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好的教養,是爸媽陪孩子一起跑,但不代替孩子跑
人生就像一場漫長的賽道,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跑者,擁有自己的節奏、潛力與必須親自跑完全程的賽道。
在這場賽事中,父母的角色究竟是什麼呢?
我們常常充滿愛與期待,卻可能在不知不覺中,站錯了位置,用了不恰當的方式參與孩子的賽事。
我們都希望孩子跑得順利、跑得成功,但很多時候,我們需要提醒自己:父母,應該是孩子身旁最忠實的「陪跑員」,而不是試圖取代他、甚至拖累他的角色。
▌父母是「陪跑員」,不是「代跑員」
一個好的陪跑員,會在跑者身旁給予支持與鼓勵:「加油!你很棒!」、「累了可以慢一點,調整呼吸」,適時遞上水和補給品(提供必要的資源與協助),提醒他注意路況與配速(給予引導與建立界線),並在他感到疲憊時,成為他穩定前行的力量。
但陪跑員,終究不能替跑者跑步。
當我們看到孩子在學習上掙扎,忍不住直接給出答案、甚至幫他完成作業時;當我們看到孩子在人際中受挫,立刻跳出來幫他擺平一切、指責對方時;當我們預見孩子可能面臨挑戰,就搶先為他清除所有障礙時⋯⋯我們其實就從「陪跑員」變成了「代跑員」。
「代跑」或許能讓孩子一時輕鬆,看似跑得更快、更順利,但他卻失去了鍛鍊肌力(能力)、學習配速(自律)、克服困難(韌性)以及體驗「靠自己完成」那份真實成就感的機會。
長久下來,孩子將變得虛弱、依賴,甚至害怕獨自踏上賽道。
▌父母也不能「揹起孩子跑」
還有一種更令人擔憂的狀況,是父母試圖「揹起孩子跑」。
這就像是看到孩子跑得慢、或者怕他跌倒受傷,就索性把他揹在自己身上,奮力地往前衝。
這譬喻著過度的保護、溺愛與包辦。
父母可能出於不捨或焦慮,完全不讓孩子經歷任何風雨、承擔任何責任。
孩子餓了,立刻餵到嘴邊;孩子冷了,馬上加衣;孩子犯錯了,一力承擔所有後果⋯⋯
被揹著跑的孩子,腳根本沒有接觸過土地,他不知道路面的崎嶇,不懂得流汗的辛苦,更學不會自己調整步伐、保持平衡。他看似安全舒適,卻完全失去了成長的機會,變得脆弱、缺乏生活能力,甚至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
▌當然也別讓孩子「揹著父母跑」
最令人心疼的,是有些父母反過來,要求孩子「揹著自己跑」。
這代表著將屬於父母自己的人生課題、未完成的夢想、或情緒的重量,不恰當地轉移到孩子身上。
例如:要求孩子必須功成名就來光宗耀祖、必須選擇特定學校科系來完成父母的遺憾、必須承擔起照顧家庭情緒或經濟的過度責任、必須時刻表現完美來讓父母有面子⋯⋯
這等於是在孩子剛剛起步的賽道上,壓上沉重的、不屬於他的負擔。
他跑得氣喘吁吁、步履蹣跚,不是為了自己的目標,而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
這不僅剝奪了他探索自己人生方向的權利,更可能造成他一輩子的心理壓力與創傷。
▌如何成為稱職的「陪跑員」?
那麼,一個好的「陪跑員」父母,該怎麼做呢?
- 提供情感支持與鼓勵:做孩子最忠實的啦啦隊,肯定他的努力,而非只看結果。在他氣餒時給予擁抱,相信他的潛力。
- 給予適當的引導與界線:像賽道旁的指標,提供方向與規則,幫助他了解現實世界的運作,但不過度干預他的選擇。
- 相信孩子的能力與潛力:放下焦慮,相信孩子有能力跑完自己的路。避免過度代勞與過度保護。
- 允許他們跌倒與學習:跌倒是賽事的一部分。容許孩子犯錯,讓他從經驗中學習,培養解決問題與重新站起來的能力。
- 專注於孩子自身的步伐與節奏: 尊重孩子的個別差異,不拿他跟別人比較。讓他按照自己的節奏去探索與成長。
- 照顧好自己: 父母自己也要維持身心健康、持續學習,才能成為孩子穩定而有智慧的支持力量。
▌最好的愛,是陪你跑,但不替你跑
親愛的爸爸媽媽,請記得,我們無法代替孩子跑屬於他自己的人生賽事。
每一個跌倒、每一次流汗、每一次的自我超越,都是他生命中無可取代的經驗與榮耀。
我們能給予孩子最好的愛,就是穩定地待在他身旁,成為那個溫暖、堅定、充滿智慧的陪跑員。
相信他,鼓勵他,適時地遞上水,並在他需要時,給予一個支持的眼神。
然後,放手,讓他跑出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