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Pexels
美國自1989年來有3478名冤獄平反者,女性占約9%,兒虐案佔28%。國際無辜者計劃指出,錯誤鑑識與誤導性證據將導致誤判,以「嬰兒搖晃症候群」來說,該診斷標準受質疑,相同症狀可能因疾病或意外引起。日本學者笹倉香奈提醒,不應僅憑症狀反推斷虐待,台灣亦應警覺兒虐案件潛在冤案。
根據美國國家冤獄平反登記處統計,自1989年以來,全美冤獄平反者共有3,478人,其中約9%(313人)為女性,超過4分之1是兒童受虐案,佔比28%。
值得關注的是,過去30多年中,有73%的女性受冤者被錯誤判定犯下「從未發生過的罪行」。這些「罪行」包含後來被認定為意外、自殺死亡、甚至被捏造的罪行。
非營利組織國際無辜者計劃(Innocence Project)表示,鑑識科學偵測錯誤、基於不可靠或未經證實的鑑識科學方法資訊、不具真實性資訊或證據,以及誇大的誤導性信心,都可能導致冤獄。這些因素至在美國少導致110名女性被錯誤定罪,但在過去30年裡,這些判決都被逆轉性推翻。
該組織表示,截至2024年3月,美國共有9名冤獄平反婦女當初是被「嬰兒搖晃症候群」定罪。無辜者計劃指出,數以千計人被指控透過劇烈搖晃兒童導致兒童出現「虐待性頭部創傷」,其中多數人被定罪確定。
然而,有科學家和醫學專家表示,診斷「嬰兒搖晃症候群」的三種症狀——包含瀰漫性腦腫脹、硬膜下出血和視網膜出血,也可能由許多其他原因引起,包括疾病、在家中跌倒,甚至是分娩的過程。無辜者計劃更對於「嬰兒搖晃症候群」的概念有所保留。

圖片來源:Pexels
2023年9月間,台灣冤獄平反協會曾邀請對「嬰兒搖晃症候群」有深入研究的日本學者笹倉香奈(Kana Sasakura)教授發表看法。她認為,光是從疾病名稱,就已經假設了虐待行為存在,但若以「感冒發燒」為例,感冒可能會導致發燒,但發燒的原因不一定皆為感冒,意即「從症狀反推原因」是有風險的。
笹倉教授於2017年參與「嬰兒搖症候群檢驗計劃」,截至2023年為止,該計劃在日本幫助平反10起案件最終獲得無罪確定。她進一步表示,不能因為「三症狀」的出現,就認定激烈搖晃行為的存在,而當有罪認定的依據為醫師意見時,法院有必要慎重判斷該意見是否確實有其依據,不應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作出有虐待的結論。
笹倉教授表示,雖然嬰兒搖晃症候群目前在台灣尚未成為一大問題,但值得注意的是,兒虐案件中也有可能出現冤案。有論者認為,兒虐案件應與所有案件相同,有必要審查台灣的司法是否使用未經科學證實的依據,而逕行起訴、判決有罪的可能性。
獨立記者/林捷庭 Zesk Lin
*拒絕兒虐,請撥打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