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經濟學家 Dan Ariely 在《誰說人是理性的》中提出:「人類在評估價值時往往會依賴比較基準,絕對價值的概念反而不如相對比較來得直觀與強烈。」這解釋了為什麼 Advantage 的呈現必須建構於清晰的對比情境之下。但在闡述產品或服務的優勢 (Advantage) 時,許多溝通者習慣性地只拋出比較性的陳述,例如:
- 「我們的處理速度比競品快 30%。」
- 「我們提供比市場標準多兩年的保固。」
- 「相較於同類方案,我們的性價比最高。」
這些宣稱或許基於事實,溝通者也往往自信滿滿地認為已經清楚傳達了「為何選我們」。然而,得到的實際回饋卻常常是對方不置可否的:「喔…聽起來不錯,我再比較看看」,或是更直接的:「其實我看另一家好像也差不多。」
為何會出現這種落差?明明提出了「差異點」,為何對方卻「感受不到」真正的「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