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瑪那熊(2023)。在一起,不是要你假裝幸福:揮別戀愛焦慮的25堂感情成長課。遠流。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57023?srsltid=AfmBOoosXvn2wzleoNH42J6L3DbVR9IHRTJ-U2PMS9yQYMrzulkfIk8E
研究動機
親密關係的目標第一階段為在一起(或發生性關係),但第2階段則進入長期侶伴營造的狀態,這階段會遇到哪些問題呢,由諮商師來分析。
內容說明
Part1:大柢上,作者認為在一起(或發生性關係)是第一階段的勝利,就好像考進學校或錄取工作般,但情感的第二階段才是能不能在學校或工作中順利。Part2:由於進入關係,原本彼此互相吸引的特質轉為平淡,這時候彼此的互動及情感累積成記憶,若這些互動及記憶是負面的,那感情就無法持久下去,除此之外,其實交往久了,若外面也有其他的機會,若覺得身邊的伴侶沒有價值,那關係就會開始不穩定了。
Part3:所以,就像華倫巴菲特般,若身邊的伴侶是你認為重要的,那就持續的要為彼此的關係建立護城河,當然,若自己的條件比伴侶優質非常多或對方非常需要自己,那也不用擔心對方跑掉,但是自己反而可能偷吃。平衡的關係,雙方有共同的目標努力,是會比較好的相處模式。
Part4:雙方建立了相處模式後,若不自我覺察、衝突或調整,模式就很難改變,然後這個模式若是負面的,雙方會產生一種情緒的記憶,這時候溝通已經無效,因為一件簡單的事情會勾起無數的情緒記憶,只能透過諮商等外力協助(情緒焦點治療),或是雙方願意花心思重新修復關係。
Part5:情敵出現、對方失去性趣及是否同居等議題。
結論
作者主要是以情緒焦點治療及依附關係的理論在說明長期關係中會產生的種種模式及化解之道,實際上,這個伴侶關係是複雜且動態的,怎麼樣的關係應該要修復?怎麼樣的關係應該要分手,由於兩個人的狀態不同,所以沒有客觀的標準。比較單純的說法就是,就算交往或結婚了,也要做好分手或被分手的準備,保持自己一定的競爭力、把親密關係做為生涯規劃的一部分用心經營等等,若要更細部的分類,以本書的架構能討論的有限,但本書算是蠻生活化的也應用了心理學及諮商的原理來解釋關係,適合一般讀者情感或關係的自我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