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給孩子手機,孩子就威脅不寫功課、不上學,我要怎麼教小孩?
你按照約定,提醒孩子手機、平板使用時間已到,需要關機去寫功課或準備隔天上學的物品。
沒想到孩子臉色一沉,憤怒地大喊:「我不管!你不讓我繼續玩,我就不寫功課了!」
或者「你不把手機還我,我明天就不去上學了!」
面對孩子祭出「拒學」、「不寫功課」這種讓你最在意、也最擔憂的「大絕招」來當作交換條件,你是否感到震驚、憤怒,同時又害怕萬一他「說到做到」該怎麼辦,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困境?
這樣用「拒學/不寫功課」來交換手機的勒索,是否也讓你進退兩難?
當孩子使用威脅手段,試圖操控父母的決定時,這已經不僅僅是想要玩手機,而是一場升級的權力鬥爭,也是親子關係和教養原則面臨的嚴峻考驗。
「他竟然敢用不去上學來威脅我!我真的快氣炸了!」
「我到底該不該妥協?不給他手機,他真的不去上學怎麼辦?」
面對孩子這種「情緒勒索」式的行為,我們該如何應對,才能既不被孩子牽著鼻子走,又能守住原則,同時引導他學習用更健康的方式來面對限制與表達需求呢?
▌孩子「為了什麼」用威脅來換取手機?
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我們可以先試著理解孩子採取如此激烈手段背後的「目的」(為了什麼),而不只是被他的威脅言詞所激怒或嚇倒。
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才能更冷靜地應對,並找到釜底抽薪的策略。
⚠️ 極端的權力鬥爭:不惜用「拒學」來讓你屈服
這是最核心的目的。
孩子發現一般的方法(討價還價、哭鬧)可能無效後,拿出他認為你「最害怕」的事情(不去上學、不寫功課)當作武器,試圖在這場權力鬥爭中,逼迫你就範,以證明「我說了算」。
⚠️ 對手機的強烈依賴:認為「沒手機不行」
這個威脅的強度,也反映了他對手機的渴望或依賴程度極高。
手機帶來的刺激、樂趣或社交連結,對他來說可能已經重要到「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得到」的地步,甚至願意犧牲基本的學習責任。
⚠️ 測試底線的「核武器」級手段
孩子在試探你的底線到底在哪裡。
當他發現其他方法都無法讓你讓步時,他可能會拿出這個最具威脅性的「終極手段」,看看你是否會因為害怕更嚴重的後果(孩子不去上學)而最終妥協。
⚠️ 表達強烈不滿:「你剝奪我最重要的東西!」
這種激烈的威脅,也是他內心強烈不滿、憤怒或挫敗感的一種極端表達。
他可能感覺手機對他極其重要,被限制使用就像被剝奪了「必需品」,因此用最激烈的方式來抗議。
⚠️ 過去經驗學習到「威脅可能有效」
如果過去孩子使用過類似(或較輕微)的威脅手段,而父母曾經因此讓步或妥協,那麼這次他可能會故技重施,甚至加碼,因為他從經驗中學到「這招有用」。
▌綠豆爸這樣教小孩
✅ 深呼吸,穩住陣腳:絕不在「威脅下」妥協或談判
這是最最重要的一點!無論孩子如何威脅,你內心多麼焦慮,都要先穩住自己,保持冷靜。
絕對不能在孩子發出威脅的當下,就立刻妥協、讓步或開始跟他討價還價:「好啦好啦,再給你五分鐘,但你一定要去上學喔!」。
一旦妥協,就是在告訴他:「威脅是有效的!」未來他只會用更激烈的手段。
✅ 同理渴望,但明確拒絕「勒索」行為
保持冷靜的語氣,先同理他想用手機的心情:「我知道你現在非常想繼續用手機,時間到了不能用了讓你很生氣、很失望。」
然後,清晰且堅定地表明立場:「但是,用不去上學/不寫功課來當作條件,是不對的行為,這也不能改變手機的使用規定。」
✅ 重申界線與常規,點明「選擇與後果」
平靜地重申:「上學、寫功課是你現階段必須做的事 。」然後,將選擇權交還給孩子,並點明他需要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手機時間已經結束了。你可以選擇準時去上學,或者選擇不去。如果你選擇不去,那麼你需要自己去面對老師(或學校的規定),以及今天沒學到東西的後果。」
重點是讓孩子明白,這是他的選擇,他需要為結果負責,而不是你被他威脅。
✅ 「手機問題」與「威脅行為」分開處理
將這兩件事分開來看。
關於手機使用的時間、內容等規範,需要在「平時」氣氛良好時,就和孩子建立好共識與規則。
當下,處理的重點是孩子「用威脅來達到目的」的這個「行為模式」,而不是手機規則本身。
事後,需要找機會和孩子談談,為什麼不能用威脅的方式來溝通。
✅ 必要時尋求外部支援
如果孩子只是偶爾說說氣話,但在你堅持原則後仍會去上學、寫功課,那可以繼續觀察並執行上述策略。
但如果孩子是「認真」的,真的出現拒學、或長期用威脅來操控家庭的狀況,這可能涉及更深層的情緒或行為問題,請務必尋求學校老師、輔導老師或兒童青少年心理專業的協助。
▌不怕孩子放大絕!用冷境與原則化解權力鬥爭
孩子用威脅當作手段,往往是親子權力鬥爭白熱化的表現。
面對孩子的「終極手段」,父母的冷靜與堅持,是打破惡性循環的唯一解藥。
絕不因威脅而妥協,溫和且堅定地守住原則,同時將行為的選擇權與後果的責任感,逐步交還給孩子。
這過程需要極大的勇氣與定力,但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教會孩子:「責任無法交換,尊重需要學習,而愛,從不建立在勒索之上。」
用你的冷靜與原則,化解這場權力風暴,重新建立起健康的親子界線與互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