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文
2. 注釋
1. 太康:夏朝君主,禹之子啟的兒子,為夏朝第三位君王。
2. 失邦:失去國家,指治理無道,國政混亂或政權被奪。
3. 昆弟:兄弟。
4. 須于洛汭:在洛水與黃河交會之處等候,意指流亡或避居。
5. 五子之歌:五位兄弟作的歌,抒發對太康失政的憂思與自己的遭遇。
3. 白話文
太康因無道而失去國家,他的五位兄弟在洛水與黃河交匯之地停留,作出《五子之歌》來抒發感慨。
4. 總結
這段敘述揭示了太康失政的後果,其兄弟們被迫流亡並以歌抒懷,反映了政治失敗對宗族與國運的衝擊。
啟示
君主若不能守政安民,將導致國破家亡
兄弟之間的忠憂與對國運的感傷可見一斑
音樂與詩歌是古人表達政治情感與歷史見證的重要方式
一、
1. 原文
太康尸位,以逸豫滅厥德,黎民咸貳,乃盤遊無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窮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從,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2. 注釋
1. 尸位:空居其位,指身為君主卻不履行職責。
2. 逸豫:安逸享樂。
3. 厥德:他的德行。
4. 黎民咸貳:百姓皆離心背叛。
5. 盤遊無度:遊玩無節制。
6. 畋:打獵。
7. 有洛之表:洛水之外,指國都以外的地方。
8. 十旬弗反:十旬(每旬十日)不返回,即長期不歸。
9. 有窮后羿:指有窮國的君主羿,曾奪取夏政權。
10. 因民弗忍:因百姓忍無可忍,指借機起事。
11. 距于河:阻擋太康於黃河,使其不得歸。
12. 厥弟五人:太康的五位弟弟。
13. 御其母以從:帶著母親隨從。
14. 徯于洛之汭:在洛水與黃河交會處等待,指流亡等待時機。
15. 咸怨:全都感到怨恨。
16. 述大禹之戒:追述大禹的教訓。
17. 作歌:作《五子之歌》以抒其情。
3. 白話文
太康身居君位卻不盡責,只知安逸享樂,以致喪失德行,百姓也都離心。他更是整日無節制地外出遊玩,在洛水以外的地方狩獵,連續百日不回朝。有窮氏的首領后羿見百姓不堪其苦,便趁勢把太康阻於黃河,使其不能回國。太康的五個弟弟帶著母親逃離,停留在洛水和黃河交會處。他們全都怨恨太康的失德,追述大禹的教訓,作成了《五子之歌》。
4. 總結
太康因貪圖安逸而荒廢政務,導致民心背離、政權喪失,他的兄弟也被迫流亡,只能以歌抒憤,反思先祖大禹的治國之道。
啟示
君主若安逸貪樂、不勤政事,必招致國破民散
民心是政權穩固的基礎,不能忽視
後人應以先祖之德為鑑,不重蹈覆轍
二、
1. 原文
其一曰:「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予臨兆民,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為人上者,柰何不敬?」
2. 注釋
1. 皇祖有訓:祖先有遺訓。
2. 民可近,不可下:百姓可以親近,但不可輕視。
3. 民惟邦本:百姓是國家的根本。
4. 本固邦寧:根本堅固,國家才能安定。
5. 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我認為即使是愚笨的百姓,只要正直,也可以勝過我這個失德之人。
6. 一人三失:一個人屢次犯錯。
7. 怨豈在明:百姓怨恨不是因為不了解道理。
8. 不見是圖:不預見這樣的下場,是自己的錯誤。
9. 臨兆民:統治萬民。
10. 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如同用腐爛的繩子駕馭六匹馬,非常危險,比喻統治極其艱難。
11. 為人上者,柰何不敬:身為君主,怎能不謹慎敬畏?
3. 白話文
第一首歌說道:「祖先曾經教誨:百姓可以親近,但不可輕視。他們是國家的根本,根本穩固,國家才能安定。我認為天下即使是愚笨的百姓,只要正直,都可能比我強。如果一個人屢次犯錯,百姓的怨恨豈會是因為他們不明事理?只是我未曾考慮清楚後果罷了。我面對萬民,如同用腐爛的繩子駕馭六匹馬那般驚險,身為君主,怎能不心懷敬畏呢?」
4. 總結
這段反思指出君主應敬畏職責、親民而不輕民,並深感統治萬民如履薄冰,不可自滿怠忽。
啟示
百姓是國之根本,唯有尊重與關懷,才能保國安民
統治者應時刻自省,不可輕忽職責
治國如駕六馬,需嚴謹慎重,方能不失控
三、
1. 原文
其二曰:「訓有之,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彫牆。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2. 注釋
1. 訓有之:先王有這樣的教訓。
2. 色荒:沉溺於女色。
3. 禽荒:沉迷於田獵。
4. 甘酒嗜音:嗜好美酒與音樂。
5. 峻宇彫牆:建築高大華麗、牆壁雕飾精美。
6.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只要有上述任何一項,從未有不滅亡的。
3. 白話文
第二首歌說道:「祖先早有教訓,若在宮中沉迷女色,在外貪戀打獵,再加上嗜飲美酒、沉溺音樂,又修建高大華麗的建築、雕飾牆壁——只要染上其中一樣,沒有一個不走向滅亡的。」
4. 總結
此段警示統治者若沉迷逸樂、奢華享受,無論哪一樣,都將導致亡國。
啟示
治國須戒逸樂,節制私欲方能長治久安
先王之訓示為鏡,不可忽視其警戒
奢靡與政怠,往往是國家衰敗的開端
四、
1. 原文
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亂其紀綱,乃厎滅亡。」
2. 注釋
1. 陶唐:堯的別稱,堯氏部族的名稱。
2. 冀方:指中國北部的冀州,是堯所治理之地。
3. 厥道:其治理之道、政道。
4. 紀綱:國家的法度與綱紀。
5. 厎:終於、最終。
6. 滅亡:國家覆亡。
3. 白話文
第三首歌說道:「從前那位陶唐氏(堯)曾經擁有這片冀州之地,但如今君王喪失了他的治國之道,破壞了國家的法紀制度,終將導致滅亡。」
4. 總結
此段指出國君失道、廢亂法紀,終必導致國家的毀滅,並以堯為正面典範,對比今人之失德。
啟示
君主若違失治道,必致國破民離
國之根本在於制度與法紀的穩定
前人之盛治可效,今人當引以為戒
五、
1. 原文
其四曰:「明明我祖,萬邦之君。有典有則,貽厥子孫。關石和鈞,王府則有。荒墜厥緒,覆宗絕祀!」
2. 注釋
1. 明明:光明偉大、聰明顯赫的樣子。
2. 我祖:我先祖,指大禹或賢明的遠祖。
3. 萬邦之君:天下諸侯的共主。
4. 典則:成法與法則,治理的規範。
5. 貽:傳遺、留給。
6. 厥子孫:他的子孫。
7. 關石和鈞:指衡量、規範標準之器,象徵治理依據與準則。
8. 王府:王室之府庫、制度。
9. 荒墜:荒廢而墮落。
10. 厥緒:他的後嗣、宗統。
11. 覆宗絕祀:宗族覆滅,祭祀斷絕。
3. 白話文
第四首歌說道:「我那光明偉大的祖先,是萬國共尊的君主。他制定了典章制度,流傳給後代子孫。關石、和鈞這些治理的標準和工具,王府中本都有。但如今子孫荒淫墮落,中斷了祖宗的事業,最終導致宗族覆滅、祭祀斷絕!」
4. 總結
此段歌頌祖先之聖明與制度之完備,批判當代君主不遵祖訓而荒政失德,致使宗族衰敗亡絕。
啟示
君主應遵祖訓、承繼典則,不可怠荒
治國有法度,如衡器不可失準
家國之續需以德為本,否則宗祀難存
六、
1. 原文
其五曰:「嗚呼曷歸?予懷之悲。萬姓仇予,予將疇依?郁陶乎予心,顏厚有忸怩。弗慎厥德,雖悔可追?」
2. 注釋
1. 嗚呼曷歸:唉,將何處歸去?表示迷惘與哀傷。
2. 予懷之悲:我心中充滿悲痛。
3. 萬姓仇予:百姓都怨恨我(我所代表的太康政權)。
4. 予將疇依:我將依靠誰?
5. 郁陶:煩悶鬱結的樣子。
6. 顏厚:臉皮厚。
7. 忸怩:羞愧難堪的樣子。
8. 弗慎厥德:不謹慎地保持德行。
9. 雖悔可追:即使後悔,又能追回過去嗎?
3. 白話文
第五首歌說道:「唉!我們還能回到哪裡去?我內心悲傷難耐。百姓全都怨恨我們,我還能依靠誰?我的心中鬱悶哀痛,面對羞辱也只能忍著難堪。若不謹守德行,即使現在悔恨,又怎麼能追回過錯呢?」
4. 總結
此段表達對失德喪政所致民怨的痛悔與無助,哀嘆政治敗壞後無以為繼的困境。
啟示
德行若失,民怨四起,君主終將孤立無援
面對錯誤不能只是悔恨,應及時改過
為政者需常懷憂懼之心,方能保民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