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家庭製造問題,還是社會製造問題給家庭」--去除精神疾病污名化的行動與支持--活動側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撰文整理/范軒昂

特別感謝:聽眾黃懷瑾提供私人筆記

沒有人是孤獨的活著,沒有人是孤單在照顧--瑞典國家照顧公民共識

這是2024年4月27日午後《如何面對污名》講座終場講師廖福源給聽眾的最後一句話,他的理想國。回首入行時的青澀模樣,關鍵字是「相認」。

廖福源不是一個專業社工、心理領域訓練出來的工作者,最早是由以會所模式起家的活泉之家,經由會員面試遴選進入第三部門。廖福源在工作中有很大的收穫,就是與會員的『相認』。相較生長在一個漁村、父權、管控、好面子的環境裡的那個自己,有很多的痛苦在相認的過程中轉化了。廖福源認為我們需要的不是幫助對方,而是一種相認。

廖福源很喜歡一個國外的同儕工作者演講,從她演講中聽見,因此銘記在心:「如果你是來幫助我的,那你不用浪費你的時間;如果你的解放和我的解放彼此相連,那我們一起努力。」

我們對疾病的瞭解很少,對照顧者的經驗了解更少。病人的經驗是被否認的,照顧者的經驗更是被完全否認的(Arthur Frank)

談起照顧者,業界的日常。照顧者與專業工作者合作,目的是讓服務使用者(案主)改善他的處境,可是在廖福源的觀察,家屬的經驗中的「困難」有時候消失在協助關係裡。

「家屬為什麼會痛苦?照顧者在進退不得的孤單,家人精神病的宣告可能比絕症的心情更複雜,從照顧年限便可知悉:長照約9~10年,精神疾病照顧則長達17年。他說:當我們不能理解時,專業建議可能會變得粗暴,令人受傷。」

廖福源指出:很多照顧者很難允許自己去照顧自己,會認為是一種聽天命的心情,但可能包含更多的是身體與心理健康困擾。台灣研究17%照顧者罹患輕微精神疾病。澳洲研究精障照顧者有46%有中等到嚴重焦慮,30%中等到嚴重憂鬱、31%中等到嚴重的壓力,皆與照顧者負擔有正相關。

都是原生家庭的問題嗎?

廖福源提起,一個污名化的例子。某復健中心被抗議事件:罹患精神疾病的學員想要跟小朋友玩、結果發生衝突。家長找立委陳情,立委要求社區復健中心的學員如果休息或離開,工作人員要全程陪同;並且活動要錯開國小上下課時間;學員都要由家長接送;並以這個案例要求衛生局評估社區復健中心「遷址」。

在網路上,廖福源看到許多留言,認為精神疾病都是父母教養的問題,但是從理論來看,不盡然是這樣。比如社會學就從結構及制度探討家庭的污名-社會壓力、社會標籤、社會期望的共同作用,讓一些家庭遭受污名化,受到社會的歧視和不公正對待。他舉例:人回應社會期待會有很多不自覺,例如:你的爸媽是老師、自己的小孩在學校會受到更多眼光,有的老師為了回應社會期待或壓力會對自己的孩子更加嚴格。

若以文化研究來看,文化如何塑造對家庭的期望,以及這些期望如何影響原生家庭被污名化的現象。在某些文化中對家庭的期望強調傳統的家庭價值觀,如家長的權威、孝順、責任和照顧。這些期望可能導致對家庭的理想化、標準化,使得不符合期望的家庭被視為異常或不合適,例如在捷運上,我們會期望父母可以管好她們的孩子;又比如東方文化希望小孩順從、以家庭為主,但是在西方文化如果沒有想法,會被視為沒有自己的想法,反倒是負面的。

照顧是誰的責任?國家?家庭?

因此,廖福源對聽眾提問,照顧是誰的責任?有的人說家庭,有的人說一半一半。他認為政策層面應由國家承擔,目前國家提供的資源仍不足以讓個別家庭承擔。他山之石,澳洲有照顧者法,只要是關於照顧,有國家政策的行動準則,揭示國家如何支持照顧者履行他的責任。

聽,讓家屬的經驗、聲音成為力量

廖福源最早接觸家屬就在活泉之家,從而接觸到甘草園,這是一個家屬固定聚會的自助團體,團體中他看到家屬在照顧上的難處,也認識了家連家精神健康教育協會,與家屬社群一起成立了一條專線。

廖福源認為,去污名不僅是上街頭、訴說不公,而是先從自我污名去除起,要先感到自己有力量才能走得長久。而成立一條專線很大程度是在累積家屬的照顧知識,並肯認家屬的照顧經驗,當他感受到自己的經驗是重要的、不輸給專業人員,家屬才能跟專業人員協商、我們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才能夠去說想怎樣被對待,怎麼找夥伴一起前進、怎樣一起有力量。

廖福源語重心長:「改變社會是一個很漫長的事情,可能都看不到你認為的改變,當力量在你的身旁、日常,你才有力量去撐住你身邊重視的事情。因此去污名很難用個人來行動,個人式的行動無法給群體更切身的力量。因此在專線,家屬從來電者變成到成為接線的志工,家屬一起做:接線、入家、宣廣、政策、社群組織,拓展有別於自己在家裡的經驗,當有了新的眼光,為照顧帶來力量,同時建構自己的方法。」

另一面是從制度面的路徑:記者會、投書,做社會制度的改革和倡議,過程中整理家屬經驗變成故事去散播(繪本、頭貼、講座、家屬現身),讓照顧者成為倡議路上的夥伴,例如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五周年的記者會家屬現身發聲的畫面,在王婉瑜質詢蘇貞昌時,就成為質詢的素材。

為什麼照顧者不為自己說話?為什麼躲在家裡?碰到不公平為什麼這麼乖?

廖福源引述一封家屬的信件,回答了標題的提問,之所以噤聲,是為了自我保護。從這一刻起廖福源開始認為:要放下那種理所當然要站出來的想像,看懂、聽懂家屬的心情,因為光是讓家屬可以說得出來,本身就是很大的幫助。

廖福源舉了另一個例子,行政院版精神衛生法修法:第二款-有扶養義務者經通知後,無故未盡扶養義務,有相應的罰則。很多家屬是因為政府沒有提供足夠資源,家屬很無助,才會把自己家人丟在醫院不管。福源認為,罰則應該要罰政府啊!他說:那時候拜會了8-10個立法委員,家屬以實際行動,打電話、寫信真的有用。但有時候家屬還是會不敢,廖福源跟幾個家屬聊,發現家屬出席協調會還是有一些困難,有位家屬彷彿說出他們共同的心聲:「我的孩子還在他們手上,還是不要去。」整個過程令福源反思跟家屬成為夥伴,不只是做一個專業工作者思考這件事,還需要想,怎麼在意、怎麼做,行動會讓人更有力量。

精神疾病帶有強烈的道德污名

想太多、抗壓性低、不知足,似乎是社會輿論中常見對精神疾病的印象。廖福源談起這些印象表示,很多疾病不會被說是人格問題,但精神疾病壓在人的身上,往往是人格的污損,甚至病痛的經驗不被討論、承認。以幻聽為例,當事人很難去談幻聽的經驗、妄想裡在經驗什麼?廖福源說,我們常常看到疾病,沒有看到它的作用,例如這個幻聽(不斷地對著你說你好胖)會「打」到人是因為社會對身體意象帶來的限制,帶來的負面作用不是幻聽本身,而是那個背後的意義。

精神疾病的自我污名

污名帶來的痛苦是什麼?廖福源說,對有些當事人,這個疾病是帶來自我價值感的喪失,會覺得不管工作獨立或者要判斷什麼事情,他都會覺得沒有辦法,就算有好的機會,他都會覺得自己會把事情搞糟,有一天你會不會離開我?這些都會讓人覺得他距離是很遙遠,這和自我污名有關。當事人也很難以自我連結,不斷自我懷疑,「因為我是病人,所以…」,逐漸失去自信,很難承擔挫折的經驗,嘗試總是有失敗的經驗在等著他們。另外是自我攻擊,對於精神疾病,貶抑其他經驗的人,我不要跟他們一樣。所以要去污名,首先我們怎麼談論精神疾病,這會影響他們的自我認同。

因此廖福源期待在社區能夠創造讓人可以用自己的節奏、為自己的需要設定目標,用自己的速度在會所裡成長,不是透過專業人員、工作人員的標準,而是用自己的標準去努力、讓他有信心去試。

廖福源說,我們都需要一個相信我們的地方,需要一個可以重來的地方有別於過去的生命經驗、疾病經驗的充滿挫敗,隨時有一個可以重來的地方,創造這樣的場域,這就是去污名的基地。

當自我倡議是一種日常

廖福源說,承認我們的不能比能,更能讓社會進步,作為社會工作者,重要的不是我們做了甚麼,而是我們無法做到什麼。有辦法反映出這些困境與需求,這才能讓社會、讓政府思考如何進步發展。

關於去污名,可以進一步去問,去「誰」的污名、「誰」要被認識、由「誰」來說?一個群體開會、討論、進入學校,去不同的學校,例如演行動劇、讓會員分享自己的經驗,而不是透過工作者。

有時,不見得要嚴肅去談污名,而是要有趣。也讓疾病當事人覺得是在做一件有趣的事;透過社會接觸,發生了跟過去的接觸經驗不一樣,例如他曾陪會員一起做一些有趣的街頭專訪、成為公民記者,同時也透過有意義互動,讓社會中不同位置的人對精神疾病有新的認識、討論標籤、污名是怎麼形成?我們是否也會污名別人?

講座中的現場,也有不少聽眾好奇著家屬的團體如何凝聚、也有好奇公民行動遇到阻力的時候如何面對、幻聽的照顧、復元的方法、一群人開會所需要的會議框架等等。對話來回交織著,共鳴感加上意義,彷彿一場場新的行動將要展開了。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篇文章主要關注精神疾病的社會汙名化對病患與照顧者的影響。描述了對精神疾病的負面態度,帶給病患及照顧者的內在和外在壓力,以及現行的福利政策與相關組織的改善方向。呼籲改變社會對精神疾病的觀念和態度,提供更多支持和理解。
3月2日午後,台北細雨,一場名為《陪伴,讓痛苦變得可以承受》的分享活動,我一邊擔心著雨天可能影響參與人數,一邊看著參與者一個個走進社區家庭資源中心,坐滿了座位。我認出講者文國士並招呼他入座,意識到,揭露自己的生命故事作為公開分享,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這一刻起,這活動就成為了一次去汙名的行動。
人的恐懼很多是來自於對事情的無知,如果我們可以辨識事物的全貌,消弭未知,其實恐懼感也會隨之消失。這個原理讓我想起不只是當事人談感情的議題,當社會大眾還不了解精神疾病的時候,很多人都是懷抱著恐懼,一心只想遠遠避開患者,但是如果可以試著理解這個疾病,可能會發現很多恐懼都是來自於未知或是刻板印象。
這是我來專線實習的第三個月,因為工作夥伴的邀請,我一起參與了專線週六的分享會「復元路上的兩人三腳~以奇異果一人一故事劇場為例」。之前有聽專線的夥伴提起過「一人一故事」劇場,但是自己本身並沒有接觸過,於是帶著一半好奇一半學習的精神,期待著今天的分享會。 颱風們也想共襄盛舉,前腳剛走
這場有兩位資深社區工作者與精神科主任對話,各有不同切入要點,奮力分享自己對於社區的理念,希望在自己工作岡位與彼此之間如何有所關聯的想像。
專線從3月開始,每月舉辦一場主題分享會,至今已辦過:危機處理、照顧者(子女身份)經驗分享、照顧者(父母身份)經驗分享、醫院與社區工作者的對話、照顧者(手足身份)經驗分享、當事者減藥經驗分享、當事者(躁鬱症)經驗分享,我幾乎跟著參與了每一場,這每一場分享會都讓我獲益良多。
這篇文章主要關注精神疾病的社會汙名化對病患與照顧者的影響。描述了對精神疾病的負面態度,帶給病患及照顧者的內在和外在壓力,以及現行的福利政策與相關組織的改善方向。呼籲改變社會對精神疾病的觀念和態度,提供更多支持和理解。
3月2日午後,台北細雨,一場名為《陪伴,讓痛苦變得可以承受》的分享活動,我一邊擔心著雨天可能影響參與人數,一邊看著參與者一個個走進社區家庭資源中心,坐滿了座位。我認出講者文國士並招呼他入座,意識到,揭露自己的生命故事作為公開分享,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這一刻起,這活動就成為了一次去汙名的行動。
人的恐懼很多是來自於對事情的無知,如果我們可以辨識事物的全貌,消弭未知,其實恐懼感也會隨之消失。這個原理讓我想起不只是當事人談感情的議題,當社會大眾還不了解精神疾病的時候,很多人都是懷抱著恐懼,一心只想遠遠避開患者,但是如果可以試著理解這個疾病,可能會發現很多恐懼都是來自於未知或是刻板印象。
這是我來專線實習的第三個月,因為工作夥伴的邀請,我一起參與了專線週六的分享會「復元路上的兩人三腳~以奇異果一人一故事劇場為例」。之前有聽專線的夥伴提起過「一人一故事」劇場,但是自己本身並沒有接觸過,於是帶著一半好奇一半學習的精神,期待著今天的分享會。 颱風們也想共襄盛舉,前腳剛走
這場有兩位資深社區工作者與精神科主任對話,各有不同切入要點,奮力分享自己對於社區的理念,希望在自己工作岡位與彼此之間如何有所關聯的想像。
專線從3月開始,每月舉辦一場主題分享會,至今已辦過:危機處理、照顧者(子女身份)經驗分享、照顧者(父母身份)經驗分享、醫院與社區工作者的對話、照顧者(手足身份)經驗分享、當事者減藥經驗分享、當事者(躁鬱症)經驗分享,我幾乎跟著參與了每一場,這每一場分享會都讓我獲益良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的衝突,並提出瞭解決策略。透過對照顧者的需求和被照顧者的立場進行思考,可以更好地應對衝突。
Thumbnail
在今日,我們一起學習如何以專業的觀點面對精神病人的行為問題以進行照顧,辨識危機並且及實作出適當的處理,以及在照顧環境上如何保護患者的安全與營造安全與舒適的空間,期待在今日課程過後,各位學員能夠在面對照顧精神病人時,有專業知識作為後盾,發揮所長,協助案家減輕照顧負擔,妥善的這一段照顧的漫漫長路。
Thumbnail
專業評估、評估環境、專業指導、您有這些困擾嗎?照顧家人或照顧長輩的困擾,想自己照顧,但是不會照顧、沒有專業的知識,環境是否友善老人、家人的健康。交由照顧管家團隊協助您。專業指導、專業評估、環境協助。 親人、病人的離開 學會獨處、孤獨 認知心靈歷程 面對親人或病人的離開,學會獨處和理解
Thumbnail
照顧無負擔、照顧小撇步   照顧管家團隊帶您探索家庭幸福之道,打造健康和諧的家庭生活”全面照顧解決方案"   我是照顧管家李管家,我有多年的照顧經驗,目前還在學習長照方面的知識,就讀空大社會科學系,我曾經照顧過中風、失智、癌症等各種狀況的家人,我也曾經面臨過各種照顧的困境和壓力。我想要分享給
Thumbnail
海外研究顯示,失智症照顧者因為承受長期的照護壓力,約40~50%有憂鬱症狀,你也總是燃燒自己,照亮家中失智長輩嗎?從小君的故事裡可以看到失智症照顧者常見的挑戰與壓力源。
Thumbnail
陪伴失智家人一段時日,有時會突然有種錯覺: 「失智症照顧者,是不是才是那個被照顧著的一方?」
Thumbnail
兒少照顧者在家庭中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和負擔,不被家庭成員尊重,無法得到情感上的支持與關懷。而長期高壓的照顧下,無法獲得釋放,可能會導致身心健康問題和長照犯罪的隱藏因素。文章中描述了兒少照顧者的心理壓力和家庭成員之間的爭吵,並希望長照早日結束,讓自己有機會規劃未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長照家庭成員面臨的諸多問題和壓力,以及作者自己在照顧失智症和失能家人的苦衷。家庭成員之間存在著各種問題,導致長期的精神壓力和痛苦。文章中描述了家庭成員之間的衝突和不合作,以及作者在面對諸多問題時所經歷的痛苦和掙扎。
Thumbnail
照顧身障家人是一項充滿挑戰的工作,除了需要具備照顧技巧外,家庭成員間的關係也會發生劇烈的改變。照顧者在面對各種情緒壓力和挑戰時,需要學會接受並儘量尋求支援。
Thumbnail
在照顧病人時發現病症變化時,需要好好溝通家屬,提醒家屬及時帶病人去看醫生,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合作與溝通是保障病人健康的重要因素。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的衝突,並提出瞭解決策略。透過對照顧者的需求和被照顧者的立場進行思考,可以更好地應對衝突。
Thumbnail
在今日,我們一起學習如何以專業的觀點面對精神病人的行為問題以進行照顧,辨識危機並且及實作出適當的處理,以及在照顧環境上如何保護患者的安全與營造安全與舒適的空間,期待在今日課程過後,各位學員能夠在面對照顧精神病人時,有專業知識作為後盾,發揮所長,協助案家減輕照顧負擔,妥善的這一段照顧的漫漫長路。
Thumbnail
專業評估、評估環境、專業指導、您有這些困擾嗎?照顧家人或照顧長輩的困擾,想自己照顧,但是不會照顧、沒有專業的知識,環境是否友善老人、家人的健康。交由照顧管家團隊協助您。專業指導、專業評估、環境協助。 親人、病人的離開 學會獨處、孤獨 認知心靈歷程 面對親人或病人的離開,學會獨處和理解
Thumbnail
照顧無負擔、照顧小撇步   照顧管家團隊帶您探索家庭幸福之道,打造健康和諧的家庭生活”全面照顧解決方案"   我是照顧管家李管家,我有多年的照顧經驗,目前還在學習長照方面的知識,就讀空大社會科學系,我曾經照顧過中風、失智、癌症等各種狀況的家人,我也曾經面臨過各種照顧的困境和壓力。我想要分享給
Thumbnail
海外研究顯示,失智症照顧者因為承受長期的照護壓力,約40~50%有憂鬱症狀,你也總是燃燒自己,照亮家中失智長輩嗎?從小君的故事裡可以看到失智症照顧者常見的挑戰與壓力源。
Thumbnail
陪伴失智家人一段時日,有時會突然有種錯覺: 「失智症照顧者,是不是才是那個被照顧著的一方?」
Thumbnail
兒少照顧者在家庭中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和負擔,不被家庭成員尊重,無法得到情感上的支持與關懷。而長期高壓的照顧下,無法獲得釋放,可能會導致身心健康問題和長照犯罪的隱藏因素。文章中描述了兒少照顧者的心理壓力和家庭成員之間的爭吵,並希望長照早日結束,讓自己有機會規劃未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長照家庭成員面臨的諸多問題和壓力,以及作者自己在照顧失智症和失能家人的苦衷。家庭成員之間存在著各種問題,導致長期的精神壓力和痛苦。文章中描述了家庭成員之間的衝突和不合作,以及作者在面對諸多問題時所經歷的痛苦和掙扎。
Thumbnail
照顧身障家人是一項充滿挑戰的工作,除了需要具備照顧技巧外,家庭成員間的關係也會發生劇烈的改變。照顧者在面對各種情緒壓力和挑戰時,需要學會接受並儘量尋求支援。
Thumbnail
在照顧病人時發現病症變化時,需要好好溝通家屬,提醒家屬及時帶病人去看醫生,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合作與溝通是保障病人健康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