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作者:ChatGPT
臺灣的中藥行正在快速消失。根據統計,近十年中藥商數量大幅下降,一間間經營數十年的傳統中藥舖無人接手,但這不是單純的產業沒落,而是國家制度與專業認證體系聯手把一整個世代的中藥人才,趕出了醫藥的舞台。
藥師抗議的背後,其實是排他性的專業壟斷
最近藥師團體上街抗議,反對開放中藥、生藥等相關科系畢業生調劑中藥。他們聲稱這會讓「非藥師」混入專業體系,甚至有人抨擊:「你們是想當醫師嗎?」這樣的語言不是理性的政策討論,而是一種對中藥人的污名化與排擠。事實是,中藥相關科系的學生,在大學裡修滿超過百小時的中藥製劑、藥理、鑑定、炮製實作,畢業後還得實習一年,才能登記為「中藥商」,無法取得中藥師執照。
反觀藥師,雖以西藥為主,只要修滿16學分中藥課程,就能調劑所有中藥製劑(更新:109學年度起入學者需修習17學分中藥課程,並完成160小時實習。以一天8小時來計算,就是20天,也就是差不多一個月。)。這不只是學用不對等,更是專業與執業資格嚴重脫鉤的典範。
我的偏頭痛,是誰治好的?
我自己就是這種制度壓迫下的見證人。
我從十幾歲開始就有偏頭痛,看了西醫幾十年,吃過各種止痛藥(請參考此文),最後醫師說:「這個病沒有辦法根治,只能靠血管擴張劑來降低發作頻率。」
但後來我開始看中醫,針灸、體質調理,兩三年後,偏頭痛幾乎不再發作了。那是一種「身體真正被理解」的經驗,不是壓抑症狀,而是恢復平衡。
可是這樣的療效,西醫體系不會承認,學術體系不會研究,政府政策不會採納。因為它來自一種被邊緣化的知識,不是不科學,而是「不屬於主流的那種科學」。
台灣到現在還沒有中藥師,可是其他國家早就有了
在亞洲其他國家,中藥從來不是「附屬知識」,而是正規專業。根據我請Gemini AI做的《亞洲中藥師制度比較》報告:
- 中國早在1995年就設立「執業中藥師」,與西藥藥師並列,需具中藥學歷、年資、通過國考。
- 韓國自1993年設立「韓藥師」,就讀特定大學、修四年韓藥學課程後通過國考,成為傳統藥專業人士。
- 日本雖未設獨立執照,但設有「漢方藥‧生藥認定藥劑師」制度,為自願認證,鼓勵藥師精進漢方專業。
只有台灣沒有「中藥師」這個職業。真正學中藥的人無法調劑,只能當商人,而學西藥的藥師只需修17學分、實習一個月就能合法操作整個中藥體系。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制度性排除與壟斷。
中藥不是被淘汰,而是被制度消音
這其實是一種文化殖民的延續。台灣藥政體系根本沒有打算讓中藥成為對等的知識體系,而是讓它依附在西藥體制下、由西藥師主導。如果你不是藥師,就算你從小跟著祖父煎藥長大,從大學學了四年炮製鑑別,也不能碰處方調劑。
這就是知識壓迫的形式之一:不是你沒有知識,而是你的知識不被承認,不被制度承接。
我們真正該問的是:誰才是中藥的守護者?
是那些只修過17學分中藥課程、實習一個月的藥師,還是那些四年都在研究藥性、炮製、臨床應用的中藥學子?
是那些站在法律保護之內、對中藥知識所知有限的調劑者,還是那些沒有執照,卻代代傳承的中藥行家庭?
如果我們真的關心中藥品質、藥材安全、療效合理,就應該支持設立公平的中藥專業認證制度,讓那些真正懂中藥的人,能站上第一線,照顧民眾。
這不是藥師與中藥人的戰爭,而是制度與知識公平的戰爭
中藥不該被埋沒。中藥人也不該被邊緣。
如果臺灣想真正發展具有在地特色的醫療系統,就該打破單一藥師體系壟斷的局面,重新給中藥專業一個生存與發展的空間。這不只是為了中藥,更是為了我們對知識、身體與文化多元性的尊重。
尾聲:誰來阻止藥師的權力無限擴張?
這次的爭議,有人說:「你們可以去考藥學系啊!」
這句話聽來合理,實則荒謬。說這話的人,完全忽略了中藥是一個獨立的知識體系,應該有對應的專業制度與執照,而不是只能永遠依附在別人的專業名下才能合法存在。就像中醫並不是西醫的子系統,中藥也不該是西藥師「順便碰一下」的範疇。
類似的權力邏輯,其實也發生在獸醫師身上。早在十多年前,藥師公會就與獸醫界因「誰能調劑人用藥於動物」爭執不下。即使動物用藥典早已記載某些人藥可用於特定動物,藥師公會仍堅持「凡人藥必須由藥師調劑」,導致動物醫療現場受限,甚至處方受阻。
更誇張的事情還有。連「氧氣」這種在臨床上本屬護理或呼吸治療師職責的資源,都被以「藥品管理」為由劃入藥師職權。醫療器材審查與販售也納入藥師專業領域;甚至連藥學系的招生名額,也受到藥師公會壓力控制,以「避免供過於求」為名,壟斷了整個職業發展與資源配置的入口關卡。
這樣的現象不再只是專業自治,而是制度性壟斷,甚至是職業殖民。
所有這些爭議顯露了一個關鍵問題:我們的藥政制度是否太過傾斜,讓藥師公會凌駕於其他專業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