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先前介紹過特斯拉的碳權生意,沒想到這麼快就能看到有人出來質疑特斯拉的碳權減量數據。
這是減量類碳權的根本性原罪。只要有一個比較情境基準值,就會有這個基準值是否精確的論證持續發生。特斯拉的案例是用來充電的電力碳排係數,以及一輛車生命週期中會行駛多少公里等參數受到挑戰。
比較令人訝異的是,美國車廠規範碳權竟然沒有經過公正第三方驗證。那在制度上確實有檢討與修正之必要。新聞請參考。
研究指出:Tesla 減排數據恐被高估近五成
作為對抗氣候變遷的領導者, Tesla 一直強調其電動車如何幫助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2023 年,該公司宣稱其車隊已成功減少 2,000 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排放。然而,碳足跡管理公司 Greenly 最近的一項研究對此提出質疑,認為 Tesla 的數據可能被高估。根據 Greenly 的估算,實際減排量可能僅有 1,020 萬至 1,440 萬公噸,這比 Tesla 的官方數據少了 28% 至 49%。
Tesla 如何計算減排量?拆解其方法
Tesla 的「避免排放」數據,來自於比較自家 EV 車隊與傳統內燃機車隊的排放差異。其計算步驟如下:
- 估算車隊規模 —— 依據銷售數據, Tesla 推測全球仍在使用的 EV 數量。截至 2023 年底, Greenly 估計約有 535 萬輛 Tesla 汽車行駛在道路上。
- 比較傳統燃油車的排放 —— Tesla 引用 Consumer Reports 的數據,假設燃油車在美國平均每行駛一英里排放 445 克 CO2e ,歐洲則為 459 克。
- 計算電動車的排放 —— Tesla 估算美國發電過程產生的電力排放為 116 克 CO2e /英里。然而, Greenly 根據 IEA (國際能源署)數據計算,實際數字可能高達 206 克 CO2e /英里。
- 製造過程的排放差異 —— Tesla 認為生產一輛燃油車的碳排放約為 10 公噸 CO2e ,而 EV 因為電池製造影響較大,總排放量約為 20 公噸。
根據 Tesla 的計算,2023 年該公司透過推廣 EV ,取代傳統燃油車,減少了 2,000 萬公噸 CO2e 。
Greenly 的分析:Tesla 減排數據有高估的可能?
Greenly 採用獨立的碳排放數據重新檢視 Tesla 的計算方式,發現了幾個關鍵差異,可能導致 Tesla 的「避免排放」數據被高估:
- 燃油車排放或被誇大 —— Tesla 估計傳統燃油車的碳排放為 445-459 克 CO2e /英里,但英國對大型柴油車的標準僅為 415 克 CO2e /英里。這可能意味著 Tesla 高估了燃油車的排放量,從而放大了 EV 的減排效果。
- 電網碳排放可能低估 —— Tesla 假設電動車充電時的排放係數為 116 克 CO2e /英里,遠低於 IEA 計算的 206 克 CO2e /英里。這可能導致 Tesla 低估了 EV 充電所帶來的排放影響。
- 行駛里程假設影響估算 —— Tesla 假設其 EV 在 17 年內可行駛 20 萬英里,但如果這個數據改為 15 萬英里,Greenly 發現 Tesla 的「避免排放」將大幅縮水至 690 萬公噸 CO2e 。
電動車產業的氣候目標會受影響嗎?
電動車被視為降低運輸業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解方。然而,交通運輸仍是全球第二大 GHG 排放來源,2023 年總排放量達 8.24 億公噸 CO₂ ,而其中,公路車輛仍是主要污染來源。
隨著電動車使用率上升,2023 年新車的 CO₂ 排放量比前一年下降 11%,平均來到 319 克 CO₂ /英里,創下歷史新低。
然而,準確的碳排放計算相當重要,不僅影響產業的公信力,也決定公眾對電動車環保效益的信任度。
如果 Tesla 的減排數據被證實誇大,可能會對整個 EV 產業帶來連鎖反應。
監管風險加劇:
如果 Tesla 被認定誇大「避免排放」數據,監管機構可能會對 EV 產業的環保聲明進行更嚴格的審查。政策制定者或許會加強審核機制,要求車廠提供更透明、經過驗證的碳減排報告。
投資者與消費者的信任動搖:
EV 產業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仰賴投資者與消費者的信任,而這種信任來自於電動車能大幅減少碳排放的承諾。然而,Greenly 的報告可能會動搖這一信念,讓投資者對 EV 企業的長期前景更加審慎,也讓消費者質疑,改用電動車是否真能帶來環境效益。
競爭對手壓力升高:
從 BYD、Rivian 到 Ford 和 BMW,各大車廠都在強調自家 EV 的低碳優勢。如果 Tesla 的數據被揭露有誇大成分,可能會迫使整個產業加強環境數據的透明度,甚至尋求第三方機構的獨立驗證,以維持市場信譽。
Tesla 的碳權交易能持續賺大錢嗎?
Tesla 長年透過出售碳權獲得可觀收入,這些碳權來自於其 100% 電動車生產,使其累積大量法規碳權,並轉售給仍生產燃油車的車廠。
自 2017 年以來,Tesla 已透過碳權交易獲利超過 104 億美元,去年更創下歷史新高。這筆收益在公司車輛利潤率較低的年份,成為穩定財務的關鍵支柱。
但如果 Tesla 的「避免排放」數據被揭露為誇大,可能會削弱其碳權交易的公信力。監管機構可能收緊規範,提高碳權核發與驗證的標準,使 Tesla 更難從這個市場獲利。
同時,購買 Tesla 碳權的車廠也可能要求更高的透明度,以確保自身遵守法規,而非依賴可能被誇大的數據。若碳權市場受到衝擊,對 Tesla 的財務狀況將帶來不小影響。
Tesla 的品牌危機:環保承諾面臨挑戰
Greenly 的調查報告對 Tesla 來說可謂是屋漏偏逢連夜雨。該公司近期已因 CEO Elon Musk 的政治立場飽受爭議,再加上股價暴跌,品牌形象大受影響。
Musk 的爭議言論與政治立場的轉變,讓部分消費者與投資者對 Tesla 產生疑慮,進而影響市場對該品牌的信心。同時,Tesla 近幾個月股價持續低迷,年初至今已累計下跌超過 25%。財務壓力、領導風波,如今再加上環保數據的爭議,可能進一步削弱外界對 Tesla 長期發展的信任。
此外,各國政府對企業的永續發展承諾審查趨嚴。如果 Tesla 被揭露誇大碳減排數據,不僅可能面臨罰款,甚至可能喪失政府補助與減稅優惠,進一步衝擊其業務。
碳排放核算必須更加透明
Tesla 在避免碳排放數據上的爭議,反映出電動車產業的一大問題:缺乏獨立且標準化的碳排放核算機制。如果沒有清晰、可驗證的方法來計算減排效果,企業可能會誤導投資者、政府與消費者,讓外界高估其對環境的實際貢獻。
Greenly 的報告建議,車廠應該引入第三方審計機制來核實碳排放數據,就像財務報表需要會計師審計一樣,以確保數據的真實性。更嚴格的碳核算制度能夠:
- 防止企業誇大減排成果,以吸引投資或申請政府補助。
- 提供政策制定者準確數據,以制定更合理的電動車法規。
- 避免發生類似 Dieselgate 排放造假醜聞,確保產業誠信。
Tesla 無疑在推動電動車普及與減少碳排放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但這並不代表它的環保承諾不該接受檢驗。Greenly 的報告讓外界更加關注 EV 產業在碳排放數據上的透明度。
隨著政府與消費者對企業環保責任要求越來越高,車廠必須確保其減排數據經過獨立驗證,才能維持公信力,避免信譽受損。
相關文章
歡迎留言分享,也期待你追蹤並加入沙龍,一起關心氣候變遷與碳移除。
與這個主題相關的文章連結整理如下:
Mercedes F1 車隊投資 Chestnut Carbon 碳權,推動永續發展新里程
AI浪潮下的碳排責任:Microsoft的350萬碳權承諾與永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