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有幸認識了一位較我年長一些的朋友,他的談話方式讓我重新思考對話的本質。
回看過去與其他朋友們的聊天,再對比與他的對談,這種交流的衝擊力不同於我閱讀一份研究文章,而是一種能在對話中產生出強大思維火花與激盪的體驗。
同樣都是聊天,但大多數人往往停留在生活瑣事、工作煩惱與人際困擾、八卦等等。
但在與他對話時,我發現自己似乎更傾向從生活細節中提取觀察與經驗,進而延伸更深層次的個人見解與觀點交換。
或許是見識有限,所以時常話題斷在我的知識盲區,讓我突然不知如何繼續。
過了幾秒後,也許是希望能延續話題、也或許是怕安靜尷尬,已經摸索習得自己社交節奏的他,又自動開啟了一個新話題或新分享,以接續讓對方可以繼續輸出的動力。
意識到知識盲區,也進而促使我想理解的事物逐漸擴增。
對話真的很有趣,
可能對話的樂趣是來自於話題的延伸與探索, 而理解則涉及了彼此之間的認知與情感共鳴。
我享受這樣的談話也許不僅是話題本身,
而是他除了承接了我的思緒,甚至讓我在對談中抽絲剝繭、層層剖析,理解到對這世界的不同看法。
所以,我們真正享受的究竟是對話,還是理解呢?
也許兩者密不可分。
對話讓我們表達,理解使彼此共鳴。
從日常觀察出發,交換對身邊共同認識的人的見解,討論到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再談到家庭、宗教,甚至各自所認知的歷史與價值觀。
也許這樣層層推進的思緒碰撞,就是令我著迷的一部分。
而在此之外的更多呢?
不曉得,未知也是一種令人著迷的東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