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場:旅遊這件事,AI 現在做到哪了?
近年來,AI 在旅遊領域從「推薦住宿」逐步升級到「協助規劃行程」,我們看到許多平台開始導入 AI 工具,幫使用者做出更快、更個人化的選擇。但現在,AI 不只是幫你查、幫你排,而是準備幫你做決定、甚至直接下訂。
回顧:從 2016 到 2025,旅遊 AI 怎麼演化的?
- 2016 左右:Booking、Expedia 導入推薦演算法,AI 只做資料排序。
- 2020 年起:生成式 AI 開始參與規劃邏輯,幫你「想行程」。
- 2024–2025:代理型 AI(Agentic AI)概念浮現,AI 開始主動處理任務流程,不再只提供選項。
什麼是代理型 AI?它跟旅遊有關嗎?
代理型 AI 指的是「具備任務規劃、執行與調整能力」的 AI,不是等你下指令,而是能自己做決策、處理整個流程的數位代理人。應用在旅遊上,意思是你只要說「想出門走走」,它就能從安排行程到訂飯店全包辦。
現在做到哪了?有哪些工具在用?
現在像 Funliday、Layla.ai、TravelMind 等工具,已能幫你:- 自動安排行程
- 整合交通與地圖資訊
- 根據你的需求推薦住宿與餐廳
但這些仍屬於「輔助工具」,最後下決定、點訂房的還是你。

真正的代理型 AI 是怎麼做事的?
想像這樣的畫面:
你輸入「週末想去海邊、預算四千以內」,它就會:
- 自動判斷你所在地與偏好
- 即時查天氣、價格、人流
- 幫你選點、排程、訂票、訂房
- 傳一份行程與付款頁給你
你只要按一個「確認」,就能準備收行李了。
這對產業會帶來什麼改變?
- 旅行社與顧問的角色轉型:從提供選擇變成訓練 AI。
- 平台競爭邏輯改寫:資訊量多≠贏家,誰的 AI 更懂你才是關鍵。
- 消費者決策模式改變:不再是選擇,而是信任 AI「幫我安排最好」。
還有什麼要克服的?
- 資訊安全與隱私:AI 若能操作付款、訂房,勢必要管理敏感資訊。
- 責任與風險界線:出錯誰負責?使用者還要「最終確認」嗎?
- 接受度問題:人願不願意把旅遊這件有趣的事「交給機器處理」?
結語:我們正走向「委託型旅行」的時代
AI 從推薦者走向執行者、從助手走向代理人。旅遊這件事,也從「自己安排」進入「我只要下個願望,AI 幫我搞定」的時代。
未來的旅行,可能不再是「我去設計一段旅程」,而是——
我把旅行交給 AI,它設計出最像我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