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政大 EMBA 課堂學習筆記|黃家齊院長授課心得
📅 課程日期|2025/4/20 0830-1230 👨🏫 授課講者|黃家齊 院長
🚪 開場思考:招募,從來不是填補缺口而已
在日常職場中,「人力資源管理」經常被當成行政或後勤支援部門。但透過這堂《策略人才管理》課,我意識到:「人才策略」其實早已是企業競爭優勢的根本。黃家齊院長以招募為切入點,提出一個務實的三階段模型:
➤ 招募的三個階段:
- 吸引人才
- 維持興趣
- 影響最終選擇
這不是 HR 的專利,而是組織文化、品牌、管理哲學的整體體現。
💡 一、吸引力,是品牌與價值觀的延伸
在第一階段「吸引人才」,黃老師提醒我們,企業不是在「找人」,而是「吸引對的人」。
他舉五月天為某保險公司拍攝的招募廣告為例,強調:
招募影片真正想找的,不是會賣保險的人,而是那些相信「我可以幫助別人」的人。
這讓我開始思考:
我們的企業是否真正了解自己希望吸引的是誰?我們傳遞的訊息,有沒有打中那群與我們價值觀契合的人?
🧲 二、維持與說服:不是選才,而是建立信任
當履歷進來後,第二階段就是「維持興趣」。
這不是篩選流程,而是一段對話過程。從每一封通知信件、面談互動、流程設計,甚至一杯水、一句話,都影響著候選人對公司的感受。
「人才選公司,是一場情感與價值觀的選擇。」
第三階段則是影響最終決策。
此時,決定不再只是薪資高低,往往是:✔️ 團隊氣氛是否吸引人?✔️ 組織是否讓人感到被尊重?✔️ 值不值得投入我未來幾年的人生?
🏃♂️ 三、接班制度是策略,也是風險壓力測試
我們在課堂中深入討論了 P&G 的接班制度:
三位被視為 CEO 候選人的高潛力經理人進入「賽馬制度」,最終只有一人接任,另外兩人選擇離開。
這段歷程讓我反思:
接班制度不只是公平競爭,而是一種風險控管能力的展現。
組織有沒有能力承擔「失去兩位優秀人才」的代價?
這也延伸出另一個問題:
最強的人就是最適合的嗎?
還是最契合組織文化與未來戰略方向的人才,才是真正的接班人?
🔍 四、名校效應與策略性偏見的存在
課堂最後談到了一個敏感卻真實的話題:名校偏好與組織偏見。
黃老師點出,企業偏好名校,不只是「品牌迷思」,而是背後包含了:
✔️ 嚴格篩選代表潛力
✔️ 校友網絡代表資源✔️ 社會連結代表未來性
但我們也該反思:
在我們建立人才篩選制度時,是否不自覺排除了那些「不典型背景」卻極具潛力的人才?
在招募中,我們是否太快用條件過濾,而沒有用眼神與心去理解?
🧠 我的三個提問,也是對自己的提醒
這堂課結束後,我對人才、組織與未來有了更深的思考。黃老師的一句話讓我記住:
「人才,是企業最關鍵的資產,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價值。」
我問自己,也想邀請你一起思考:
1. 我理想中的團隊文化是什麼?
2. 我是否能打造一個讓人才留下的職場?
3. 我想成為怎樣的領導者?
🏁 結語:人才策略的核心,是對人的深度理解
這堂課讓我理解:
策略不是框架,而是決策與風險的選擇;人才不是資源,而是企業價值的最大乘數。
如果有一天我要打造一個團隊,我希望我有能力:
✅ 認出對的人
✅ 吸引他們來
✅ 讓他們留下來,成為改變的核心
謝謝黃家齊老師,讓我從策略人才管理這門課,看見了「組織的真相」與「領導的初心」。
📣 歡迎留言分享你對「招募策略」、「接班制度」或「企業偏見」的觀察與思考。也想聽聽你看過最打動你的招募影片是哪一支?
#政大EMBA #策略人才管理 #黃家齊老師
#招募策略 #文化就是競爭力#名校效應 #接班制度的風險管理#我想成為怎樣的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