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工作時,我們其實都在做一種選擇:
是要先處理完眼前的需求,還是回頭把系統邏輯、流程架構、資料設計弄清楚?
多數時候,我們選擇先交差。反正跑得出來,能交出去,事情就算結束。
但這些看似「有效率」的選擇,其實會默默堆出一種東西——技術債。
它不是只有寫程式才會有,它也存在報表裡、流程裡、甚至會議決策裡。
ERP 在還,AI 在還,你我也都在還。

【ERP 報表裡的技術債:先讓它跑,後面再修(結果從沒修)】
ERP 導入初期,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先跑起來,後面再優化。」
於是我們用人工拉資料、手動算成本、轉出 Excel 再調格式——
一張報表跑起來了,但它沒有被設計,只是「勉強成立」。
等到有新需求時,我們發現:這報表改不了、套不了、接不了下一段流程,最後又要重新打一份。
我們不是在工作,我們是在繞過技術債,假裝系統沒問題。
【雲端 ERP 加速技術債成長:越彈性,越容易失控】
雲端 ERP 帶來了靈活和速度,但也更容易讓使用者誤以為:「想改什麼,系統就一定能改。」
於是,開會時提出新需求、欄位、功能,工程師趕出一版——
隔天又要改邏輯,加條件,拆子表,串 API。
結果每一次的客製化、報表欄位調整、資料拉法不同版本,堆成了後人不敢碰的「系統黑盒子」。
你動一欄,整個系統報錯;你新增一個流程,舊報表全數崩潰。
這些不是 bug,是你當初的選擇回來找你了。
【AI 的技術債:看不到,但最致命】
在 AI 領域裡,技術債更加隱形。
你看不到模型是怎麼學壞的,也不知道是哪筆資料讓它出錯。
你只知道它突然推薦錯商品、回答出奇怪語句、預測越來越偏,最後信任感崩潰。
背後可能只是:
- 當初沒定義乾淨的資料集
- 沒清理測試樣本
- 權限沒管好,模型看到不該看的資料
- 為了交付報告,硬湊一個結果出來
這些錯誤都在當時解決了,卻也都沒有被設計進系統裡。
AI 的技術債不像 ERP 的會報錯,它會靜靜地偏掉,讓你以為是你錯了,不是系統壞了。
【技術債不是誰的錯,它是「決策方式」留下的痕跡】
沒有人想要留技術債。
它不是偷懶,而是現實妥協下的產物。
但如果我們總是說「先這樣跑就好」、「等有空再優化」,那這筆債就會愈滾愈大,直到沒人敢碰。
它可能藏在你的報表邏輯裡、藏在資料維護的 Excel 裡、藏在那些每次都說「等下次再處理」的流程設計裡。
【不是結語,只是想讓你也想想】
技術債不是開發部門的事,它跟決策有關、跟溝通有關、也跟信任有關。
如果你常常覺得「怎麼又要重做」、「這報表改不起來」、「資料接不起來」——
也許不是你做錯了什麼,而是過去的選擇留下了一些債,現在來討。
我們總以為技術是效率,但技術也會記憶你當時的選擇。
不是你現在解不開,而是你上次沒打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