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介紹過特斯拉的碳權生意,沒想到這麼快就能看到有人出來質疑特斯拉的碳權減量數據。
這是減量類碳權的根本性原罪。只要有一個比較情境基準值,就會有這個基準值是否精確的論證持續發生。特斯拉的案例是用來充電的電力碳排係數,以及一輛車生命週期中會行駛多少公里等參數受到挑戰。比較令人訝異的是,美國車廠規範碳權竟然沒有經過公正第三方驗證。那在制度上確實有檢討與修正之必要。新聞請參考。
作為對抗氣候變遷的領導者, Tesla 一直強調其電動車如何幫助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2023 年,該公司宣稱其車隊已成功減少 2,000 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排放。然而,碳足跡管理公司 Greenly 最近的一項研究對此提出質疑,認為 Tesla 的數據可能被高估。根據 Greenly 的估算,實際減排量可能僅有 1,020 萬至 1,440 萬公噸,這比 Tesla 的官方數據少了 28% 至 49%。
Tesla 的「避免排放」數據,來自於比較自家 EV 車隊與傳統內燃機車隊的排放差異。其計算步驟如下:
根據 Tesla 的計算,2023 年該公司透過推廣 EV ,取代傳統燃油車,減少了 2,000 萬公噸 CO2e 。
Greenly 採用獨立的碳排放數據重新檢視 Tesla 的計算方式,發現了幾個關鍵差異,可能導致 Tesla 的「避免排放」數據被高估:
電動車被視為降低運輸業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解方。然而,交通運輸仍是全球第二大 GHG 排放來源,2023 年總排放量達 8.24 億公噸 CO₂ ,而其中,公路車輛仍是主要污染來源。
隨著電動車使用率上升,2023 年新車的 CO₂ 排放量比前一年下降 11%,平均來到 319 克 CO₂ /英里,創下歷史新低。
然而,準確的碳排放計算相當重要,不僅影響產業的公信力,也決定公眾對電動車環保效益的信任度。
如果 Tesla 的減排數據被證實誇大,可能會對整個 EV 產業帶來連鎖反應。
如果 Tesla 被認定誇大「避免排放」數據,監管機構可能會對 EV 產業的環保聲明進行更嚴格的審查。政策制定者或許會加強審核機制,要求車廠提供更透明、經過驗證的碳減排報告。
EV 產業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仰賴投資者與消費者的信任,而這種信任來自於電動車能大幅減少碳排放的承諾。然而,Greenly 的報告可能會動搖這一信念,讓投資者對 EV 企業的長期前景更加審慎,也讓消費者質疑,改用電動車是否真能帶來環境效益。
從 BYD、Rivian 到 Ford 和 BMW,各大車廠都在強調自家 EV 的低碳優勢。如果 Tesla 的數據被揭露有誇大成分,可能會迫使整個產業加強環境數據的透明度,甚至尋求第三方機構的獨立驗證,以維持市場信譽。
Tesla 長年透過出售碳權獲得可觀收入,這些碳權來自於其 100% 電動車生產,使其累積大量法規碳權,並轉售給仍生產燃油車的車廠。
自 2017 年以來,Tesla 已透過碳權交易獲利超過 104 億美元,去年更創下歷史新高。這筆收益在公司車輛利潤率較低的年份,成為穩定財務的關鍵支柱。
但如果 Tesla 的「避免排放」數據被揭露為誇大,可能會削弱其碳權交易的公信力。監管機構可能收緊規範,提高碳權核發與驗證的標準,使 Tesla 更難從這個市場獲利。
同時,購買 Tesla 碳權的車廠也可能要求更高的透明度,以確保自身遵守法規,而非依賴可能被誇大的數據。若碳權市場受到衝擊,對 Tesla 的財務狀況將帶來不小影響。
Greenly 的調查報告對 Tesla 來說可謂是屋漏偏逢連夜雨。該公司近期已因 CEO Elon Musk 的政治立場飽受爭議,再加上股價暴跌,品牌形象大受影響。
Musk 的爭議言論與政治立場的轉變,讓部分消費者與投資者對 Tesla 產生疑慮,進而影響市場對該品牌的信心。同時,Tesla 近幾個月股價持續低迷,年初至今已累計下跌超過 25%。財務壓力、領導風波,如今再加上環保數據的爭議,可能進一步削弱外界對 Tesla 長期發展的信任。
此外,各國政府對企業的永續發展承諾審查趨嚴。如果 Tesla 被揭露誇大碳減排數據,不僅可能面臨罰款,甚至可能喪失政府補助與減稅優惠,進一步衝擊其業務。
Tesla 在避免碳排放數據上的爭議,反映出電動車產業的一大問題:缺乏獨立且標準化的碳排放核算機制。如果沒有清晰、可驗證的方法來計算減排效果,企業可能會誤導投資者、政府與消費者,讓外界高估其對環境的實際貢獻。
Greenly 的報告建議,車廠應該引入第三方審計機制來核實碳排放數據,就像財務報表需要會計師審計一樣,以確保數據的真實性。更嚴格的碳核算制度能夠:
Tesla 無疑在推動電動車普及與減少碳排放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但這並不代表它的環保承諾不該接受檢驗。Greenly 的報告讓外界更加關注 EV 產業在碳排放數據上的透明度。
隨著政府與消費者對企業環保責任要求越來越高,車廠必須確保其減排數據經過獨立驗證,才能維持公信力,避免信譽受損。
歡迎留言分享,也期待你追蹤並加入沙龍,一起關心氣候變遷與碳移除。
與這個主題相關的文章連結整理如下:
Mercedes F1 車隊投資 Chestnut Carbon 碳權,推動永續發展新里程
AI浪潮下的碳排責任:Microsoft的350萬碳權承諾與永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