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投資熱潮暫歇、地緣政治雜音升高的背景下,智原科技(3035)逆勢繳出令人驚艷的第一季財報:營收達74.38億元,季增152%、創下歷史新高,EPS為1.33元,稅後盈餘達3.46億元。這不僅強化其「高技術含量設計服務」定位,也使其成為台灣IC設計業中最受法人關注的轉型樣本。

撰文|法說會戰情室
先進封裝撐場,毛利率仍需時間回神
智原2025年第一季毛利率為20.3%,明顯低於高階ASIC業者的平均值,主因來自大量低毛利率的先進封裝出貨貢獻營收,使營益率產生一定壓力。
然而,在資源投入有限的前提下,這波營收跳升反映出高槓桿效應已逐步發酵,對後續獲利仍具提振空間。總經理王國雍也坦言,Q1毛利率將是全年低點,隨著NRE(設計服務)與MP(量產)業務的營收滲透率提升,毛利率有望「逐季走高」。
AI降溫?智原靠Design Win布局「後熱潮週期」
與市場對「AI需求降溫」的擔憂相對照,智原展現的是典型的「後熱潮收割者」策略:
- 今年已拿下3顆FinFET晶片案子,全年預計突破10顆,顯示AI SoC需求仍具韌性;
- 2.5D封裝案持續擴大,3D封裝也將在今年起貢獻NRE,2026年量產。
這顯示智原早已將營運重心從單純的設計服務,延伸至高複雜度的異質整合封裝(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不僅擴大單一案子的獲利空間,也拉長其業務週期。
2026展望:從設計服務擴張,走向晶圓前段與封裝整合的ASIC新時代
市場聚焦的重點不在今年的財測達成與否,而是智原是否能在2026年真正建立屬於自身的「高毛利技術護城河」。
公司表示目前設計服務業務預估年增100%,且人力已「全面滿載」,顯示IP與ASIC兩端需求依然旺盛。此外,智原與歐、日及亞洲大型SoC客戶洽談封裝案,顯示其已逐步擺脫「僅是矽智財提供者」的角色,轉型為完整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
智原已準備好進入先進封裝主導的獲利重構階段,但市場還沒準備好給它足夠估值
Q1的財報是「放大規模」的證明,但市場真正要關注的是,智原能否在2026年完成從「NRE服務供應商」走向「整合系統架構商」的蛻變。
在AI浪潮後的冷卻期中,智原或許不是領頭衝鋒的那一個,但它正穩健地為下一波晶片架構變革搭好舞台。這場與時間賽跑的轉型劇,才正要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