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feels like the end is often the beginning. - by I don't know
如果有人最近剛好正在經歷一種「失去」── 可能是失戀、失業、失眠、失望(這幾個真的常常一起來...),那這篇文章我想寫給 "那個人",也寫給正在學習怎麼繼續生活的我自己。
也許,我們可以在這段文字裡,稍微的取個暖。有一句話說得很直白但也很有力量:「失去,是確定的;崩潰,是選擇的。」
我曾經在期貨交易裡,深刻體驗什麼叫做「眼睜睜看著錢消失」😂。為了避免自己被情緒牽著鼻子走,我學會了一套策略──先設停損,再下單。
簡單來說,我會在買進任何商品之前,先問自己:「萬一我虧了這筆,我會怎麼辦?」
這種提早面對失去的練習,其實也很適用在人生其他場景中。比如感情、工作、健康、人際關係……你無法保證永遠擁有什麼,但你可以練習不因失去而全盤崩壞。
不是說我們要活得很冷漠,而是要有自我情緒管理的底線。就像期貨交易裡的「穿價風險」,再痛也要在某個點果斷出場。人生裡,我們也需要給自己一個心裡的停損機制。
你可以問自己:「我能接受的最低情況是什麼?如果發生了,我該怎麼照顧好自己?」
這不是假裝堅強,而是為了避免自己一頭栽進黑洞,還以為自己撐得住。
我知道有些人會說:「我想一個人靜一靜」,但你真的只需要「靜一靜」,不是「孤立自己」。你可以留一點空間給別人,也許10%、哪怕只是一通訊息、一句話、一個表情,讓別人知道:「我不好,我很難過。」
人不是為了把所有情緒藏起來而變堅強,而是要在適當的時候,讓自己被接住。
如果你不知道要找誰,那也可以試著留言、參加支持性社群、寫下來給未來的自己看,只要不要全悶著。
又或者可以把所有的感受還有想法寫下來,然後一直持續著直到你覺得狀況斯還沒有改善。
我們常常覺得:「我應該靠自己走出來」,但有時候,靠別人的觀點或故事來提點一下,其實很正常。
就像我在投資裡,也會看別人的策略,不代表我沒判斷,而是參考他人的思維來微調自己的方向。
當你發現自己卡住了,去看書、聽 podcast、或是找諮商協助,都不是示弱,而是「讓自己重新導航」。
失去不會定義你,但你怎麼走出失去,會重新定義你。
P.S : 失去的痛苦也許不能靠時間淡忘,但是找到陪伴一定會讓你舒緩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