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幾天的討論中,我們先談到了意識形態的清洗,接著又談到台灣命運的分岔路口。這兩者其實並非彼此獨立,而是在這個充滿變動的時代裡,必須融合來理解的兩股力量。因為正是意識形態的清晰,才能引領我們走向有方向的國家道路。
最近所提到的「全民皆兵」概念,其實正是一種意識形態的展現。在面對敵意愈發明確的時代,我們更需要從內部重新建構自己的認同與準備。而這一切,都可以從賴清德總統最近的一項重大聲明開始談起。賴清德作為中華民國總統,負責兩大關鍵職能——外交與國防。當他站出來做出如此定位時,其實是背負著人民賦予他的責任,做出最應有的表態。
這樣的表態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建立在長期的壓力與騷擾之下。從軍機擾台、海底電纜被切斷、國際場合被打壓、國家尊嚴被否定,到所謂「武裝統一」的主張不斷出現,中國的行為越來越不文明、越來越粗暴、越來越具侵略性。在這樣的背景下,將中國定位為敵對勢力,是一種不得不的選擇,也是一種清醒的自覺。
「全民皆兵」的概念,不僅僅是政策或訓練體系的建構,更重要的是一種全民意識的建立。這不只是軍方的任務,也不是國防部單方面能完成的事,而是要深入到教育、文化、生活與媒體中的一項全民工程。
為什麼需要「全民皆兵」?因為當一個國家面對的是長期、潛在、具侵略性且無預警的敵人,真正的防衛不是軍隊的戰力,而是人民的意志。只有當所有人都知道自己是這場戰役的一分子,我們才能真正實現「和平不是妥協,而是備戰而來」。
正如兵法所說:「作戰,攻心為上。」而我們首先要攻的是自己的心。當人民沒有準備好、心中畏懼戰爭時,任何敵意都會擊潰我們的防線。唯有建立起不怕戰爭的心理,才能真的讓戰爭遠離我們。
若沒有全民的國防意識與正確的意識形態教育,將會出現兩個致命的問題:
第一,認不清誰是敵人。
當敵意已明顯展現,若仍有人認為「他們只是我們的兄弟」、「對岸只是說說而已」,這樣的模糊認知將會削弱國家整體抵抗的能量。
第二,分不清誰是自己人。
當台灣內部存在一部分人,為了利益或親中立場,不斷放大「和平統一」的論述,甚至認同對岸的宣傳口徑,社會將陷入撕裂與對立,反而削弱對外的抵抗力。要避免內耗,必須建立共同的價值與認知框架。
我們常常誤以為意識形態只是政黨的話術、政治人物的語言,但實際上,意識形態就是一個國家生存的根本。若我們無法清楚地定義我們是誰,我們追求的是什麼,敵人自然就能輕易地在我們心中播下恐懼與混亂。
從教育做起,從媒體環境做起,從政策語言做起,我們要建立的是一個讓每一位公民都清楚了解自身角色與責任的社會。當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在心中告訴自己:「我已經準備好了」,那麼敵人將無法輕易逼近。
我們要的不是戰爭,但我們也不能怕戰爭。因為唯有當我們不怕戰爭時,敵人才會真正懼怕我們。
全民皆兵的概念,是一種心理的武裝、一種認知的覺醒、一種價值的重建。它不只關乎軍事與防衛,更關乎台灣能否繼續堅持自由、民主與獨立的生活方式。
在這個世界越來越複雜、敵意越來越明顯的當下,我們每一個人都該問問自己:我是否已經準備好成為這個國家的守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