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世記》第十九章記述神因所多瑪與蛾摩拉罪惡滔天,親自施行毀滅性的審判,同時也透過天使拯救羅得一家。這章不只是歷史記錄,更是對信徒靈命的強烈警鐘:神是公義的,也是施憐憫的;選擇神的道路還是貪戀世界,將決定人的不同結局。
一、罪惡之城的墮落:人心剛硬,罪無懼怕(創19:1–11)
天使進入所多瑪,羅得款待他們,但城裡的人從老到少齊聚要求將他們交出來行淫(創19:4–5),顯示整座城已淪為完全敗壞、無法無天的地步。這不僅是道德的墮落,更是對神的公然地藐視。屬靈反思在於:當人長期活在罪中,會喪失羞恥感,甚至視罪為權利與自由。今天的信徒也當警醒,不要容讓社會的墮落價值觀滲透心靈,以致對罪產生麻木與妥協,而應時刻省察自己是否活在神眼中看為正的道路上。
二、羅得的掙扎與神的憐憫(創19:12–22)
當天使預告毀滅將臨,羅得急忙告訴親人,但他們卻以為是戲言(創19:14),顯示罪惡環境已使人無法辨識神的警告。而羅得自己雖然願意離開,卻仍「遲延不走」(創19:16),顯出對現實的眷戀。
神的使者憐憫羅得,拉著他與家人離開,這不是因羅得義行完全,而是出於神的恩典與信實(參彼後2:7)。這提醒信徒:得救不是靠自己多好,而是憑著神的憐憫。即使我們軟弱,神仍願施恩,主動拯救。
三、羅得妻子的回頭與審判的必然(創19:23–26)
當審判臨到,羅得妻子「回頭一看」,就變成鹽柱(創19:26)。這不只是動作,更是一種心態的象徵——她心裡仍留戀所多瑪的生活,無法徹底與罪決裂。
這是一個強烈警戒:當神呼召人離開罪惡生活時,信徒必須「決心向前」,不再回頭。跟隨主的路上,若心懷兩意,將失去屬靈的生命與見證。耶穌也曾說:「手扶著犁向後看的,不配進神的國」(路9:62)。
四、罪中生亂與人性的殘缺(創19:30–38)
羅得後來住在山洞中,兩個女兒因恐懼絕後,用詭計使父親醉酒與之同房,生下摩押與亞捫的祖先(創19:36–38)。這段記錄並不美化羅得家庭,而是誠實反映人在遠離神後的混亂與失序。
屬靈反思是:即使逃離外在的審判,若內心未被真理更新,仍會落入罪的混亂。真正的拯救,不只是改變環境,更是轉化生命。信徒當求主幫助,不僅脫離罪的行為,也得著心思意念的更新。
《創世記》第十九章是對神公義與憐憫的強烈對比:祂決不容許罪惡長存,也不輕看呼求祂的人。信徒要問自己:我是否仍留戀世界?是否對罪麻木?是否願意全然順服神的呼召? 這章提醒我們:要徹底離開敗壞之地,不回頭、不遲疑,單單奔向神所預備的拯救與新生命。這不只是關於逃離審判,更是關於選擇一條與神同行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