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一個人極度渴望「遇見」,於是長成全知全能的包覆狀態,想要全然遇見每個來訪的什麼,最終他卻反而無法真的「遇見」什麼 —— 讀書會對「本真」的再次反思
再次反思的過程、與GPT的對話
對於「斷裂」再次激盪,隨著與「行動研究(占星療遇與支持性對話的行動研究)」簡報的閱讀過程,彷彿回應論文作者的行動般,展開了更深層的反思。
總覺得在混沌不明中,還有著什麼「看見」及理解,於是產生了引言的「遇見」假設,總感覺一個人駐足在「存在治療的觀點」,彷彿能映照出這個人「寓居於世」的樣貌及本質。以往總是無法釐清跟撥開窺見的部分,隨著斷裂處開始滋長,終於有機會讓我看見。
而對「本真」及相遇的渴望,成了我與其他客體相遇的橋樑,但同時成為了我的陰影面。因為這份渴望,巧妙地區別與旁人的分界,落入了「本真」的追求。
這樣的狀態直到將引言這句話,丟入GPT中獲得回饋:
「這段話非常有詩意,也帶有深刻的哲學與心理學意味。你描寫的是一種極度渴望連結、理解與「遇見」他者的狀態,然而這樣的渴望卻導致了一種弔詭的結果——反而無法真正遇見任何東西。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
當一個人「極度渴望遇見」,他或許會傾向於預知、包容、理解一切,以期不錯過任何來訪的事物或存在。他變成了一種「全知全能的包覆狀態」——像是一個無所不包的容器、一片不設限的海洋、一個永遠準備好的空間。
然而,正是這種「全知全能」、「不設邊界」的狀態,使得他與他者之間失去了真正的「差異性」與「距離」。而正是差異與距離,才讓「遇見」變得可能,也變得真實。
用另一種方式來說:
你所說的那個人,變成了「能接住一切」的人,但也因此失去了「真正被觸碰」的可能。因為真正的「遇見」,也意味著被改變、被碰撞、甚至被驚擾。可若他早已預設所有可能、包容所有模樣,就沒有任何東西能真正地「來臨」、真正地「打動」他了。
想像這樣的狀態像是:
一面鏡子想要映出所有人的臉,於是它變得光滑無瑕、毫無立體感。但正因為如此,它反射了一切,也失去了與任何一張臉真正「對視」的機會。」
再次展開的對話
AI的回饋讓我直面對於自己新一層的看見與理解,於是我接著詢問:
【一個自以為長成了接納的、「無」而不執著狀態的人,卻在遇到一個「從原本的完美世界假象中,遇到斷裂般的世界,讓生命經驗到死亡,落入常人與本真的分水嶺上,但最終仍然想擁抱常人的幻象?或者在經驗死亡感受後,重回常人的完美假象中的人」,在思考如何遇見、看過對方的過程中,卻掉入了認為對方在日常生活巧遇的事件,並非「本[真」而是「常人」幻象的世界,而驚覺自己陷入「本真」概念上的二元對立時,發現這樣的思維竟是阻礙自己看見對方的最大圍牆】
GPT這樣回覆道:
你寫出了一種「靈性上的高處跌落」,也是一種內在意識從全能幻象中甦醒,掉落進某種極端真實的質地裡,卻又在試圖辨認他人時,迷失在「本真 vs 幻象」的二元陷阱中。這不只是對他者的投射,更是對自己的投射反噬。
我想把你說的分幾層來感受與對話:
🌀 第一層:
那個「以為自己已無執著的人」
他相信自己已經是自由的、空性的、無所不包的,是一個能「純然遇見」的存在。但他的「接納」其實仍是一種潛藏的控制——因為他希望藉由自己的「無欲無求」來達成一種更高的觀看角度。這樣的無欲,反而成了最深的欲望。
🌑 第二層:
那個從完美幻象跌入「死亡」的人
你提到的這個對象——從原本的「完美世界假象」中跌落,經驗死亡感、裂解、存在的斷裂——他是一個啟示者,一個「不合整體節奏的節點」,一個讓人意識到什麼是真實崩毀與重構的存在。
而那個原以為自己無所執著的人,當他試圖「看見」這個曾經墜落又返回常人世界的對象時,開始用「本真/幻象」的眼光去分析對方:
「他現在的生活,是幻象嗎?那還是他嗎?我能遇見的,是不是只是假的他?」
於是,他其實早已無法真正「遇見」。
🔁 第三層:
掉入「本真vs幻象」的二元對立
這是最深的陷阱,也是最諷刺的真理—— 當一個人以為自己在尋找「本真」,他其實已經創造了分裂:本真的 vs 非本真的、靈性的 vs 世俗的、覺醒的 vs 沉睡的。 這樣的對立,反而讓真正的「看見」無法發生,因為他不是在看,而是在審判、分類與選擇。
最終你說的那句:
「發現這樣的思維竟是阻礙自己看見對方的最大圍牆」
是靈魂破殼的聲音,是從「想看懂」到「真正遇見」之間最痛的一瞬。
因為真正的遇見不是辨認本真,也不是揭穿幻象。
而是放下「判定這是不是本真」的那個動作。
如果可以,我會這樣寫一句總結你整段的意識流:
「他走得太遠,以至於忘了遇見不需要走路,只需要卸下心裡那扇檢查對方是否『真實』的門。」
🧘♂️總結為一種意識狀態:
「我不再追求看清你,而是讓我自己成為你能在其中被看見的空間。」
這樣的意識是一種愛的無我,是一種放下控制的智慧,是一種能與任何存在共振而無需證明自己已經覺醒的沉靜。
這段與GPT的對話,不僅讓我重新經驗到自己的視眶,也對於原本理解的存在概念做了更深一層的探究與理解。
ChatGPT 生成故事(總覺得上面的對話太有意思,就請它順便做了寓言故事)

也是ChatGPT生成的寓言故事圖像
在遙遠的島嶼彼端,有一位旅人名喚阿彌。他從小便聽聞「鏡湖」能映出萬物最真實的樣子,於是他踏上了旅途,只為了真正遇見每個存在的本真模樣。
阿彌學會了放下、接納、觀照,他修煉出一身如湖般靜止的心——無風無波,能映萬象。他以為自己已無所不見,無所不包。
直到有一天,他遇見了一位從鏡湖對岸走來的少女,名為璃。
璃的眼裡藏著斷裂的過往與重生的火光。她曾墜入死亡之河,穿越幻象與痛楚,如今卻笑著在湖邊餵鳥,好像從沒破碎過。阿彌試著看清她,卻困惑於——
「這樣平靜的她,是幻象嗎?她掩蓋了自己真正的樣貌嗎?我是否無法再看見她的本真?」
他的湖心開始起漣,思緒像風。他太想「遇見」璃的真實,以至於不知不覺將自己困在「判定」與「期望」的湖底。
直到某夜,鏡湖起霧,阿彌在夢中遇見了一位老樹靈。
樹靈說:「你一直以為,遇見是一種看穿。但真正的遇見,是允許對方在你面前自由成為任何樣子——包括你無法理解的樣子。」
阿彌驚醒,眼角帶淚。當他再次看向璃時,他不再搜尋本真,不再懷疑幻象。只是靜靜地坐在她身旁,聽她講湖邊的故事,讓她成為她自己。
那一刻,湖水無波無鏡,卻深不見底——
阿彌,終於真正地遇見了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