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文
2. 注釋
1. 禹:大禹,治水有功的傳說中聖王。
2. 別九州:劃分天下為九州,為中國古代地域區劃的起源。
3. 隨山濬川:「隨山」指順著山勢;「濬川」是疏通河川。
4. 任土作貢:「任」即順從、依據;「任土」即因地制宜;「作貢」指制定各地貢品制度,向中央進貢。
3. 白話文
大禹將天下劃分為九州,按照山勢來疏通河流,又根據各地土壤與物產的特點制定貢品規則。
4. 總結
這句話概述大禹治水與治理天下的重要舉措,包括劃分區域、疏通水道及建立貢賦制度。
啟示
因地制宜是治理國土與資源分配的重要原則
地理規劃與水利工程是國家治理的基礎
制度的建立須符合自然地理與實際物產
一、
1. 原文
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2. 注釋
1. 敷土:整理土地,開墾大地。
2. 隨山刊木:「隨山」指順著山勢行事;「刊木」是砍伐林木,開道修路。
3. 奠高山大川:「奠」是安置、規劃;「高山大川」泛指山河地勢,亦指自然地理格局。
3. 白話文
大禹開拓土地,順著山勢砍伐林木,規劃並穩定了山川的分布格局。
4. 總結
此句描寫禹治理山川與土地的實際作為,展現他順應自然、規劃地理的智慧與能力。
啟示
治理自然要順勢而為,不可強行違逆地形
對山川地勢的掌握是安邦治國的重要基礎
基礎建設須以長遠穩定為目標
二、
1. 原文
冀州:既載壺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陽;覃懷厎績,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厥賦惟上上錯,厥田惟中中。恆、衛既從,大陸既作。島夷皮服,夾右碣石入于河。
2. 注釋
1. 冀州:古代九州之一,約當今華北地區。
2. 載壺口:整治壺口地區的水患。壺口為黃河重要險段。
3. 治梁及岐:「梁」指今山西南部;「岐」為今陝西岐山。
4. 修太原,至于岳陽:修治太原,達至岳陽(今山西南部與河南交界一帶)。
5. 覃懷厎績:「覃懷」為地名,在今河南;「厎績」意為完成治理。
6. 衡漳:兩條河流,衡水與漳河,今屬河北。
7. 厥土惟白壤:當地土壤為白壤,土質偏白,耕作力適中。
8. 厥賦惟上上錯:「賦」為賦稅;「上上錯」指賦稅等級屬高,錯雜而豐。
9. 厥田惟中中:耕地等級中等。
10. 恆、衛既從:「恆」指恆山;「衛」指衛水,兩者都被治理好。
11. 大陸既作:高地已建成堤防等設施。
12. 島夷皮服:島中之夷族穿獸皮衣,表示其尚未文明。
13. 夾右碣石入于河:「夾右」為兩岸;「碣石」為古地名,今河北昌黎;意指夷人從碣石兩岸進入黃河流域。
3. 白話文
冀州地區已經完成了壺口的治理,又治理了梁山與岐山。修築太原地區的工程,直到岳陽;從覃懷完成治理直到衡水與漳河。此地的土壤為白壤,賦稅等級屬上上等但分布不均,耕地屬中等。恆山與衛水已經順理,大片高地也已建立。島中的夷族穿著獸皮衣,從碣石兩岸進入黃河地區。
4. 總結
此段記錄禹治理冀州的水土成果與地理情況,並提及當地民族與稅田等級,反映治水與社會秩序的雙重進展。
啟示
成功的治理需因地制宜、因勢利導
水土治理不僅改善地理,也帶動社會融合
賦稅制度與田地等級反映國家管理的成熟度
三、
1. 原文
濟河惟兗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澤,灉、沮會同。桑土既蠶,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墳,厥草惟繇,厥木惟條。厥田惟中下,厥賦貞,作十有三載乃同。厥貢漆絲,厥篚織文。浮于濟、漯,達于河。
2. 注釋
1. 濟河惟兗州:兗州是渡濟水與黃河的重要地區。
2. 九河既道:九條河道已經疏通,水流順暢。
3. 雷夏既澤:雷澤、夏澤二大沼澤已被治理。
4. 灉、沮會同:灉水與沮水匯合入主河道。
5. 桑土既蠶:適宜種桑養蠶。
6. 是降丘宅土:是適宜人居的丘陵地。
7. 黑墳:黑色的沃土。
8. 草繇、木條:「繇」為柔軟之草;「條」為條理分明之木,多指桑樹。
9. 厥田惟中下:耕地質量為中下。
10. 厥賦貞:「貞」為堅實穩定,意指賦稅制度穩定。
11. 作十有三載乃同:經過十三年方能與他州稅制一致。
12. 貢漆絲:進貢漆與絲。
13. 篚織文:「篚」為盛物之竹器,內容為織有花紋之織品。
14. 濟、漯:兩條水道,今濟水與漯水。
15. 達于河:最後將貢品運至黃河,輸往中央。
3. 白話文
兗州是濟水與黃河的交會之地。九條河道已經疏通,雷澤與夏澤的水患也被治理,灉水與沮水匯流一處。這裡適合種桑養蠶,是丘陵地帶,適宜居住。土壤為黑色沃土,生長柔軟的草與條理分明的木材。耕地等級為中下,但賦稅制度穩定,歷經十三年才與其他州一致。當地進貢漆與絲,其裝載於織有花紋的竹器中,經濟水與漯水輸運至黃河。
4. 總結
本段描述兗州的水利治理成果、土質特性與經濟產物,強調其養蠶業與對外交通的重要性,表現出因地制宜、逐步統一的治理策略。
啟示
長期穩定治理能使地方納入統一制度
自然條件決定區域產業發展方向
水路交通對經濟貢獻與中央聯繫極為重要
四、
1. 原文
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濰、淄其道。厥土白墳,海濱廣斥。厥田惟上下,厥賦中上。厥貢鹽絺,海物惟錯。岱畎絲、枲、鉛、松、怪石。萊夷作牧。厥篚檿絲。浮于汶,達于濟。
2. 注釋
1. 海岱:指東海與泰山,青州在其間。
2. 嵎夷:古代東方少數民族,這裡指所處邊區。
3. 濰、淄其道:濰水、淄水為其主要水道。
4. 白墳:白色的肥沃土壤。
5. 廣斥:指海邊地勢平坦遼闊。
6. 厥田惟上下:田地有好有壞,等級不一。
7. 厥賦中上:賦稅等級屬中等偏上。
8. 絺:細葛布或細麻布。
9. 錯:多種、多樣,指豐富的海產品。
10. 岱畎:泰山山谷地區。
11. 絲、枲:蠶絲與麻。
12. 鉛、松、怪石:指當地礦產與特殊山石資源。
13. 萊夷:青州一帶的少數民族,被朝廷任命管理畜牧業。
14. 檿絲:桑蠶所產的絲。
15. 汶、濟:水道名稱,用以運輸貢品。
3. 白話文
東海與泰山之間的地區為青州。當地的嵎夷族已經被征服,濰水與淄水是此地主要河流。土壤為白色沃土,沿海地區地勢遼闊平坦。田地品質有高有低,賦稅為中上等。當地的貢品包括鹽與細麻布,也有豐富的海產。泰山谷地出產絲、麻、鉛礦、松木和奇石。當地的萊夷民族負責畜牧。進貢的物品如桑蠶絲以竹器盛裝,經汶水輸送,轉運至濟水。
4. 總結
青州地處東海與泰山之間,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與海產,是重要的絲麻與鹽產區,也具備發展牧業的條件,顯示出地理優勢與民族融合的治理成果。
啟示
地理與水系有利於物資輸送與貢賦管理
地方民族可成為治理與產業的一部分
自然資源配置影響地區功能與朝貢特產
五、
1. 原文
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藝,大野既豬,東原厎平。厥土赤埴墳,草木漸包。厥田惟上中,厥賦中中。厥貢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嶧陽孤桐,泗濱浮磬,淮夷蠙珠暨魚。厥篚玄纖、縞。浮于淮、泗,達于河。
2. 注釋
1. 海、岱及淮:指東海、泰山與淮水,界定徐州的範圍。
2. 淮、沂其乂:「乂」即治理,淮水、沂水流經此地。
3. 蒙、羽其藝:「藝」作種植、耕作解,指蒙山與羽山地區適宜農耕。
4. 大野既豬:「豬」通「瀦」,指大野地區已成沼澤水地。
5. 東原厎平:東方原野非常平坦。
6. 赤埴墳:赤色黏土。
7. 漸包:草木漸漸繁茂地覆蓋大地。
8. 厥田惟上中:田地品質屬於上等與中等。
9. 厥賦中中:賦稅屬中等。
10. 土五色:五色土,指具有象徵性的貢品土。
11. 羽畎夏翟:羽水之谷所產的夏翟(野雉一類)。
12. 嶧陽孤桐:嶧山南麓出產的獨生梧桐木,可製樂器。
13. 泗濱浮磬:泗水河畔出產的天然磬石,可製樂器。
14. 淮夷:居於淮河地區的夷族。
15. 蠙珠暨魚:貢品中的珍珠與魚。
16. 玄纖、縞:黑色細絲與潔白生布。
17. 淮、泗:運輸所用的水道。
18. 達于河:送至黃河交付朝廷。
3. 白話文
從東海、泰山到淮河之地為徐州。此地由淮水與沂水灌溉,蒙山、羽山適合農作,大野已成濕地,東部原野平坦。土壤為紅色黏土,草木漸漸茂盛。田地品質多為上中等,所納賦稅屬中等。貢品包括五色土、羽水谷地的夏翟、嶧陽的梧桐木、泗水岸邊的磬石,淮夷貢獻珍珠與魚。貢物裝於黑細絲與白布製的竹器中,經淮水與泗水運輸至黃河。
4. 總結
徐州地勢平坦、水源充沛,物產豐富,既有優質田地,也出產重要的禮樂材料與海產,反映出多民族參與貢獻、土地資源多樣性的治理格局。
啟示
地區特色貢品顯示朝廷對資源分類與文化需求的重視
水運便利促進貢賦流通與行政效率
異族(如淮夷)能融入政治經濟體系,成為穩定的一部分
六、
1. 原文
淮海惟揚州。彭蠡既豬,陽鳥攸居。三江既入,震澤厎定。篠、簜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喬。厥土惟塗泥。厥田唯下下,厥賦下上,上錯。厥貢惟金三品,瑤、琨、篠、簜、齒、革、羽、毛惟木。鳥夷卉服。厥篚織貝,厥包橘柚,錫貢。沿于江、海,達于淮、泗。
2. 注釋
1. 淮海:指淮河與東海之間的地區,即今江蘇南部與浙江一帶。
2. 揚州:古九州之一,非今日揚州市,而是泛指長江下游地區。
3. 彭蠡:即今鄱陽湖。
4. 豬:通「瀦」,指積水成湖。
5. 陽鳥:傳說中的陽鳥,即陽神之鳥,象徵祥瑞。
6. 三江:指長江的三條支流:大江、中江、小江。
7. 震澤:即太湖。
8. 厎定:安定、穩固。
9. 篠、簜:竹類名,產於此地。
10. 草惟夭:草木柔嫩茂盛。
11. 木惟喬:樹木高大。
12. 土惟塗泥:土壤多為黏泥,屬水田地帶。
13. 田唯下下:田地品質下等。
14. 賦下上,上錯:賦稅從下到上不等,「錯」指混雜不一。
15. 金三品:三種金屬貢品。
16. 瑤、琨:美玉與美石。
17. 齒、革、羽、毛惟木:指象牙、獸皮、鳥羽、獸毛等動物產物與木材。
18. 鳥夷卉服:當地少數民族,穿著草製或織物服飾。
19. 篚織貝:用貝殼紋樣的織物製成貢品箱。
20. 包橘柚:將橘子、柚子作為貢物包裝。
21. 錫貢:加封賞的貢物。
22. 沿于江、海,達于淮、泗:經由長江、東海運送,至淮水、泗水交付朝廷。
3. 白話文
淮河與東海之間的地區是揚州。彭蠡湖積水成湖,陽鳥棲居於此。三條江水匯入其中,太湖也得以安定。當地盛產篠竹與簜竹,草木茂盛,樹木高大。但土壤多為泥濘,田地品質低劣。賦稅等級從低到中高混雜不一。貢品包括三種金屬、美玉、篠竹、簜竹、象牙、皮革、羽毛與木材。鳥夷族人民穿著草織服飾。他們的貢物包裝在織有貝紋的篚中,裡面裝著橘子與柚子,並附加贈品。貢物沿江與海水道運送,最終抵達淮水與泗水交界處。
4. 總結
揚州地區物產豐富、水道發達,即使農田條件不佳,仍能靠多樣的天然資源與手工品作為貢賦,顯示出經濟型態的多元與交通運輸的便利。
啟示
自然條件不佳地區可憑特產與工藝補足經濟地位
水路交通是古代貢賦體系運行的關鍵
多族群融合與資源互補是治理穩定的基礎
七、
1. 原文
荊及衡陽惟荊州。江、漢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潛既道,雲土、夢作乂。厥土惟塗泥,厥田惟下中,厥賦上下。厥貢羽、毛、齒、革惟金三品,杶、榦、栝、柏,礪、砥、砮、丹,惟菌、簵、楛;三邦厎貢厥名。包匭菁茅,厥篚玄纁璣組,九江納錫大龜。浮于江、沱、潛、漢,逾于洛,至于南河。
2. 注釋
1. 荊、衡陽:今湖南、湖北一帶。
2. 荊州:九州之一,包含長江中游地區。
3. 江、漢朝宗于海:長江與漢水流入大海,表尊奉朝廷。
4. 九江孔殷:九條支流水量豐沛。
5. 沱、潛:沱水、潛水,為漢水支流。
6. 雲土、夢:雲、夢為古地名。作乂:治理有方。
7. 塗泥:黏土濕泥,耕種條件較差。
8. 羽、毛、齒、革:鳥羽、獸毛、象牙、皮革。
9. 金三品:三種金屬類貢品。
10. 杶、榦、栝、柏:多種樹木。
11. 礪、砥、砮、丹:磨石、砥石、箭鏃石、丹砂。
12. 菌、簵、楛:菌類、竹器、楛竹(製箭材料)。
13. 三邦厎貢:三地名貢,可能指雲、夢等地。
14. 包匭菁茅:以箱盛香茅為禮物。
15. 玄纁璣組:黑紅色絲織品,璣組為花紋織物。
16. 九江納錫大龜:以大龜作為貢品,象徵吉祥。
17. 浮于…至于南河:由江、沱、潛、漢運輸,經洛水至黃河南岸。
3. 白話文
荊地與衡陽一帶屬於荊州。長江與漢水匯流入海,九條支流水勢旺盛,沱水、潛水也都通達。雲、夢兩地治理良好。此地土壤為濕泥地,田地品質中等偏下,賦稅有高有低。貢品包括羽毛、獸毛、象牙、皮革、三類金屬,以及多種木材如杶、榦、栝、柏;還有磨刀石、箭鏃、丹砂,以及菌類、竹器與楛竹。雲、夢等地將這些名品進貢朝廷。貢品以香茅包裝於箱中,篚中盛有黑紅絲織品與花紋織物。九江地區還進獻大龜為禮。這些貢品由江、沱、潛、漢等水路運送,經洛水轉運,直至南方的黃河地帶。
4. 總結
荊州雖地質潮濕、農田不佳,卻資源豐富,物產多樣,水路通暢,是重要的貢物產區之一,展現出以物易物、通航四方的治理格局。
啟示
自然資源多樣性可彌補耕地不足的經濟短板
水系連通是古代貢賦體系有效運行的基礎
透過地方進貢展現中央政權對地方治理與文化整合的能力
八、
1. 原文
荊河惟豫州。伊、洛、瀍、澗既入于河,滎波既豬。導菏澤,被孟豬。厥土惟壤,下土墳壚。厥田惟中上,厥賦錯上中。厥貢漆、枲,絺、紵,厥篚纖、纊,錫貢磬錯。浮于洛,達于河。
2. 注釋
1. 荊河:今荊山至黃河一帶,泛指豫州地區。
2. 豫州:九州之一,大致為今河南中部地區。
3. 伊、洛、瀍、澗:均為豫州境內水系,流入黃河。
4. 滎波:滎水與波水,水道交會處。豬:通「潴」,指積水或湖泊。
5. 菏澤、孟豬:菏澤地區與孟地之水域。
6. 壤:沃土。
7. 墳壚:高低起伏之地,土地略為不平。
8. 中上:指田地肥沃程度屬中等偏上。
9. 錯上中:賦稅偏高,介於上與中之間。
10. 漆、枲:漆樹與苧麻。
11. 絺、紵:細麻與粗麻織物。
12. 篚:盛裝貢品的竹箱。
13. 纖、纊:細絲與棉絮。
14. 磬錯:有花紋或雕刻的石磬。
15. 浮于洛,達于河:經洛水運輸至黃河,進入中央。
3. 白話文
荊山與黃河之間的地區為豫州。伊水、洛水、瀍水、澗水等河流匯入黃河,滎水與波水積聚成湖。又引導菏澤之水,分流至孟地水域。此地土壤屬於壤土,低地多為墳壚之地(地勢略高低起伏)。田地肥沃程度中等偏上,賦稅等級則為中與上之間。豫州的貢品包括漆樹、苧麻,以及細麻布與粗麻布,所用貢箱為竹編,內裝細絲與棉絮。另進貢雕飾精美的石磬。這些貢品通過洛水運送,最終達至黃河。
4. 總結
豫州水系發達、土地多屬沃壤,物產充足且織物精良,是政治與文化重心的重要地帶,其貢品體現了中原地區的農業與手工業並重的發展格局。
啟示
中原地區的資源分布與交通便利使其在古代具核心地位
多樣水系不僅促進農業,也便於貢品運輸
細緻的貢品分類反映出當時手工業與貿易水平
九、
1. 原文
華陽、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藝,沱、潛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績。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賦下中,三錯。厥貢璆、鐵、銀、鏤、砮磬、熊、羆、狐、狸、織皮,西傾因桓是來,浮于潛,逾于沔,入于渭,亂于河。
2. 注釋
1. 華陽、黑水:華陽為古蜀地,黑水指西南山區的水域,今四川一帶。
2. 梁州:九州之一,位於今四川、陝西部分地區。
3. 岷、嶓:岷山、嶓冢山,為水源地。
4. 沱、潛:蜀地的主要河流。
5. 蔡、蒙:古地名,指山川平定之地。
6. 和夷:西夷部落。
7. 厎績:終於成功,達成和平。
8. 青黎:指深青色土壤。
9. 下上:田地品質偏下但略高於最差。
10. 賦下中,三錯:稅負屬中等偏下;三錯表示調配有序。
11. 璆:美玉。
12. 鏤:雕刻器物,泛指精緻工藝品。
13. 砮磬:石製樂器、箭頭。
14. 熊、羆、狐、狸、織皮:珍貴獸皮與其加工製品。
15. 西傾因桓:西傾山與桓水流域,是物資的來源路線。
16. 潛、沔、渭、河:物資經潛水、沔水、渭水,最終入黃河。
3. 白話文
華陽與黑水地區屬於梁州。岷山與嶓冢山是農耕之地,沱水與潛水也已有水道可循。蔡、蒙兩地逐步平定,使西方的夷族得以和順,最終安定。當地土壤為青黑色,田地品質略低,但尚稱可用,賦稅屬中下等,經過三層調配。其貢品有美玉、鐵、銀、雕刻工藝品、石箭頭、石磬,以及熊、羆、狐、狸的獸皮與皮製品。這些物品自西傾山與桓水一帶採集,運經潛水、沔水、渭水,最後輸入黃河。
4. 總結
梁州地處西南山地,資源豐富、物產多樣,儘管農業條件一般,但以珍禽獸皮與礦產貢獻於天下,展現多樣地域貢品對王朝的補充作用。
啟示
地理與資源多樣性影響地方貢品特色
即使地處邊陲,亦能在國家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
和夷安邊,是治國者對民族關係與邊疆穩定的重視
十、
1. 原文
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涇屬渭汭,漆沮既從,灃水攸同。荊、岐既旅,終南、惇物,至于鳥鼠。原隰厎績,至于豬野。三危既宅,三苗丕敘。厥土惟黃壤,厥田惟上上,厥賦中下。厥貢惟球、琳、琅玕。浮于積石,至于龍門、西河,會于渭汭。織皮崐崘、析支、渠搜,西戎即敘。
2. 注釋
1. 黑水、西河:古地名,約在今甘肅、陝西一帶。
2. 雍州:九州之一,西北地區的中心。
3. 弱水既西:弱水向西流入他地,或表示弱水作為邊界。
4. 涇屬渭汭:涇水注入渭水的彎口處。
5. 漆沮、灃水:古地名與水名,皆流入渭水。
6. 荊、岐:古山名,岐山為周族發祥地。
7. 終南、惇物:皆為西北名山,終南即今終南山。
8. 鳥鼠:鳥鼠山,為邊境之地。
9. 原隰厎績:原野與低濕地區已有成果,指農耕或開發。
10. 豬野:野地名,指開發至遙遠處。
11. 三危既宅:三危山,古西北要地,為定居之所。
12. 三苗丕敘:三苗部族已被妥善安置與治理。
13. 黃壤:黃色肥沃土壤。
14. 上上:極優。
15. 賦中下:賦稅為中等偏低。
16. 球、琳、琅玕:皆為美玉或珠寶。
17. 積石、龍門、西河:古地名或渡口、關隘,為交通要衝。
18. 渭汭:渭水轉彎處,為會合地。
19. 崐崘、析支、渠搜:西北民族部落或山地之名。
20. 西戎:西方部族。
21. 即敘:已安定、歸順或整肅完備。
3. 白話文
黑水與西河地區屬於雍州。弱水向西流去,涇水在渭水的河灣處匯入,漆水、沮水都已匯集,灃水也會同其間。荊山與岐山相繼連接,終南山、惇物山綿延延伸,直至鳥鼠山一帶。原野與低地已得治理成果,開發至豬野地區。三危山成為居民所居,三苗部族也得以安頓治理。此地土壤為黃色壤土,田地極為肥沃,賦稅中等偏下。進貢的物品有球玉、琳玉與琅玕等寶玉。這些財物從積石山出發,經龍門與西河,會合於渭水的彎口。織皮來自崐崘、析支、渠搜等地,這些西戎部族已經安定歸順。
4. 總結
雍州地域遼闊,山河交錯,不僅土地肥沃,物產珍貴,且治理有成,不僅三苗歸附,西戎部族亦已整頓,使此地成為西部政治、文化與經濟的重要據點。
啟示
開發邊疆與治理異族是古代治國的重要任務
地理交通的掌握(如渭汭、積石)促進物資流通
地方治理與貢獻需平衡自然資源與社會秩序
十一、
1. 原文
導岍及岐,至于荊山,逾于河;壺口、雷首至于太岳;厎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恆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2. 注釋
1. 導:開導、疏通。
2. 岍、岐:皆為山名,岐山為周族發源地,今陝西岐山。岍山在今甘肅。
3. 荊山:今湖北西部山脈。
4. 逾于河:越過黃河。
5. 壺口:黃河壺口瀑布。
6. 雷首:山名,今山西境內。
7. 太岳:即太嶽山,今山西霍山或太行山一段。
8. 厎柱:柱山,傳為神話中的天地之柱,亦指一高山。
9. 析城:析山,今山西。
10. 王屋:今河南王屋山,古代名山。
11. 太行、恆山:太行山為黃河北岸大山脈,恆山為五嶽之一。
12. 碣石:山名,今河北昌黎東南,靠近渤海。
13. 入于海:進入大海,即黃河東流入海的過程。
3. 白話文
從岍山與岐山起始,山脈延伸至荊山,然後跨越黃河;又從壺口與雷首山延伸至太嶽山;從柱山與析城山綿延至王屋山;太行山與恆山再向東延伸至碣石山,最後進入大海。
4. 總結
此段描述了從西向東、中原至東海的山脈脈絡與水路通道,顯示出古人對地理形勢的清晰掌握,並體現出大禹治水及國土規劃的宏大格局。
啟示
山河走向是國土治理與交通建設的重要依據
地理知識對於古代國家整合與資源配置至關重要
山系與水系的連通象徵著政治與文化的統一
十二、
1. 原文
西傾、朱圉、鳥鼠至于太華;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
2. 注釋
1. 西傾:山名,位於今甘肅東部,為古代西部高地。
2. 朱圉:山名,具體位置不詳,可能位於西部或中原地區。
3. 鳥鼠:山名,在今陝西、甘肅之間,為鳥與鼠聚居之地,或喻險峻幽僻之地。
4. 太華:即華山,五嶽之一,位於今陝西華陰。
5. 熊耳:山名,位於今河南盧氏與嵩縣交界。
6. 外方:山名,古籍有記載,位置不詳,可能在今豫西地區。
7. 桐柏:山名,位於今河南、湖北交界。
8. 陪尾:山名或山系尾端,位於今湖南一帶,為山勢的終點。
3. 白話文
從西傾山、朱圉山、鳥鼠山綿延至太華山;從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綿延至陪尾山。
4. 總結
這段文字繼續記載大禹對中國山脈的勘察與命名,描繪從西部高地至中原,再延伸至南方的山系分佈,展現了地理格局的延續與統一規劃。
啟示
地形地貌的詳細記載為後世地理、行政劃分提供了依據
山脈是自然屏障,也是交通走向與文化交流的引導線
古人敬重山川,並以其為國土治理的重要依靠
十三、
1. 原文
導嶓冢,至于荊山;內方,至于大別。
2. 注釋
1. 導:引導、記述山脈的走向。
2. 嶓冢:山名,在今陝西南部,為漢水之源。
3. 荊山:山名,位於今湖北西部,是荊州地區的重要山脈。
4. 內方:山名,古地名,位置不詳,可能在今河南或湖北一帶。
5. 大別:大別山,位於今湖北、河南、安徽交界,為南北地理分界線之一。
3. 白話文
從嶓冢山延伸至荊山;從內方山延伸至大別山。
4. 總結
此段記載的是古代重要山脈從西部至中南地區的走向,是對中國山勢結構進一步的勘定,強調山脈對地域分界與治理的自然依據。
啟示
山脈是自然地理與政治行政的重要邊界
大禹治水時對山川地勢的深入認識,體現古人順應自然的智慧
地理調查是國家治理與制度建設的重要基礎
十四、
1. 原文
岷山之陽,至于衡山,過九江,至于敷淺原。
2. 注釋
1. 岷山之陽:岷山的南麓,岷山位於今四川西部,是長江上游的重要山脈。
2. 衡山:五嶽之一,位於今湖南南部。
3. 九江:古水名,泛指長江中下游多條支流交匯的地區,此處亦指該地區。
4. 敷淺原:地名,位置未詳,推測為長江中下游某地,意指土地開展、平坦的原野。
3. 白話文
從岷山的南面開始,延伸到衡山,經過九江地區,一直達到敷淺原。
4. 總結
此段描繪了從中國西部岷山經衡山至中部九江一帶的地理路線,展現大禹治水時對整體山川河流的統籌規劃與地理認知。
啟示
大禹治水重視地勢高下、山河走向
水利規劃需依據整體山水系統
地理知識與治理能力密切相關
十五、
1. 原文
導弱水,至于合黎,餘波入于流沙。
2. 注釋
1. 導弱水:引導弱水,古代河名,傳說位於西北邊境,水勢緩慢。
2. 合黎:山名,一說在今甘肅敦煌附近。
3. 餘波:指引導後剩餘的水流。
4. 流沙:指西北沙漠地帶的流動沙地,古代地理中常指塔克拉瑪干或敦煌以西的沙漠區域。
3. 白話文
引導弱水的水流,直到合黎山,剩餘的水波流入了沙漠之中。
4. 總結
本句描述大禹引導西北乾涸地區的河水,將其引向山區,餘水則流入沙漠,體現其因地制宜的水利策略。
啟示
自然資源的分配須順應地勢與環境
即使荒漠邊地也有治理與引水的重要性
治水並非強求全收,而是善用餘勢
十六、
1. 原文
導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2. 注釋
1. 黑水:古代地名,可能是今青海或四川一帶的河流,流域較為寬廣。
2. 三危:山名,一說在今甘肅敦煌附近。
3. 南海:此處未必指現代的南海,可能泛指中國南方的廣闊水域或入海之處。
3. 白話文
引導黑水的水流,流向三危山,最後注入南海。
4. 總結
本句描寫大禹治理黑水,使其順著地勢流至三危山後再入海,展現他掌控水勢、使水流通達各地的重要工程。
啟示
治水須考慮山川走向與最終去向
善用自然地形以引導水流
各地水系的規劃有助於整體水利秩序
十七、
1. 原文
導河、積石,至于龍門;南至于華陰,東至于厎柱,又東至于孟津,東過洛汭,至于大伾;北過降水,至于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海。
2. 注釋
1. 導河:治理黃河,使其水流順暢。
2. 積石:黃河上游的一處山名,在今青海與甘肅交界。
3. 龍門:黃河中游的險要地點,在今山西與陝西交界。
4. 華陰:華山以北地區,今陝西省華陰市。
5. 厎柱:一說為今河南濟源境內王屋山一帶的山地。
6. 孟津:黃河古渡口,今屬河南洛陽。
7. 洛汭:洛水與黃河匯合處。
8. 大伾:山名,今河南濟源一帶。
9. 降水、大陸:皆為地名,降水在河北,大陸為古地名,可能在黃河下游地區。
10. 九河:黃河在下游分流成九條河。
11. 逆河:黃河的主流或總流。
12. 入于海:最終流入大海。
3. 白話文
治理黃河,從積石山起流,流經龍門;往南至華陰,再往東到達厎柱,又向東到達孟津,東經洛水匯合處,抵達大伾山;往北流經降水,至大陸地區;再向北分為九條支流,最後合為逆河,注入大海。
4. 總結
此段詳細記述大禹治黃河的路線與工程重點,從源頭到下游入海,展現其規劃全流域水系的能力。
啟示
系統治理水利需從源頭到出海口通盤規劃
大禹利用地理地勢疏導河水,防止水患
多條分流匯聚主流,有助於緩解洪水壓力
十八、
1. 原文
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澨,至于大別,南入于江。東,匯澤為彭蠡,東,為北江,入于海。
2. 注釋
1. 嶓冢:山名,為漢水的發源地,在今陝西省西南部與四川交界處。
2. 導漾:「漾」即漾水,此處泛指水流,意指疏導水流。
3. 漢:漢水,長江最大支流,東流貫穿中原。
4. 滄浪之水:即漢水下游支流的名稱,古代文獻常以滄浪代稱清澈之水。
5. 三澨:三處瀨水交匯之地,古水名,在今湖北一帶。
6. 大別:大別山,漢水進入長江前的分水嶺。
7. 江:長江。
8. 彭蠡:彭蠡澤,今鄱陽湖,是長江水系最大的湖泊。
9. 北江:指由彭蠡澤向東流出的水道,最終注入大海。
3. 白話文
嶓冢山發源的水流向東成為漢水,漢水再向東流就是滄浪之水,經過三澨地區,抵達大別山後向南匯入長江。向東則匯聚成彭蠡澤(鄱陽湖),再向東成為北江,最終流入大海。
4. 總結
本段描述大禹治理漢水與彭蠡澤流域的成果,展現其對南方水系的規劃和對水流走向的精準掌握。
啟示
水利治理需掌握山川走勢與流域系統全貌
湖泊(如彭蠡)為調節水量的重要中繼站
漢水治理對於南方農業與交通具有深遠意義
十九、
1. 原文
岷山導江,東別為沱,又東至于澧;過九江,至于東陵,東迆北,會于匯;東為中江,入于海。
2. 注釋
1. 岷山:今四川西部大山,是長江的源頭之一。
2. 導江:疏導長江的水流。
3. 東別為沱:向東分出支流為沱水(今四川沱江)。
4. 澧:澧水,流經今湖南西北部,為洞庭湖水系。
5. 九江:古代泛指長江中下游支流匯聚之地,或今江西九江地區。
6. 東陵:古地名,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具體位置未詳。
7. 迆:迤,曲折延伸。
8. 匯:可能是水流匯聚之地,或特指某一湖泊、匯流口。
9. 中江:指長江中下游水道,向東流入大海。
3. 白話文
從岷山引導江水(長江),向東分出一支為沱水,再向東流至澧水;經過九江地區,到達東陵,再向東北方向延展,匯流於某水口;再向東流,成為中江,最終流入大海。
4. 總結
此段描述長江流域的治理,包括其源頭、支流(沱水、澧水)與匯入大海的全程,展現出大禹對長江系統的全面疏導與規劃。
啟示
分支與主流的治理須兼顧,確保水系通暢
長江治理關鍵在於中下游的匯流與出海口掌控
山水與地勢共同構成治水戰略的自然基礎
二十、
1. 原文
導沇水,東流為濟,入于河,溢為滎;東出于陶丘北,又東至于菏,又東北,會于汶,又北,東入于海。
2. 注釋
1. 沇水:古水名,源自今山西、陝西交界地區,為古代濟水的上游。
2. 濟:濟水,古代「四渎」之一,今多已乾涸或改道。
3. 河:黃河。
4. 溢為滎:濟水與黃河交會後,水勢溢出形成滎水(今河南境內)。
5. 陶丘: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開封一帶。
6. 菏:菏水,即菏澤地區的水流,今為菏水支流。
7. 汶:汶水,今山東境內河流。
8. 入于海:指最後流入渤海。
3. 白話文
引導沇水向東流動,成為濟水,注入黃河後因水勢溢出形成滎水;濟水又從陶丘北部向東流至菏水,再往東北流,與汶水匯合,再往北流,最終向東流入大海。
4. 總結
此段記錄濟水流域的水系治理,從源頭沇水經過滎水、菏水、汶水,最後注入大海,展現大禹如何疏導東部河道,使眾水有序入海。
啟示
水道的順暢需依賴各支流的合理調節與分流
水利治理需整體規劃,從源頭至出海口一以貫之
跨區域水系聯動,是維持東部平原水患平衡的關鍵
二一、
1. 原文
導淮自桐柏,東會于泗、沂,東入于海。
2. 注釋
1. 淮:淮河,古代「四渎」之一,位於長江與黃河之間。
2. 桐柏:桐柏山,淮河的發源地,今位於河南省南部。
3. 泗、沂:泗水與沂水,皆為淮河的支流,今主要位於山東、江蘇一帶。
4. 入于海:指最終流入黃海。
3. 白話文
從桐柏山引導淮河,向東流與泗水、沂水匯合,然後繼續向東流入大海。
4. 總結
本段簡要描述了淮河的流向與支流匯合過程,從桐柏山出發,經泗沂之會,最終注入東海,展現古代對中東部水系的全面疏導。
啟示
水源管理要從源頭治理,才能穩定下游
支流與主流的匯合需謹慎安排,以防水患
水利工程是國土規劃與民生安定的重要基礎
二二、
1. 原文
導渭自鳥鼠同穴,東會于灃,又東會于涇,又東過漆沮,入于河。
2. 注釋
1. 渭:渭水,黃河最大支流之一,流經今日陝西。
2. 鳥鼠同穴:地名,傳說是鳥與鼠共居之地,象徵荒僻或邊遠山地,為渭水發源地,今陝西隴南地區。
3. 灃:灃水,渭水支流,源出終南山,今灃河。
4. 涇:涇水,渭水最大支流,今涇河。
5. 漆沮:漆水與沮水,皆為渭水支流,今皆在陝西省。
6. 入于河:最終流入黃河。
3. 白話文
從鳥鼠同穴之地引導渭水,向東與灃水匯合,再向東與涇水會合,又向東流經漆水與沮水,最終注入黃河。
4. 總結
此段說明了渭水自源流到匯入黃河的全過程,強調其支流之多與流域之廣,是古代西北水系治理的核心之一。
啟示
各大河川的治理需依賴分段引導與支流整合
渭水流域為古代農業與文明中心之一,水利安則民生安
古人已展現高度的地理認知與工程規劃能力
二三、
1. 原文
導洛自熊耳,東北,會于澗、瀍;又東,會于伊,又東北,入于河。
2. 注釋
1. 洛:洛水,黃河支流,今洛河,流經洛陽。
2. 熊耳:熊耳山,位於今河南西部,是洛水的發源地。
3. 澗、瀍:皆為洛水支流,今澗河、瀍河,流入洛水後合流。
4. 伊:伊水,今伊河,亦為洛水支流,自嵩山流出。
5. 入于河:指洛水最終注入黃河。
3. 白話文
洛水發源於熊耳山,向東北流,與澗河、瀍河匯合;再向東與伊水會合,之後轉向東北,最終流入黃河。
4. 總結
此段描繪洛水從源頭至入黃河的整體流程,展示古代對中原水系的清晰認識與治理規劃。
啟示
古人重視支流間的聯通與治理,確保水路暢通
洛水流域是政治文化中心,水利建設對其發展至關重要
各水系交匯構成了豐富的地理資源網絡,有助於民生與政權穩定
二四、
1. 原文
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滌源,九澤既陂,四海會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財賦,咸則三壤成賦。中邦錫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2. 注釋
1. 九州:中國古代分為九個州,即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
2. 攸同:歸於一體,指統一、協調。
3. 四隩:四方邊隅,即天下四極。
4. 既宅:已安居、安定。
5. 九山刊旅:九大山脈已加整治,障礙已清除(刊:砍伐;旅:群集的木)。
6. 九川滌源:九條大河源頭已被清理。
7. 九澤既陂:九大沼澤已築堤控制(陂:堤壩)。
8. 四海會同:四方之地皆歸一統。
9. 六府:古代指財賦、禮樂、刑政、軍事等六項國政大政。
10. 孔修:非常完備、修治完善。
11. 庶土交正:各地土地制度相互規範統一。
12. 厎慎財賦:根本在於慎重規劃財賦。
13. 三壤成賦:三等土地分別賦稅。
14. 中邦:中原之地。
15. 錫土、姓:賜予土地與姓氏,表示分封。
16. 祗台德先:敬重祖先之德(祗:敬仰)。
17. 不距朕行:不違背我的政令(距:抵抗)。
3. 白話文
九州統一歸於中央治理,四方邊遠地區也已安定;九大山脈已清除阻礙,九條河川源頭已清理,九大澤地也築起堤防,四海之內皆歸一統。六大政務系統已完善,各地土地制度彼此協調,財賦制度也被慎重制定,於是依據土地肥沃程度制定合理賦稅。中原地區被賜予土地與姓氏,尊敬祖先美德,不違抗我朝的政策。
4. 總結
此段總結了禹治水後天下歸一、政令修明、財賦分明、四方安定的盛世局面。
啟示
治水與治國密切相關,水利為政務安定基礎
土地與賦稅制度需要因地制宜、分等施政
中央統一與封邦建國並行,需以德化人
領導者政令暢通,百姓安居,是理想治世象徵
二五、
1. 原文
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銍,三百里納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諸侯。
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衛。
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
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蠻,二百里流。
2. 注釋
1. 甸服:王畿之地,直屬天子,供應王室物資。
2. 總、銍、秸服、粟、米:為王室提供的不同形式的貢賦,從草料到穀物,愈近愈粗,愈遠愈精。
3. 侯服:諸侯所治之地,分級治理。
4. 采、男邦、諸侯:采邑(小國)、男爵國、其他諸侯國,依距離遠近分佈。
5. 綏服:較遠但仍受王化教化的地區。
6. 揆文教:推行禮樂教化。
7. 奮武衛:以軍事護衛王朝。
8. 要服:再外層地區,半服從狀態。
9. 夷、蔡:東夷、蔡人等異族部落。
10. 荒服:最邊遠地區,文化差異大。
11. 蠻、流:南方民族、流放之地或邊遠野蠻之地。
3. 白話文
王城外五百里之內為甸服地區,從最近的百里內上貢草料,再遠則依序上納收割器具、粗糧、穀物及精米。再外五百里是侯服地區,最內為采邑,再外為男爵領地,最外為諸侯之國。再外五百里為綏服,前段三百里推行文化教化,後段二百里則設置軍事防線以維護王室安全。再外五百里是要服,前三百里是東夷之地,後二百里為蔡人等民族之地。最外五百里是荒服,前段三百里是蠻族之居,最後二百里是流放邊遠之地。
4. 總結
此段描繪了周王朝以天子為中心,分層次向外輻射的地理與政治管理體系,各區根據遠近和文化程度,擔負不同的職責與貢獻。
啟示
中央集權須有合理的地理區劃與分層管理
文化與軍事並重,推行王化亦需防禦外患
貢獻與治理依距離與文化融合程度遞減分配
古代藉空間秩序維繫政權穩定,現代亦可參考區域治理模式
二六、
1. 原文
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禹錫玄圭,告厥成功。
2. 注釋
1. 東漸于海:勢力向東延伸至大海。
2. 西被于流沙:「被」為及、達到之意,指勢力擴展至西方的流沙地區(今甘肅、新疆一帶)。
3. 朔南:「朔」為北,「南」為南,表示從北至南。
4. 暨聲教訖于四海:「暨」為及至,「聲教」指教化與政令,「訖」為終止;整句意為教化與王命遍及四海之內。
5. 禹錫玄圭:「錫」為賜與,「玄圭」為象徵天命與王權的禮器;禹接受玄圭,象徵接受天命。
6. 告厥成功:「告」為陳述、報告,「厥」為其,「成功」即完成大業。意思是報告自己的治理成功。
3. 白話文
東面治理延伸至大海,西面達到流沙之地,從北至南,教化與政令遍布四方。禹接受象徵王權的玄圭,向上天報告其完成治理天下的功業。
4. 總結
此句總結了禹治水、分九州、定貢賦等功業的成就,並表示其德政與教化已達天下,獲得天命的象徵。
啟示
政治成就需以教化為根本,聲教四達方能長治久安
領袖的功績須獲天命與民心的雙重認可
空間統一與文化一體是古代治理理想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