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忠謀真的是一位博學多聞、又有文學素養的老伯伯。閱讀他的自傳,感受到他為人謙虛,且擁有深厚的文學與文化底蘊。雖然下冊看起來厚厚一本,但作者的文筆流暢,讀起來彷彿跟著他從30幾歲的職業生涯一路走到70幾歲。從美國的德州儀器,到通用器材,再到台灣工研院,最後成立台積電,行雲流水的敘述,讓人讀起來非常順暢。
我在他的自傳裡面學到了幾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精準溝通的重要性
張忠謀的職涯歷程中,有許多轉折點其實都源自於溝通的成敗。特別是在他53歲從德州儀器辭職之後,接受通用器材(General Instrument)董事長邀請加入擔任總裁,原本以為這會是重振職涯的機會,沒想到卻是一次不小的挫折。書中他坦白地回顧那段經歷,指出雙方一開始就「沒有對焦彼此的期待」,他以為自己是被邀請去整頓公司、制定未來策略;董事長則期待他執行已有藍圖,重點放在短期營運與執行層面。
這樣的認知落差,導致後來他在通用器材無法有效推動改革,也不被高層所信任。他在書中提到一位麥肯錫顧問的觀察:「你有戰略思維,但他只有戰術思維;你們的位置放錯了才會衝突,如果位置對了,是可以互補的。」這讓我深深體會到,在進入任何重要合作或新職位之前,不能單憑對方一句「我們需要你」,就輕易投入。雙方對未來的期待、角色定位、風格是否匹配——這些都應該在一開始就透過明確且誠實的對話釐清。否則,所有的能力與熱情,可能都會耗損在彼此的誤解裡。
張忠謀的另一段經歷,也讓我印象深刻。他54歲返台接任工研院院長,第一次聽簡報就按照他在德州儀器時養成的習慣:中途提問、挑戰數據、聚焦未被提到的盲點。這種做法在美國科技業是主管對下屬的基本互動模式,但在當時的台灣,卻被解讀為「不給面子」、「太苛刻」,甚至有高階主管憤而請辭。這段文化衝突讓他深感錯愕,也反省自己忽略了「傾聽與觀察當地文化」的重要性。
這些經驗讓我學到,「精準溝通」不只是把話說清楚,也包括:
- 在合作初期主動對焦彼此的期待與定位;
- 進入新文化場域時先觀察、理解、尊重,而不是直接套用過去經驗;
- 用對方習慣的語言與節奏來溝通,才能避免誤解與摩擦。
我想起生活中也常有類似的經驗,例如在職場轉換或跨部門合作時,若一開始沒有釐清彼此定義的「成功」或「角色責任」,後續就很容易出現摩擦。張忠謀的經歷提醒我,不管是在與上司、同事、合作夥伴、甚至是家人溝通時,越是重要的對話,越應該多一層確認與理解。不是對方聽得懂你說什麼,而是你們彼此確定對方「真的懂你要做什麼」,那才是有效的溝通。
第二件事情是:人
張忠謀的自傳中,有非常多他與他人互動的描述,無論是朋友、同事、上司、夥伴,甚至是業務中偶然遇到的人或競爭對手,他都會記下這些人的對話與影響。篇幅可能不長,但可以深刻感受到這些人在他生命中的重要性。
像是他與前妻的那段故事,只有短短兩頁,但那段文字看似輕描淡寫、雲淡風輕,卻流露出滿滿的悲涼與柔情。這段三十年的戀愛與婚姻,最後走向分離,讓人印象深刻。
他後來創辦台積電時,也善用了過去在美國闖蕩時累積的人脈,邀請舊識擔任幹部,比如參與過一次半導體協會會議的對象成了總經理,又像找來飛利浦投資,或請過往合作過的對象擔任董事。從這些細節可以看出他是真誠待人,會記得每一個與他交集的人。這些人也在日後成了他的助力。
這讓我提醒自己也要善待每一段關係。不是為了利益,而是出於真誠與善意。說不定我也能在別人生命裡幫上一點忙,有時候只是一個小動作,就能帶來深遠的影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真的很美。
第三個我學到的是:策略。
「選擇比努力重要」這句話真的是我讀完這本書後非常有感的總結。尤其是在張忠謀自傳中,他提到的幾個關鍵策略決策,讓我更深刻理解到這句話的真正含義。策略的選擇確實能決定一個企業的未來,而做錯選擇,則可能導致浪費大量的時間與資源,甚至白忙一場。
在張忠謀的經歷中,有一個令他深刻反思的時刻,就是在他於德州儀器工作的時候。他描述了當時公司老闆的不尋常野心,對新興消費者產品的極大誘惑,這使得德州儀器的整體策略走向了一個錯誤的方向,這種情況他稱之為「德儀迷途」。張忠謀清楚地看出,當時的策略並不符合公司的長遠發展,甚至可能偏離了最根本的商業使命。但因為當時自己在公司中的地位較低,以及與老闆的關係,使得他無法提出有效的建議來改變這一切。這樣的經歷讓他深刻感受到,選擇錯誤的策略會帶來無力感,即便你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經驗,也無法改變企業的航向。
這段經歷深深刻印在張忠謀的心中,並且在他後來創辦台積電時,這種對策略重要性的認識,幫助他做出了幾個至關重要的決策。當台積電剛成立時,他就評估了各種商業模式,並最終決定不與客戶競爭,而是選擇了大家都不願意做的專業晶圓代工模式。他結合了過去二十多年在半導體行業的經營經驗,以及對工研院IC計劃的深刻理解,發現台灣的工研院在晶圓生產方面具備強大的技術優勢,這成為了他創新的契機。
張忠謀對策略的思考,並不僅限於選擇一個正確的業務模式。他同時也意識到,台灣市場規模相對較小,因此必須將目光放得更遠。他深刻理解到,專注於外銷市場,尤其是開拓美國與歐洲市場,將是台積電未來發展的關鍵之一。除了市場拓展,他還非常重視與客戶的關係,並決定不與客戶競爭,而是做出差異化的策略,通過專業晶圓代工服務,來贏得市場份額。
此外,他還提出,台積電的成功不僅來自於技術和市場策略,還來自於對團隊的重視與核心能力的鞏固。他強調,要建立一支強大的核心團隊,並且要有清晰的目標與使命,這樣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台積電成功的背後,其實是無數個正確策略的選擇和長期堅持的結果。
這些策略性的決策,使我不禁反思,無論是在職場還是生活中,我們都應該認真思考每一個選擇的後果。與其單純追求努力,更多時候我們需要反思的是——我們的選擇是否正確,這一選擇是否能夠為我們帶來更長遠的成功?我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是,策略不僅僅是針對眼前的挑戰做出反應,更是要對未來的方向做出深思熟慮的規劃,這是達成長期成功的關鍵。
最後一件事,是他的態度。
看這本書之前,我聽過不少人「暴雷」,說張忠謀其實也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一路順遂。這本書的內容真實而不粉飾,張忠謀坦率地敘述了自己在職業生涯中所經歷的失敗、挫折,甚至是那些他自己也不太記得的事。他的故事充滿了跌跤、遭遇不被重視、身陷政治鬥爭,以及被動接受變動的時刻。許多努力的結果未必能夠改變現狀,尤其是在他五十至五十七歲之間,經歷了三次辭職的重大挫折,那段時間的困境與無奈,對很多人來說,或許是難以想像的。
這樣的低潮,對於許多人而言可能是無法承受的打擊,然而張忠謀並沒有選擇放棄,反而在這些挫折中找到了繼續前行的力量。他並非像傳統英雄那樣無所畏懼,而是選擇以理性分析來面對困境,從中反省與思考自己的處境與未來。他形容自己是一個「過河卒子」,這個比喻源自於象棋,卒子過了河就只能向前走,無法回頭。這樣的比喻意味著,他已經沒有退路,只能選擇向前,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困難和挑戰,都必須繼續前行。
在他的眼中,人生不可能永遠順遂,面對人生中的不確定性與困境,最重要的是用理智去分析、去應對。這也正是他在這段艱難歲月中的心態。他不斷強調,要「用力擦亮每一個材料,使之發光」,這是他對自己工作的態度,不論順風還是逆風,他都全力以赴地去做好每一件事,不讓任何一個機會、每一個小小的細節掉以輕心。這樣的態度,貫穿了他整個職業生涯,也是他能夠克服一切困難、最終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閱讀這些時候,我不禁反思,如果我在四五十歲的時候也遇到如此重大挫折,我能像他一樣,保持理智與堅持,從谷底掙扎向上嗎?面對那些無法改變的事實,我是否能保持冷靜,繼續選擇向前,而不是陷入自怨自艾?這些問題我無法給自己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未來的我若能擁有張忠謀那種堅韌不拔的毅力和理智,無論在事業還是生活中,我將能夠在困境中迎接挑戰,走出自己的路。
這段關於他態度的描寫,讓我更加認識到成功背後並非單純的順遂,而是在無數困境與挑戰中,如何保持清晰的思維和堅定的信念,勇敢向前。每一個人都會遇到挫折與低谷,關鍵是我們如何面對。張忠謀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不管多艱難,始終選擇往前走,這才是最終能夠突破困境、實現理想的方式。
結語:
張忠謀對於台灣真的是個很重要的人物,他的自傳下集出版了之後占滿了各大版面,所有人都爭先恐後的購買他的自傳、也在看完書之後在各大媒體上面發表看完之後的心得,身為一個台灣之光,生命的歷程都這樣攤在光天化日之下,不知道是個怎麼樣的體驗哈哈哈哈。我原本想說等這本書沒有這麼火紅了再來看,結果老闆過幾個禮拜就決定來送大家書!於是我就順勢挑了這本,在四月的時候把它讀完了,跟我讀過的自傳比其來真的閱讀的體驗很好,他文筆真的很好讀了很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