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21%這不是印刷錯誤,而是美國對來自柬埔寨太陽能進口產品祭出的新關稅上限。

這場由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與商務部聯手展開的「反傾銷+反補貼」雙重調查,終於畫下句點,但對太陽能產業鏈來說,真正的地震才剛剛開始。
2024年美國進口太陽能板來源國中,越南、泰國、馬來西亞與柬埔寨四國合計占比高達82%,是美國能源轉型的核心供應支柱。而這四國,正是美國本輪調查重點對象。
美方直指中資企業透過東南亞設廠「洗產地」,試圖繞過原本對中國本土設廠太陽能產品的高額關稅,如今這些操作已無所遁形。
焦點企業包含天合光能、晶科能源、隆基綠能等中國太陽能巨頭,它們在東南亞設廠的戰略,正面臨逆風翻轉。
柬埔寨因中資比重較高,遭課以驚人關稅;越南與泰國則依個別企業與供應鏈透明度,稅率有所區別。
另一端的太陽能電池領域,雖然馬來西亞與韓國合計占據美國進口總量的六成以上,但接下來是否也會被列入下一波政策鎖定清單,市場正繃緊神經觀望。
此舉無疑將再度擾動全球綠能供應鏈版圖,也讓美國能源政策進入兩難:一方面喊著能源轉型與淨零排放,另一方面卻強硬封殺最主要進口來源。
Tx3觀點:
美國這一刀,不只是關稅懲罰,更是一場「地緣產業鏈重構」的開端。它逼迫全球綠能巨頭重新思考產能佈局,也讓「非中製造」變得不再可選,而是必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