啊,之後看看。」
你建議一個方向,他說:「這個我們以前也試過了。」
你感覺到他沒想往前走,而你,漸漸也不再想拉他。
一開始你是主動的,後來你只剩一種感覺:
「我真的不知道還能怎麼幫了。」
你心裡明明知道——
如果他一直停在原地,團隊會受影響;
如果這個關卡沒處理好,後面只會更麻煩。
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你開始退了一步。
你不再提醒、不再問、不再嘗試打開話題。 甚至你也會在心裡默默說服自己:
你從「主動支持者」,變成「靜靜圍觀者」。
但其實,你心裡很清楚:
不是你真的無能為力,
是你們兩個人——一起掉進了WAITS。
當一個人面對壓力、改變、混亂時,
最自然的反應往往不是「主動面對」,而是「技術型迴避」。
也就是說,看起來有在動,其實在繞開真正的問題。
我們把這種常見的逃避模式,整理成五種型態,用一個好記的詞來代表它們:
WAITS = Withhold|Accuse|Indecision|Tweak|Shift
但有趣的是——
這不只是「他」的狀態,往往也是「我」的狀態。
我們兩個人,看起來都還在互動、還在工作,
但其實,早就一起遠離了那個「該面對的核心」。 就像兩艘船並肩漂流,誰也沒說破方向偏了, 因為我們都默默在心裡說了一句:
「現在講這個,好像也沒用。」
面對這樣的「雙人卡關」,第一步不是重啟行動,
而是先問問自己幾個溫柔的問題:
這些問題不是讓你責備自己,而是提醒你——
改變的路,不只是幫助隊友走出來, 更是幫助你自己不一起迷路。
你不需要馬上變成完美教練或偉大領導,
你只需要,誠實地看見自己也在 WAITS, 然後,做一件微小但不一樣的事。
比如:
不是每次都會成功,但這些行動,就是你重新「不一起漂流」的起點。
你不是沒做什麼,你只是跟著一起「不做了」。
而這,是很多有心的人,在面對失望與無力時,最常發生的事。
隊友不是只有別人,也可能是我們內心那個慣性逃開的自己。
當他卡住時,我也無招了, 不是因為我們不夠強,
而是我們都太習慣避免「那一點點的不舒服」。
但願下次當我們又一起掉進 WAITS,
能有一個人,哪怕只是輕聲地說一句:
「嘿,我們是不是又一起卡住了?
不然,我們一起試著,動一下下看?」
這句話,也許就是你們之間重新連線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