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過四年三度棄書後,我終於花五個月,在返台前把這本五百多頁的書磚看完了!!!
(我買的是二十週年紀念版,一直到二十五週年紀念版都出來了我前一版還沒看完)當初為什麼要買這本書……因為我以為跟鋼鐵產業有什麼關係,結果沒什麼太大的關係!
能看這麼久主要是因為,這本書集結了我這輩子最不擅長幾門學科:生物+歷史+地理呀!!!! 前三次看書都是看一頁要倒退兩頁回想前面看了什麼,第一章節都沒看完就放棄了……
所以這次拿出小時候唸書的精神,邊看邊歸納筆記,然後每一章節最後自己做一個小的總結這樣。
(說好的休閒時間搞得跟準備考試一樣是在哈囉喔!!!)

總結讓我比較有記憶的點大概是這樣啦~(前面那些物種訓化什麼的我真的看過而已記不住XD)
歐洲:
歐洲人文明發展這麼好,完全是地理環境優勢,並不是他們比較聰明。歐亞大陸的陸軸是是東西向的,同一個緯度相近的溫度有助於訓化物種的傳播,造成農業擴張。
中國:東亞之光 扮演歷史火車頭
中國之所以可發展出獨立的農業,有其文化傳播的優勢:
1. 南北距離較短
2. 無難以逾越的地理屏障
3. 橫貫東西的河流
4. 東西坡度緩和,有助南北交流
台灣是南島語族故鄉:
1. 四個南島語亞群中,有三個在台灣
2. 在台灣發現最古老的歧異
3. 台灣的石器文化最早(BC. 3500 大坌坑)
現在如此強盛的美國,在歐洲人入侵前未自行發展出農業區,主要利空因素:
1. 農作物以蛋白質不高的玉米為主
2. 種籽必須一粒一粒用手中下
3. 用手犁田( #缺乏大型家畜)
4. 缺少動物肥料增進土地生產力
5. 農事工作只有人力可用
(馬匹,牛羊,都是1492年之後歐洲人帶進美洲)
這麼厚的書帶出門很不方便,可以考慮電子書版本:槍砲、病菌與鋼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