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la 碳排減量數據遭質疑,研究揭露 碳權高估風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前言

先前介紹過特斯拉的碳權生意,沒想到這麼快就能看到有人出來質疑特斯拉的碳權減量數據。

這是減量類碳權的根本性原罪。只要有一個比較情境基準值,就會有這個基準值是否精確的論證持續發生。特斯拉的案例是用來充電的電力碳排係數,以及一輛車生命週期中會行駛多少公里等參數受到挑戰。

比較令人訝異的是,美國車廠規範碳權竟然沒有經過公正第三方驗證。那在制度上確實有檢討與修正之必要。

新聞請參考

研究指出:Tesla 減排數據恐被高估近五成

作為對抗氣候變遷的領導者, Tesla 一直強調其電動車如何幫助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2023 年,該公司宣稱其車隊已成功減少 2,000 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排放。然而,碳足跡管理公司 Greenly 最近的一項研究對此提出質疑,認為 Tesla 的數據可能被高估。根據 Greenly 的估算,實際減排量可能僅有 1,020 萬至 1,440 萬公噸,這比 Tesla 的官方數據少了 28% 至 49%。

Tesla 如何計算減排量?拆解其方法

Tesla 的「避免排放」數據,來自於比較自家 EV 車隊與傳統內燃機車隊的排放差異。其計算步驟如下:

  1. 估算車隊規模 —— 依據銷售數據, Tesla 推測全球仍在使用的 EV 數量。截至 2023 年底, Greenly 估計約有 535 萬輛 Tesla 汽車行駛在道路上。
  2. 比較傳統燃油車的排放 —— Tesla 引用 Consumer Reports 的數據,假設燃油車在美國平均每行駛一英里排放 445 克 CO2e ,歐洲則為 459 克。
  3. 計算電動車的排放 —— Tesla 估算美國發電過程產生的電力排放為 116 克 CO2e /英里。然而, Greenly 根據 IEA (國際能源署)數據計算,實際數字可能高達 206 克 CO2e /英里
  4. 製造過程的排放差異 —— Tesla 認為生產一輛燃油車的碳排放約為 10 公噸 CO2e ,而 EV 因為電池製造影響較大,總排放量約為 20 公噸。

根據 Tesla 的計算,2023 年該公司透過推廣 EV ,取代傳統燃油車,減少了 2,000 萬公噸 CO2e 。

Greenly 的分析:Tesla 減排數據有高估的可能?

Greenly 採用獨立的碳排放數據重新檢視 Tesla 的計算方式,發現了幾個關鍵差異,可能導致 Tesla 的「避免排放」數據被高估:

  • 燃油車排放或被誇大 —— Tesla 估計傳統燃油車的碳排放為 445-459 克 CO2e /英里,但英國對大型柴油車的標準僅為 415 克 CO2e /英里。這可能意味著 Tesla 高估了燃油車的排放量,從而放大了 EV 的減排效果。
  • 電網碳排放可能低估 —— Tesla 假設電動車充電時的排放係數為 116 克 CO2e /英里,遠低於 IEA 計算的 206 克 CO2e /英里。這可能導致 Tesla 低估了 EV 充電所帶來的排放影響。
  • 行駛里程假設影響估算 —— Tesla 假設其 EV 在 17 年內可行駛 20 萬英里,但如果這個數據改為 15 萬英里,Greenly 發現 Tesla 的「避免排放」將大幅縮水至 690 萬公噸 CO2e 。

電動車產業的氣候目標會受影響嗎?

電動車被視為降低運輸業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解方。然而,交通運輸仍是全球第二大 GHG 排放來源,2023 年總排放量達 8.24 億公噸 CO₂ ,而其中,公路車輛仍是主要污染來源。

隨著電動車使用率上升,2023 年新車的 CO₂ 排放量比前一年下降 11%,平均來到 319 克 CO₂ /英里,創下歷史新低。

然而,準確的碳排放計算相當重要,不僅影響產業的公信力,也決定公眾對電動車環保效益的信任度。

如果 Tesla 的減排數據被證實誇大,可能會對整個 EV 產業帶來連鎖反應。

監管風險加劇:

如果 Tesla 被認定誇大「避免排放」數據,監管機構可能會對 EV 產業的環保聲明進行更嚴格的審查。政策制定者或許會加強審核機制,要求車廠提供更透明、經過驗證的碳減排報告。

投資者與消費者的信任動搖:

EV 產業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仰賴投資者與消費者的信任,而這種信任來自於電動車能大幅減少碳排放的承諾。然而,Greenly 的報告可能會動搖這一信念,讓投資者對 EV 企業的長期前景更加審慎,也讓消費者質疑,改用電動車是否真能帶來環境效益。

競爭對手壓力升高:

從 BYD、Rivian 到 Ford 和 BMW,各大車廠都在強調自家 EV 的低碳優勢。如果 Tesla 的數據被揭露有誇大成分,可能會迫使整個產業加強環境數據的透明度,甚至尋求第三方機構的獨立驗證,以維持市場信譽。

Tesla 的碳權交易能持續賺大錢嗎?

Tesla 長年透過出售碳權獲得可觀收入,這些碳權來自於其 100% 電動車生產,使其累積大量法規碳權,並轉售給仍生產燃油車的車廠。

自 2017 年以來,Tesla 已透過碳權交易獲利超過 104 億美元,去年更創下歷史新高。這筆收益在公司車輛利潤率較低的年份,成為穩定財務的關鍵支柱。

但如果 Tesla 的「避免排放」數據被揭露為誇大,可能會削弱其碳權交易的公信力。監管機構可能收緊規範,提高碳權核發與驗證的標準,使 Tesla 更難從這個市場獲利。

同時,購買 Tesla 碳權的車廠也可能要求更高的透明度,以確保自身遵守法規,而非依賴可能被誇大的數據。若碳權市場受到衝擊,對 Tesla 的財務狀況將帶來不小影響。

Tesla 的品牌危機:環保承諾面臨挑戰

Greenly 的調查報告對 Tesla 來說可謂是屋漏偏逢連夜雨。該公司近期已因 CEO Elon Musk 的政治立場飽受爭議,再加上股價暴跌,品牌形象大受影響。

Musk 的爭議言論與政治立場的轉變,讓部分消費者與投資者對 Tesla 產生疑慮,進而影響市場對該品牌的信心。同時,Tesla 近幾個月股價持續低迷,年初至今已累計下跌超過 25%。財務壓力、領導風波,如今再加上環保數據的爭議,可能進一步削弱外界對 Tesla 長期發展的信任。

此外,各國政府對企業的永續發展承諾審查趨嚴。如果 Tesla 被揭露誇大碳減排數據,不僅可能面臨罰款,甚至可能喪失政府補助與減稅優惠,進一步衝擊其業務。

碳排放核算必須更加透明

Tesla 在避免碳排放數據上的爭議,反映出電動車產業的一大問題:缺乏獨立且標準化的碳排放核算機制。如果沒有清晰、可驗證的方法來計算減排效果,企業可能會誤導投資者、政府與消費者,讓外界高估其對環境的實際貢獻。

Greenly 的報告建議,車廠應該引入第三方審計機制來核實碳排放數據,就像財務報表需要會計師審計一樣,以確保數據的真實性。更嚴格的碳核算制度能夠:

  • 防止企業誇大減排成果,以吸引投資或申請政府補助。
  • 提供政策制定者準確數據,以制定更合理的電動車法規。
  • 避免發生類似 Dieselgate 排放造假醜聞,確保產業誠信。

Tesla 無疑在推動電動車普及與減少碳排放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但這並不代表它的環保承諾不該接受檢驗。Greenly 的報告讓外界更加關注 EV 產業在碳排放數據上的透明度。

隨著政府與消費者對企業環保責任要求越來越高,車廠必須確保其減排數據經過獨立驗證,才能維持公信力,避免信譽受損。

相關文章

歡迎留言分享,也期待你追蹤並加入沙龍,一起關心氣候變遷與碳移除。

與這個主題相關的文章連結整理如下:

特斯拉的碳權生意

Amazon 進軍碳權市場:推動企業永續,提升碳抵換標準

SBTi《淨零標準 2.0》:碳移除新規範與挑戰

中國重啟減碳市場,價格震盪與未來發展受關注

Mercedes F1 車隊投資 Chestnut Carbon 碳權,推動永續發展新里程

碳權專案介紹,以及最多人關心的怎麼賺錢

AI浪潮下的碳排責任:Microsoft的350萬碳權承諾與永續挑戰

碳權品質的評價方式

Google 於印度簽訂史上最大規模生物炭碳權交易

自願性碳市場的當前挑戰與未來發展

數位監測:推動碳權市場的未來

法拉利的永續競賽,能像他們的超跑一樣迅速嗎?


avatar-img
21會員
197內容數
分享氣候變遷與環境政策主題。 增廣見聞之餘,讓生活產生更多洞見。 如果有想了解的新知、產業資訊、相關主題內容等, 都非常歡迎在文章中留言讓我知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細雨徐行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文介紹一種新開發之負碳建材,透過電解海水並注入 CO₂,使礦物沉澱形成可儲存約一半自身重量 CO₂ 的材料。此材料可替代混凝土中的砂,亦可應用於水泥、灰泥及塗料製造,降低建築碳足跡。透過調控電壓與 CO₂ 注入速率,改善礦物特性,提高可擴展性。此技術或將成為減碳關鍵解方,兼顧碳封存與永續建築發展。
Amazon 宣布推出全新的碳權投資服務,透過 Sustainability Exchange ,提供企業高品質、經過嚴格審核的碳權,支持自然氣候解決方案與碳移除技術。此舉提升自願性碳市場的透明度與公信力,並鼓勵企業更積極參與減碳行動。Amazon 強調,碳權應輔助企業的減碳策略,而非取代實質減碳。
本文整理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 (SBTi) 針對企業淨零排放標準的第二版諮詢草案。草案詳細說明了企業如何設定、驗證與報告其符合1.5°C升溫限制的淨零目標,涵蓋範疇一、二和三的排放、碳移除、以及價值鏈外的減排行動。此外,文件也闡述新驗證模式、公司分類、以及申報規範,以期建立具體且可行的淨零轉型框架。
SBTi 近期發布《企業淨零標準》修訂草案,首次要求成員企業在 2030 年前逐步購買碳移除,並設定長期目標。然而,該標準仍存不確定性,部分選項可能使中期 CDR 目標變為非強制。此外,標準僅涵蓋範疇一,未納入範疇三供應鏈排放。未來幾週內,市場反應及政策討論將決定最終走向,可透過公開諮詢發表意見。
中國在暫停八年後重新啟動 CCER(中國核證自願減排機制),導致碳權價格劇烈波動,初期價格高於強制性碳配額 21%,後又回落至折價 17%。CCER 主要目的在於補充 ETS(碳排放交易系統),推動再生能源投資。2024 年計畫納入鋼鐵、水泥等高排放產業,以應對 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
含 AI 應用內容
#中國#碳交易#碳市場
本文介紹利用長期氣候模型評估地球工程的潛在衝擊,分析不同地球工程介入情境。研究發現,儘管地球工程可能提供短期氣候管理手段,但伴隨著顯著長期風險和不確定性,因此政策制定者應採取謹慎態度,並優先考慮減緩和適應措施。模型在不同區域和變數上存在高估和低估,顯示現有模型在準確預測氣候變遷和地球工程的侷限性。
本文介紹一種新開發之負碳建材,透過電解海水並注入 CO₂,使礦物沉澱形成可儲存約一半自身重量 CO₂ 的材料。此材料可替代混凝土中的砂,亦可應用於水泥、灰泥及塗料製造,降低建築碳足跡。透過調控電壓與 CO₂ 注入速率,改善礦物特性,提高可擴展性。此技術或將成為減碳關鍵解方,兼顧碳封存與永續建築發展。
Amazon 宣布推出全新的碳權投資服務,透過 Sustainability Exchange ,提供企業高品質、經過嚴格審核的碳權,支持自然氣候解決方案與碳移除技術。此舉提升自願性碳市場的透明度與公信力,並鼓勵企業更積極參與減碳行動。Amazon 強調,碳權應輔助企業的減碳策略,而非取代實質減碳。
本文整理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 (SBTi) 針對企業淨零排放標準的第二版諮詢草案。草案詳細說明了企業如何設定、驗證與報告其符合1.5°C升溫限制的淨零目標,涵蓋範疇一、二和三的排放、碳移除、以及價值鏈外的減排行動。此外,文件也闡述新驗證模式、公司分類、以及申報規範,以期建立具體且可行的淨零轉型框架。
SBTi 近期發布《企業淨零標準》修訂草案,首次要求成員企業在 2030 年前逐步購買碳移除,並設定長期目標。然而,該標準仍存不確定性,部分選項可能使中期 CDR 目標變為非強制。此外,標準僅涵蓋範疇一,未納入範疇三供應鏈排放。未來幾週內,市場反應及政策討論將決定最終走向,可透過公開諮詢發表意見。
中國在暫停八年後重新啟動 CCER(中國核證自願減排機制),導致碳權價格劇烈波動,初期價格高於強制性碳配額 21%,後又回落至折價 17%。CCER 主要目的在於補充 ETS(碳排放交易系統),推動再生能源投資。2024 年計畫納入鋼鐵、水泥等高排放產業,以應對 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
含 AI 應用內容
#中國#碳交易#碳市場
本文介紹利用長期氣候模型評估地球工程的潛在衝擊,分析不同地球工程介入情境。研究發現,儘管地球工程可能提供短期氣候管理手段,但伴隨著顯著長期風險和不確定性,因此政策制定者應採取謹慎態度,並優先考慮減緩和適應措施。模型在不同區域和變數上存在高估和低估,顯示現有模型在準確預測氣候變遷和地球工程的侷限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本文探討AI筆記工具的優缺點、選擇建議及未來趨勢,比較NotebookLM、OneNote+Copilot、Notion AI、Obsidian+GPT插件和Palantir Foundry等工具,並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及個人需求評估的重要性。
隨著全球對於環境保護的關注日益增加,台灣在推動綠電政策方面也取得了顯著進展。綠電,即來源於可再生能源的電力,不僅對於減少碳排放有重要意義,也成為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鍵選擇。然而,綠電價格的趨勢以及其影響因素,仍然是許多企業和消費者關心的議題。
Thumbnail
討論企業如何實現低碳轉型,包括策略制定、技術採用和管理措施。分享一些成功案例,展示低碳轉型對企業的長遠利益。 聯絡方式 Email:cammie2469.tg@gmail.com 歡迎低碳產品來訊合作
Thumbnail
產業新聞:美國對中國電動車、太陽能電池等產品加徵高額關稅。另外,全球減碳的目標下,臺灣鋼鐵企業中鋼剛持續研發節能減碳技術,並積極協助下游客戶進行碳管理的輔導。然而,中鋼也面臨著減碳帶來的成本挑戰。最後,分心有分好壞,觀念好物分享如何利用適度的分心來專注工作。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臺灣碳費執行機制的相關內容,包括碳費兩種徵收方式的詳細說明、徵收對象及申報繳費流程等,最後還提出了企業可以採行的減碳措施,旨在協助產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成淨零轉型的目標。
Thumbnail
大家都在談論「碳金」,它是怎麼賣的?企業只要減少碳排放就能賺錢嗎?碳值是多少錢? 碳交易是怎麼產生的?機制是什麼? 什麼機制可以防止漂綠跟炒碳金? 碳費跟碳稅傻傻分不清楚?
Thumbnail
碳交易手續費5%引起業者不滿,氣候署指出這不同於一般規費,反映業者的減碳責任,並非金融商品。草案中也禁止碳權轉售,每筆碳權只能交易一次。環境部提出的碳費規劃中,業者可扣減2.5萬公噸排放量再計算,但遭環團批評形同給予業者2.5萬的免費排碳配額。未來碳權買賣將實施每筆交易買方需支付5%的手續費。透
Thumbnail
減碳、碳排、碳權的議題近年來備受矚目,然而碳權交易對大環境減碳目標效果有限。為了有效因應減碳趨勢,生產製造業應該從源頭推動減碳的活動,包括改善生產製程、整備舊設備、使用環保材質、減量/再生/再利用(3R)等。優質、快速的生產製造管理改善是減碳課題的核心基礎功課。
Thumbnail
近年來,隨著全球各國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碳減排技術逐漸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在臺灣,減碳技術產業也得到了飛速發展,這為投資者提供了機會。本文將介紹臺灣的碳減排技術產業,並探討ESG(環境、社會和治理)與臺灣減碳科技產業之間的聯繫
Thumbnail
特斯拉怎麼做地球永續發展? 特斯拉呼籲, 全球實現能源100%再生化完全可行,且不管是投資金額或是資源開採量,都要比現今使用的化石燃料更為實惠 。馬斯克也已在3月投資者日中提及,再生能源預計只需要利用0.21%的陸地面積來建造風能和太陽能等基礎設施,也無須大量開採礦石材料
2020年工廠停工、在家遠距辦公等現象, 工業和交通運輸造成的二氧化碳大幅減少, 年總排放量和前年相比下降了 #5~10%, 使人們相信透過行動真的能減碳。   #如何避免氣候災難 是比爾蓋茲在2021年 針對能源議題所撰寫的科普書籍   全世界每年排放的溫室氣體約為 #510億噸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本文探討AI筆記工具的優缺點、選擇建議及未來趨勢,比較NotebookLM、OneNote+Copilot、Notion AI、Obsidian+GPT插件和Palantir Foundry等工具,並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及個人需求評估的重要性。
隨著全球對於環境保護的關注日益增加,台灣在推動綠電政策方面也取得了顯著進展。綠電,即來源於可再生能源的電力,不僅對於減少碳排放有重要意義,也成為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鍵選擇。然而,綠電價格的趨勢以及其影響因素,仍然是許多企業和消費者關心的議題。
Thumbnail
討論企業如何實現低碳轉型,包括策略制定、技術採用和管理措施。分享一些成功案例,展示低碳轉型對企業的長遠利益。 聯絡方式 Email:cammie2469.tg@gmail.com 歡迎低碳產品來訊合作
Thumbnail
產業新聞:美國對中國電動車、太陽能電池等產品加徵高額關稅。另外,全球減碳的目標下,臺灣鋼鐵企業中鋼剛持續研發節能減碳技術,並積極協助下游客戶進行碳管理的輔導。然而,中鋼也面臨著減碳帶來的成本挑戰。最後,分心有分好壞,觀念好物分享如何利用適度的分心來專注工作。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臺灣碳費執行機制的相關內容,包括碳費兩種徵收方式的詳細說明、徵收對象及申報繳費流程等,最後還提出了企業可以採行的減碳措施,旨在協助產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成淨零轉型的目標。
Thumbnail
大家都在談論「碳金」,它是怎麼賣的?企業只要減少碳排放就能賺錢嗎?碳值是多少錢? 碳交易是怎麼產生的?機制是什麼? 什麼機制可以防止漂綠跟炒碳金? 碳費跟碳稅傻傻分不清楚?
Thumbnail
碳交易手續費5%引起業者不滿,氣候署指出這不同於一般規費,反映業者的減碳責任,並非金融商品。草案中也禁止碳權轉售,每筆碳權只能交易一次。環境部提出的碳費規劃中,業者可扣減2.5萬公噸排放量再計算,但遭環團批評形同給予業者2.5萬的免費排碳配額。未來碳權買賣將實施每筆交易買方需支付5%的手續費。透
Thumbnail
減碳、碳排、碳權的議題近年來備受矚目,然而碳權交易對大環境減碳目標效果有限。為了有效因應減碳趨勢,生產製造業應該從源頭推動減碳的活動,包括改善生產製程、整備舊設備、使用環保材質、減量/再生/再利用(3R)等。優質、快速的生產製造管理改善是減碳課題的核心基礎功課。
Thumbnail
近年來,隨著全球各國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碳減排技術逐漸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在臺灣,減碳技術產業也得到了飛速發展,這為投資者提供了機會。本文將介紹臺灣的碳減排技術產業,並探討ESG(環境、社會和治理)與臺灣減碳科技產業之間的聯繫
Thumbnail
特斯拉怎麼做地球永續發展? 特斯拉呼籲, 全球實現能源100%再生化完全可行,且不管是投資金額或是資源開採量,都要比現今使用的化石燃料更為實惠 。馬斯克也已在3月投資者日中提及,再生能源預計只需要利用0.21%的陸地面積來建造風能和太陽能等基礎設施,也無須大量開採礦石材料
2020年工廠停工、在家遠距辦公等現象, 工業和交通運輸造成的二氧化碳大幅減少, 年總排放量和前年相比下降了 #5~10%, 使人們相信透過行動真的能減碳。   #如何避免氣候災難 是比爾蓋茲在2021年 針對能源議題所撰寫的科普書籍   全世界每年排放的溫室氣體約為 #510億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