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常喊「不公平」,我要怎麼教小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孩子常喊「不公平」,我要怎麼教小孩?

「為什麼哥哥可以晚一點睡?不公平!」

「他的蛋糕比較大塊!不公平!」

「同學都有那個玩具,為什麼只有我沒有?太不公平了!」

「不公平!」這三個字,是不是常常從孩子的口中冒出來?無論是跟手足比較、跟同學比較,或是對於家裡的規定、爸媽的決定,只要感覺自己「吃虧」了、「不如人」了,這句抱怨就立刻脫口而出,有時還伴隨著委屈的眼淚或憤怒的情緒。

你可能試著解釋、安撫,甚至拿出尺來精準測量,但往往很難平息孩子那份「不公平」的感受,甚至被捲入無止盡的計較與爭辯中。

這樣「不公平」的抱怨,是否也常在你家響起?

孩子對於「公平性」的在意,是社會認知發展的自然過程。

但當「不公平」成為孩子看待事物的慣性濾鏡,或者成為他爭取權益、表達不滿的常用手段時,就可能影響他的情緒調節、人際關係,甚至親子關係的和諧。

「他什麼都要比公平,連我抱弟弟一下都說不公平。」

「不管怎麼解釋,他都覺得自己最委屈、別人佔他便宜。」

面對孩子此起彼落的「不公平」之聲,我們該如何引導,才能幫助他建立更成熟、更有彈性的公平觀,學習處理失望與嫉妒,並看見生活中更值得珍惜的事物呢?


▌孩子「為了什麼」一直覺得「不公平」?

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我們可以先試著理解孩子高喊「不公平」背後的「目的」(為了什麼),而不只是急著去「主持公道」或反駁他。

了解孩子感受與抱怨背後的目的,才能更有效地回應,化解他的執念。

⚠️ 發展中的公平觀:認為「相同」才等於「公平」

特別是學齡前的孩子,他們的思考比較具體、缺乏彈性,容易將「公平」直接等同於「每個人都拿到一模一樣的東西或待遇」。

他們還難以理解因為年齡、需求、狀況不同而需要有差別對待的「實質公平」。

⚠️ 爭取更多資源或挑戰規則

有時候,「不公平」的抱怨是一種策略,目的是想藉此爭取到更多的好處(例如:更大的蛋糕、更多的關注、更晚的睡覺時間),或是挑戰父母所設立的規則與權威。

⚠️ 表達「不如意」的感受(失望、嫉妒、委屈)

「不公平」常常是孩子用來包裝其他負面情緒的詞彙。

當他感到失望(沒得到想要的)、嫉妒(羨慕別人擁有的)、委屈(覺得自己被忽略或誤解)時,但他還不太會精確表達這些感受,就可能用「不公平」來籠統地表達他的不舒服。

⚠️ 難以理解「個別差異」與「整體考量」

孩子通常從自己的角度看世界,比較難理解為什麼父母的決定需要考量到每個孩子的年齡、能力、需求不同,或者需要有整體的家庭考量。

他們容易聚焦在自己「少拿了什麼」。

⚠️ 模仿學習到的「抱怨不公」模式

如果孩子常聽到身邊的大人抱怨社會不公、老闆不公、或互相比較計較,他也可能學習到這種抱怨不公的語言和思考模式。


▌綠豆爸這樣教小孩

✅ 先同理「失望」,再討論「公平」

當孩子大喊不公平時,先別急著解釋或辯駁。

試著先同理他話語背後可能的情緒:「我知道你很失望,因為哥哥可以晚點睡,你卻不行。」、「看到同學有新玩具,你也很想要,所以覺得有點羨慕,是嗎?」

先接住他的感受,讓他覺得被理解,後續的溝通才容易展開。

✅ 解釋「公平不等於『一樣』」的道理

用孩子能懂的具體例子,幫助他理解「公平」的真諦是「依據不同的需求給予適當的對待」,而不是「所有人都拿到一模一樣」。

例如:「弟弟還小需要早點睡覺,等你跟他一樣大的時候,爸爸媽媽也會讓你晚一點睡。」、「你需要的是一雙合腳的鞋,而不是跟哥哥一樣大尺寸的鞋,對不對?」

✅ 練習「換位思考」,看見不同的需求

引導孩子從他人的角度思考。

「你想想看,為什麼妹妹需要媽媽比較多的幫忙?」、「如果你是老師,你會怎麼分配這個點心,讓大家都能接受呢?」

練習站在別人的立場,能幫助他拓展視野,減少自我中心的計較。

✅ 強調「感恩」與「知足」,珍惜所擁有

將孩子的注意力,從「別人有、我沒有」的匱乏感,轉移到「我已經擁有」的富足感上。

平時多練習感恩,例如:睡前分享今天值得感謝的三件事、寫感恩小卡片等。

讓他學習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幸福,而不是總盯著別人。

✅ 減少「比較」,聚焦「個人需求」與「合作」

作為父母,要以身作則,避免在孩子面前比較手足或他人。

當孩子抱怨不公時,將討論焦點拉回到他「個人的需求」上(「你現在需要什麼?」),而不是陷入「跟別人比」的迴圈。

同時,多創造手足、同儕間「合作」的機會,強調「共好」而非「零和」。


▌公平不是比較出來的:用理解化解孩子的計較

孩子對公平的追求,源自於對愛與歸屬感的渴望。

當我們能理解他「不公平」抱怨背後的情緒與需求,並引導他建立更成熟、更有彈性的思考方式時,就能幫助他從計較的牛角尖中走出來。

教導孩子,真正的豐盛不是來自於跟別人比較,而是來自於內心的滿足、對所擁有的感恩,以及與人合作、互相貢獻的社會情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綠豆爸的幸福家
60會員
88內容數
趙介亭(綠豆爸)育有2子綠豆和粉圓,2006年擔任全職奶爸;2010年學習阿德勒心理學;2012年成立可能親子團;2014年成立可能非學校;2020年成立可能幸福學院,帶領夥伴學習與實踐阿德勒幸福學!
綠豆爸的幸福家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孩子缺乏同理心,不在乎別人的感受,我要怎麼教小孩? 弟弟跌倒哭了,孩子卻在一旁幸災樂禍地笑; 同學分享玩具時不小心弄壞了,孩子卻只關心自己的玩具,對同學的懊惱視而不見; 或者,他可能會說出一些「聽起來很誠實,但其實很傷人」的話,例如:「你畫得好醜喔!」、「你好笨!這都不會!」 看著孩子
Thumbnail
2025/04/29
▌孩子缺乏同理心,不在乎別人的感受,我要怎麼教小孩? 弟弟跌倒哭了,孩子卻在一旁幸災樂禍地笑; 同學分享玩具時不小心弄壞了,孩子卻只關心自己的玩具,對同學的懊惱視而不見; 或者,他可能會說出一些「聽起來很誠實,但其實很傷人」的話,例如:「你畫得好醜喔!」、「你好笨!這都不會!」 看著孩子
Thumbnail
2025/04/29
▌孩子過度依賴、凡事都要人幫,我要怎麼教小孩? 「媽媽幫我穿衣服!」「爸爸幫我開!」「這個我不會用,你幫我弄!」 明明是孩子能力範圍所及的事情,例如:自己吃飯、穿脫衣物、收拾玩具、打開零食包裝、甚至自己拿水喝⋯⋯他卻總是習慣性地尋求協助,發出「幫我~」的指令。 當你鼓勵他自己試試看時,他可
Thumbnail
2025/04/29
▌孩子過度依賴、凡事都要人幫,我要怎麼教小孩? 「媽媽幫我穿衣服!」「爸爸幫我開!」「這個我不會用,你幫我弄!」 明明是孩子能力範圍所及的事情,例如:自己吃飯、穿脫衣物、收拾玩具、打開零食包裝、甚至自己拿水喝⋯⋯他卻總是習慣性地尋求協助,發出「幫我~」的指令。 當你鼓勵他自己試試看時,他可
Thumbnail
2025/04/25
▌孩子講不聽、凡事都說「不要」,我要怎麼教小孩? 「寶貝,來穿外套,外面冷。」「不要!」 「晚餐有你喜歡的玉米喔,快來吃飯。」「不要!」 「時間到了,要把玩具收起來囉。」「不要!我不要!」 你溫和地提出要求,孩子的回應卻總是一個響亮的「不要!」,或者乾脆把頭轉開、完全不理會。 你試著重
Thumbnail
2025/04/25
▌孩子講不聽、凡事都說「不要」,我要怎麼教小孩? 「寶貝,來穿外套,外面冷。」「不要!」 「晚餐有你喜歡的玉米喔,快來吃飯。」「不要!」 「時間到了,要把玩具收起來囉。」「不要!我不要!」 你溫和地提出要求,孩子的回應卻總是一個響亮的「不要!」,或者乾脆把頭轉開、完全不理會。 你試著重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有時,我們在外面看見一個叛逆不受教的孩子,心中總是會有一個疑問,「這個孩子行為乖張,家長到底怎麼教的?」有些家長確實因種種原因疏於管教,孩子行為不檢點,家長難辭其咎。但是也有不少家長覺得委屈,因為他們沒有放任,而是嚴格管教,對老大老二有用,偏偏對老三完全沒效果,親子衝突天天上演,身心俱疲,不知如何是
Thumbnail
有時,我們在外面看見一個叛逆不受教的孩子,心中總是會有一個疑問,「這個孩子行為乖張,家長到底怎麼教的?」有些家長確實因種種原因疏於管教,孩子行為不檢點,家長難辭其咎。但是也有不少家長覺得委屈,因為他們沒有放任,而是嚴格管教,對老大老二有用,偏偏對老三完全沒效果,親子衝突天天上演,身心俱疲,不知如何是
Thumbnail
在帶著孩子跑東跑西到處玩的這段時間,當碰到了有玩具的場合,總是會聽到不少"你要分享啊!"、"小氣欸~分人家玩啊!"、"不要吵!分人家一起玩!",隨著孩子長大,長輩們也會開始提醒"可以開始教他分享了!"、"這個借阿嬤玩?不要?!這麼小氣啊!"。 我們害怕孩子變成小氣吝嗇的人,但,我們大人也不論什麼都
Thumbnail
在帶著孩子跑東跑西到處玩的這段時間,當碰到了有玩具的場合,總是會聽到不少"你要分享啊!"、"小氣欸~分人家玩啊!"、"不要吵!分人家一起玩!",隨著孩子長大,長輩們也會開始提醒"可以開始教他分享了!"、"這個借阿嬤玩?不要?!這麼小氣啊!"。 我們害怕孩子變成小氣吝嗇的人,但,我們大人也不論什麼都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有天帶著兩個孩子外出吃飯時,隔壁桌的孩子因為不好好吃飯在哭鬧著,孩子的媽媽後來爆發,孩子的哭聲也更大了 這一幕讓我回憶起孩子小時候,跟所有的孩子一樣,他們也都有曾經在餐桌上哭鬧的情況 那時的我總是狠下心地對他們說:「不要哭!不然你就自己出去哭完再進來!」
Thumbnail
有天帶著兩個孩子外出吃飯時,隔壁桌的孩子因為不好好吃飯在哭鬧著,孩子的媽媽後來爆發,孩子的哭聲也更大了 這一幕讓我回憶起孩子小時候,跟所有的孩子一樣,他們也都有曾經在餐桌上哭鬧的情況 那時的我總是狠下心地對他們說:「不要哭!不然你就自己出去哭完再進來!」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時常聽到許多家長都會抱怨小孩講一次兩次都無法改進缺點,甚至設定第三次講不聽就會直接打下去的規定,每次聽在我耳裡都為孩子感到心疼,忍不住告訴這些家長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不願意做,可能是沒有「能力」做到,或是還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去持續執行,而身為家長的我們應該做的並不是打罵,而是去找出孩子做不到的原因
Thumbnail
時常聽到許多家長都會抱怨小孩講一次兩次都無法改進缺點,甚至設定第三次講不聽就會直接打下去的規定,每次聽在我耳裡都為孩子感到心疼,忍不住告訴這些家長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不願意做,可能是沒有「能力」做到,或是還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去持續執行,而身為家長的我們應該做的並不是打罵,而是去找出孩子做不到的原因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