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知道不該打罵孩子,但情緒一來就破功,我要怎麼教小孩?
你剛看完一本教養書、聽完一場親職講座,或上完一系列的親子課程,覺得收穫滿滿、信心十足,決心要用更溫和且堅定的態度、自然或合理的結果來正向教養孩子。
但過不了多久,孩子因為一點小事尖叫哭鬧、或是做出讓你理智斷線的挑戰行為。
你努力想著書上說的步驟、老師教的技巧,試著深呼吸、同理他⋯⋯但試了幾次,孩子依然故我,你的耐心條逐漸耗盡。
突然間,你發現自己忍不住大吼出聲,甚至氣得打了孩子的手心或屁股。
事後,你看著孩子驚恐或委屈的眼淚,內心充滿了懊悔、自責與挫敗感:「我怎麼又這樣了?那些書跟課程不是都白學了嗎?」
這樣「知道」與「做到」之間的巨大鴻溝,是否也讓你深感挫敗?
這樣的歷程,我在教養孩子的初期也曾經歷過,請先給自己一個深深的擁抱。
有這種掙扎,不代表你不夠愛孩子,也不代表你學得不夠多、不夠好,反而證明了你有多在乎、多想成為一個更好的父母。
「知道」和「做到」之間,確實存在一段距離,特別是在壓力之下。理解這背後的原因,或許能讓我們對自己多一份溫柔,也更有力量去縮短這段距離。
▌「為了什麼」理智線容易在高壓下斷裂?
從阿德勒心理學與腦身心科學的角度來看,這並非意志力不足那麼簡單,背後有多重因素交織:
⚠️ 「情緒腦」綁架「理智腦」
簡單來說,我們的大腦有兩個重要的運作系統。
平時,由「理智腦」(前額葉)主導思考、計畫與衝動控制。
但當我們感受到壓力、威脅(例如孩子失控的哭鬧、讓你感到失控的場面),「情緒腦」(杏仁核等)就會被啟動,進入「戰或逃」的本能反應模式。
這時,理智腦的功能會暫時被削弱,讓我們難以取用學過的知識,而更容易做出衝動的、原始的反應(例如吼叫、動手)。
⚠️ 深根蒂固的「舊劇本」
我們每個人都深受原生家庭經驗的影響。如果我們從小習慣的模式就是被打罵,即使長大後理智上不認同,這個「舊劇本」也可能已經深深烙印在我們的潛意識裡。
壓力來臨時,這個最熟悉的劇本就可能自動跳出來上演,這就是我在課程中分享的「自動導航」模式。
⚠️ 育兒能量不足時的「權宜之計」
現代父母的生活壓力極大,常常處於多工、忙碌、睡眠不足的狀態。
當我們的身心能量(腦力、體力、心力)處於低度不足時,要維持高度的自我覺察與情緒控制,會變得格外困難。
打罵雖然是下策,但在極度耗竭時,卻可能被潛意識當作「最快結束眼前混亂」的方式。
⚠️ 對「失控」的恐懼
孩子的情緒失控或挑戰行為,很容易引發父母內心對於「場面失控」、「自己管不住孩子」的恐懼與無力感。
打罵在那個瞬間,似乎能暫時壓制住孩子,讓父母感覺自己「奪回了控制權」,儘管這只是短暫的假象。
⚠️ 對於完美的期待
學習新方法後,我們可能不自覺地期待自己能立刻完美執行,也期待孩子能立刻「變乖」。
當現實不如預期(新方法沒馬上見效、孩子依然故我)時,巨大的失落感與挫折感,反而可能讓我們更快地放棄嘗試,退回熟悉(雖然不理想)的打罵模式。
▌綠豆爸這樣「陪自己」
理解了這些原因後,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助自己呢?關鍵在於「自我關照」與「刻意練習」:
✅ 練習「自我覺察」:辨識情緒地雷與身體訊號
學習觀察自己:在什麼情境下,我特別容易失去耐心?當我快要生氣時,身體有什麼感覺(心跳加速、呼吸變淺、拳頭緊握)?越能及早覺察到自己情緒的變化,就越有機會在失控前踩煞車。
✅ 按下「暫停鍵」:創造反應前的緩衝空間
感覺到情緒快要上來時,練習按下暫停鍵。可以試著:
深呼吸:最簡單也最有效,做3-5次緩慢的深呼吸。
暫離現場:如果安全,告訴孩子「我需要冷靜一下」,離開幾秒鐘或一分鐘。
內在口頭禪:默念一句能幫助自己平靜的話(「冷靜」、「這不是針對我」、「會過去的」)。
✅ 擁抱「不完美」:允許自己犯錯,看重「想變好」的心
接受自己不是、也不可能成為「完美父母」。教養是一趟充滿學習與修正的旅程。
偶爾的失控不代表你之前的努力都白費了。
重要的是,你願意反思、願意再次嘗試,記得肯定自己這份「想要變得更好」的心意。
✅ 事後「修復」關係:真誠道歉,與孩子和解
如果真的不小心對孩子吼叫或動手了,事後的修復非常重要。
等到自己和孩子都冷靜下來後,真誠地向孩子道歉:「對不起,媽媽/爸爸剛剛太大聲/太兇了,那樣做是不對的。因為我很生氣/擔心你⋯⋯但我下次會努力用更好的方式。」
這不僅修復關係,也給孩子做了「勇於認錯」的示範。
✅ 尋求「支持系統」:育兒路上你不必孤軍奮戰
和伴侶、家人、朋友聊聊你的掙扎,尋求情感支持或實際的協助。
參加父母成長團體(像我之後要成立的「可能幸福家」)、閱讀相關書籍,或者在需要時尋求專業心理諮商的協助。
有人同行,會讓這條路走得更有力量。
▌溫柔教養,從溫柔對待自己開始
「知道」與「做到」之間的距離,需要用「自我理解」、「自我關照」與「持續練習」來填補。
溫柔地對待那個努力學習、卻偶爾還是會犯錯的自己,就像我們希望溫柔地對待孩子一樣。
每一次的覺察、每一次的暫停、每一次的修復,都是朝著更理想的親子關係邁進的一小步。
這趟旅程並不容易,但請相信,你的努力,孩子一定能感受到。
讓我們一起學習,溫柔地對待自己,也溫柔地對待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