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川普對中國製造祭出145%史上最高懲罰性關稅,蘋果的供應鏈反應速度比外交部門還快。
撰文/地緣政治研究室
根據路透報導,蘋果3月自印度出口iPhone至美國的金額創下歷史新高,鴻海與塔塔電子合計近20億美元的出貨量,等同於用物流速度與產地轉移,替iPhone貼上了「避稅保命」標籤。
這不是市場意外,而是早有佈局的危機應對。2023年起,蘋果即推動「中國+1」供應鏈戰略,印度與越南成為首選。如今,面對美中關稅戰正式開打,蘋果選擇踩下加速器,讓印度跳脫備援角色,成為出口主力。
Tx3觀點:不只是關稅轉單,是供應鏈地緣重組的實驗室現場
此次調度展現三件關鍵訊號:
- 關稅不是政策,是商業調度的起點
當中國出口iPhone的關稅總和來到145%,而印度僅26%,蘋果沒有選擇不動的理由。 - 供應鏈「平行宇宙」正式啟動
鴻海、塔塔電子3月出貨量大幅提升,不只代表產能轉移成真,也說明印度模式已逐步成熟,不再只是「試產試水」。 - 政府效率決定轉單速度
為了加速出口,蘋果甚至協調印度清奈機場清關流程,把原本30小時的流程縮短到6小時。這不只是通關速度,而是一場全球製造體系「去中國化」的加速實驗。
中國與印度的關稅差距,正重塑科技供應鏈的權力地圖
145% vs. 26%是關稅,也是一場實力與政策的分水嶺。對蘋果來說,這不只關乎價格,更關乎風險對沖與全球市場的政治正當性。
過去iPhone是「中國製造、全球配送」的經典案例,現在,「印度製造、美國配送」正迅速形成新典範。
更值得注意的是,塔塔電子這次大幅提升出貨量,意味著印度本土企業正在深度參與全球供應鏈,而不再只是組裝代工配角。
全球製造不是一條產線,而是一張選邊站的地緣網路圖。
當川普用關稅重畫貿易邊界,蘋果也用轉單重新設計全球配置。未來,每一支iPhone的產地,不只是成本計算,更是一張全球政治經濟的新航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