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中瀰漫著咖啡香,預示著一天的甦醒,至少對小a而言,這是每天早晨例行事務的範疇,避免了上午10點前的徹底崩潰。因此小a帶著一絲愛玩與好奇的精神,時時關注咖啡的廚房科學。還記得多巴胺姑娘₯和煮咖啡動作的關係嗎? 昨日當全球都在美國關稅的驚滔駭浪中翻滾時,美國賓州大學物理學家悄悄的在《流體物理學》中告訴我們一個好消息: 如果你的倒水技巧恰到好處,水位足夠高,但又不會太高而弄得一團糟,那麼你顯然可以用更少的咖啡豆獲得更濃鬱、更美味的咖啡。
換句話說,這不是一次溫和的浸泡,而是一場小型的動盪。下降的噴流,尤其是當具有高流量集中時,會引發類似「雪崩」的狀態。咖啡顆粒在湍急的熱水流中移動、碰撞、被沖走並重新循環。這個液體和固體間的動態擁抱,確保了咖啡豆內部更徹底更有效率的融合。
其中,鵝頸壺這個可以控制下降流速和力道的優雅器具,通過它特有的細長彎曲壺嘴從足夠的高度噴出水注時,這不僅僅是水的滲出,是水流撞擊表層,並在咖啡顆粒床內引發瀑布的關鍵。透過控制流速,尤其是倒出的高度,我們可以微調萃取,用更少的咖啡豆來獲得更濃鬱、更細膩的咖啡。也就是說,更慢、更謹慎地沖泡,利用這種雪崩動力的力量,可釋放出更深層的咖啡風味和強度。
作者解釋[2]:
當水壺升高到錐體上方50公分時,咖啡濃度會增加。但從太高的地方倒水,水流就會開始分散,形成不相連的水流,這又會擾亂咖啡錐內的循環。更別說從太高的地方倒開水會有燙傷的危險。
在《今日美國》中,這些物理學家建議如何根據此原理製作一杯完美手沖咖啡[3]:
看樣子,一段時間小a又要重新調整手沖咖啡的動作了,多巴胺姑娘₯加油!
[1] Ernest Park, Margot Young, Arnold J. T. M. Mathijssen; Pour-over coffee: Mixing by a water jet impinging on a granular bed with avalanche dynamics. Physics of Fluids 1 April 2025; 37 (4): 043332.
[2] Matthew Sparkes, How to make great coffee with fewer beans, according to science, New Scientist, 8 April 2025
[3] Elizabeth Weise, Scientists release instructions for how to make a perfect cup of coffee, USA TODAY April 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