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川普再次將關稅作為武器重回世界舞台,全球經濟秩序再度陷入動盪。貿易戰不再只是單一國家的經濟手段,而成為了地緣政治的延伸與施壓工具。此刻的世界,不再朝向「穩定多邊」,反而逐漸轉向分裂、對立與封閉。
美國與中國的貿易對抗日益加劇,全球供應鏈因此重組,國與國之間的信任與依賴關係也正在被重新計算與定位。俄烏戰爭、以巴衝突的火藥味仍未散去,而中東、印太地區的軍事動態又不時升高緊張氣氛。這樣的格局,讓小國如台灣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台灣,身處這場世界權力博弈的交界地帶,無論選擇中立或靠向任何一方,幾乎都難以置身事外。過去所熟悉的「維持現狀」策略,在劇烈改變的世界格局中,開始顯得脆弱、甚至岌岌可危。許多台灣人會問:「未來會發生什麼事?台灣會被武統嗎?」但事實上,等到有「確切結論」出現時,往往已經是命運被決定的那一刻。歷史總是如此殘酷,它不會等你準備好才發生,而是在你猶豫時悄然成形。
所以,現在正是我們該討論「要怎麼做」的時候,而不是等事情發生後才來追悔。
面對國際局勢的不確定,台灣不能只把安全的責任交給軍方或政府,更需要的是全民的共識與行動意識。戰略思維不該只存在於軍事會議室,而應該深入每一位公民的生活之中。這並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現實的提醒。
以色列長期處於戰爭邊緣,其生存之道值得台灣借鏡。這個國家並沒有比鄰和平友善的盟友,反而四周圍繞著敵對勢力,但以色列之所以能存活下來,甚至擁有強大的國防與科技實力,並不是因為他們的軍隊多麼強大,而是因為全民皆兵的意識深入每一個人心中。
在以色列,每一位青年無論男女幾乎都必須服兵役,並接受完善的國防教育。這不只是武裝自己,更是一種信念——這是我的國家,我有責任保護它。
相比之下,台灣的處境與以色列相似,但全民防衛意識卻遠遠不及。根據2024年的《台灣國防信心調查》,約65%的民眾表示希望「維持現狀」,但只有不到30%的受訪者表示願意主動參與國防相關工作或民防訓練。這樣的數據讓人不免擔憂:我們的意志,足以撐得住挑戰嗎?
台灣社會內部,也存在一種令人憂心的矛盾。一方面,大多數民眾不希望被中國統一,強烈希望保持台灣的自由與民主;但另一方面,卻有一小部分人積極促進與中國的「友好往來」,甚至公開支持「和平統一」的論述,甚至是荒唐的「武統」言論,忽略了這些行為在戰略上所可能帶來的危機。
這種分歧,使得「共識」越來越難建立。「我只是想做生意」、「和平比對抗好」的聲音在某些場域成為主流,但和平從來不是單靠「避免衝突」就能實現的。和平,是靠實力支撐的——包括國防、產業、民心與制度上的韌性。
若沒有足夠的內部凝聚力,一旦外部勢力加壓,社會將很容易因立場不同而分裂瓦解,從而喪失最基本的自我防衛力。
美中貿易戰雖然使全球供應鏈動盪,但也帶來了新的經濟布局契機。許多企業開始尋求中國意外的產業轉移策略,東南亞與台灣因此重新受到關注。台灣有機會在全球經濟重組的過程中,扮演更關鍵的角色。
根據統計,2023年台灣出口至美國的金額首次超越出口至中國,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不過,轉單效應能維持多久?台商回流後,台灣是否能提供穩定的電力、人才與國安保障?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及早規劃。
台灣的命運,絕不是注定的。正如以色列在夾縫中強化自我、挺過重重困境,台灣也可以,但前提是:我們要有足夠的自覺與準備。不是等戰爭來了才開始訓練,不是等失去自由才懂得珍惜。
我們要思考的不只是「萬一」,而是「如果真的發生,我們該怎麼做」。這不只是軍方的任務,而是整個社會的責任。
在這混亂而詭譎的時代,每一個人都要有意識地成為國家防線的一部分,不論是透過言論、行動、教育、參與,還是堅持一種價值。唯有全民參與,命運的主動權才會握在我們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