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近一個禮拜沒有發表文章了,除了不想再討論川普,還因為我在上的電子電路課程需要投入更多學習。雖然我資工本科出身,理論上應該對電路有一定了解,但畢業後進入遊戲程式領域,就完全遠離了實體電路。這次重回實體世界,正好補上多年來的空缺。
電路原理的重現
課程首先帶我回到最基礎:如何把插座裡的交流電轉成直流並降壓?答案是:- 變壓(利用感應原理)
- 整流(橋式全波整流)
- 濾波(電容平滑輸出)
- 穩壓(電晶體穩定電壓)
從變壓器、二極體、電容到電晶體,這些被動、主動元件的角色,讓我腦中串起關聯。配合克希荷夫定律、分壓定律、歐姆定律,以及電容與電功率計算,我能算出每個節點的電壓和電流,並預測整個系統的耗電量。電晶體的PNP、NPN極性,除了當開關,也能構成放大電路,令我對電路的掌握更上層樓。

軟/韌體的魔法
課堂上使用Arduino Uno,它將複雜的電路封裝成一塊小小開發板,讓我們只要寫程式、燒錄到 IC,再接上 VCC、GND,透過 analog、digital的Read或Write動作,就能驅動各種感測與輸出,例如:
- Button-開關
- Ultrasonic Ranger-距離測量
- LCD-顯示螢幕
- Sound Sensor-聲音感測
- Buzzer-播放音樂
- PIR-人體紅外線感測
- Rotary Angle Sensor-可變電阻調壓
- Relay-小電流切換大電流
- Temp&Humi Sensor-溫濕度感測
- RGB LED-變色燈光
- SG90 伺服馬達-用馬達旋轉至特定角度
每一個元件都像在和我對話:按下按鈕,燈亮了;接近阻礙,蜂鳴器響了。原本覺得「程式只是打字」,現在卻能將它化為具體的機械動作,趣味十足。
App Inventor 的新發現
我以前對 MIT App Inventor 不以為意,認為那只是小朋友玩圖形化程式的工具;後來才發現,它其實還能:
- 連結 Google Firebase 線上資料庫
- 掃描與產生 QR Code
- 跨 iOS/Android 同時執行
對於快速做出教學示範或小型專案,App Inventor 簡直救星─既能省去大量文字程式的瑣碎,又足夠靈活和擴充。
未來展望
我並非真想成為電路設計師,但長年在軟體開發修煉,總有一種「追根究底」的渴望─從硬體到韌體,再到上層應用,一切串連起來才完整。自認已掌握 7、8 成的原理,接下來想把這些心得化成教學或文件,幫助更多人理解電腦這門科技奇蹟。
大家都在瘋 AI,卻忘了電腦運作最底層的硬體原理。也許我未來會推出系列文章或課程,帶領大家從零開始,一步步走進電路的奧秘;也希望更多人一起感謝數十億人、數十年來對科技的共同貢獻。一起探索,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