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到高中觀課,授課老師是一直很用心在思考「怎麼將AI與科學教育融合」的老師,我跟他平時也有很多交流,所以便趁著提供大學教授公開觀課的時候順便去他的課堂觀摩一下。
看完課之後我有兩個問題詢問這一位夥伴
第一個問題是我們在教導學生使用AI的時候,常常會讓學生引用AI查詢到的資料。但是在學術研究上面會有很多AI查不到的資料(例如某些付費資料庫裡面的資料)這個時候老師應該在哪個階段就要讓學生認知這種狀況,並且學習怎麼去善用手頭可以用的資料庫或是善用自己因為特定身分而能夠使用的資料庫?
第二個問題是我們發現目前的學生普遍有一種狀況,查詢資料的時候會查到非常大量的資料,但是有時候並沒有辦法有效地去整理這些資料。例如我去一些高中觀「社會科探究與實作」還有「自然科探究與實作」的課程的時候都會遇到學生因為查到太多的資料卻沒有辦法去做收斂,所以就一直在換題目,導致最後一事無成的狀況,這個部分不曉得如何解決。
我先整理一下第一題我們的做法。夥伴說他還是會跟同學說要注意一下這些資料庫相關的應用,而且他也提到說像OPEN ID的應用對學生來講也非常的重要,因為具備OPEN ID的身分,在我們軟體及資料庫應用上都可以有不錯的資源。
例如說在軟體應用上就可以使用Adobe授權的軟體。

在資料庫的應用上可能包括有教育雲的相關資源還有特定的資料庫都可以使用Open ID應用來登錄。例如高雄市教育局購置的天下資料庫裡面有完整的資料庫,就可以透過OpenID讓學生在做探究與實作的時候,作為專業且經過驗證資料搜尋的基礎(這也是很多老師會問的問題,因為網路上的資料確實是良莠不齊)。

高雄市師生專屬天下資料庫-漢珍數位圖書代理
除了這些之外有一些公共圖書館或許不是使用OPEN ID,但是也可以獲得一些不錯的資料,例如說我們在課程裡面我們會帶到使用台北市立圖書館的「Hyread台灣全文資料庫」,還有在他的電子書館藏裡面有「科學月刊」以及在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裡面有「科學」人期刊,這個都能提供學生更多元且優質的資料收集管道。

Hyread台灣全文資料庫-北市圖

科學月刊-北市圖

科學人資料庫-國資圖
第二題目前我建議的做法是使用心智圖軟體,當學生在做研究的時候可以把核心先放在自己想要研究的主題,並且透過心智圖軟體來建立自己的知識架構。每個知識架構裡面有不同的知識點,在找尋資料的時候,或許可以從自己的關鍵字或者是從自己的問題去搜尋資料,搜尋回來的資料也可以放在這個知識點裡面去建立屬於這個知識點專有的架構。
這樣子的做法是學生在蒐集資料的時候,不會一直往外延伸延伸到最後沒有辦法訓練,因為你收集回來的資料是放在特定知識點,你可以搜尋完一陣子之後再去做一個架構的檢視這個部分就是在做聚斂的工作。

高雄市技高雙語自主學習工作坊學生思考規劃作品
以上提供給高中生還有高中老師參考。A I的引入在一些比較積極的高中老師眼裡確實是有助於學習的,但是AI的引入也必須思考學生應該具備基本能力再來使用AI。所以昨天我們也討論到在小學階段使用AI的時機?因為小學階段正在大量的學習需要的基本能力,如果我們跨過那個階段,直接用AI來幫助孩子會不會產生太多的依賴?導致當學生離開AI之後一事無成。
這個部分或許不是只有小學階段會發生這件事情,美國的AI服務提供廠商最近也發現有蠻多的大學生在整個思考過程中,將思考階段外包給A I,表面上效率很高。但是在思考階段必要的困頓、邏輯以及與自己舊有知識架構的對話也是必要的,如果把這一段外包給AI,那等到你離開這個問題情境之後你還留下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