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醒來,身體還能感受到從旅程帶回來的動力,那種來自轉變的能量尚未散去。
這份動力讓我更清楚地意識到:我之所以不願放棄,是因為內心對「成為更好的自己」有著極深的渴望與信念。
當眼前的道路變得清晰、目標明確時,我便不再遲疑,因為我知道該怎麼走,也知道為何要走。
我手上其實已經有幾張重要的地圖和工具:OKR 幫助我設立目標;天賦特質是我建立團隊的關鍵參考;飛行檢查清單則讓我能不斷調整自己的身心狀態與財務流向。
這些工具的確能幫助我落地執行,但重點不在於大刀闊斧地改變一切,而是要學會與當下的生活節奏、小習慣微調並進,這樣才能持久地推動前進。
我也開始重新檢視自己的習慣,辨識哪些是正在發揮效益的好習慣,哪些又是不知不覺中妨礙前進的壞習慣。
同時,我也帶著一點靈性的視角,寫下我對未來的願景,讓未來的自己成為指引現在我的那道光。
這是一種透過信念與吸引力法則運作的過程:我相信什麼,宇宙就會開始回應什麼。
但我也明白,環境與慣性會悄悄將人拖回熟悉的舒適圈。
即便參加完一場課程,感覺像是被聖光加持、智力臨時提升 100%,這種魔法也終將隨時間遞減。
沒有內化與強化的能力基礎,這些改變最終還是會被生活的重力拉回原點。
就像電影中的 NZT 藥丸,一旦中斷服用,一切便回歸平凡。
而男主角的女友在劇中對他說的:「依賴藥物時,再厲害都不是自己。」
我意識到,其實自己每天的工作,就是一種擁抱不確定性的修行。
每一位客戶的身體狀況、情緒反應、互動模式都無法預測,我卻依然願意接下每一次的預約。
因為我知道自己有能力處理這些挑戰,也相信自己的經驗與專業可以支撐每一次的臨場發揮。
正因為如此,我不會對這份未知感到畏懼,反而視之為成長的契機。
一旦情境轉換,當面對陌生挑戰,我仍會緊張,心跳會加速。
這種感覺像是在遊樂園等待大怒神排隊時的心情——最緊張的時刻,就是眼看快要輪到你,卻被卡在入口的那瞬間。
看著他人從你眼前出發,那種錯過的失落是難以掩飾的。
但我也懂得轉念,下一班,我是第一位,這意味著我可以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位置,帶著期待,全心準備迎接屬於自己的挑戰旅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