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常喊「不公平」,我要怎麼教小孩?
「為什麼哥哥可以晚一點睡?不公平!」
「他的蛋糕比較大塊!不公平!」
「同學都有那個玩具,為什麼只有我沒有?太不公平了!」
「不公平!」這三個字,是不是常常從孩子的口中冒出來?無論是跟手足比較、跟同學比較,或是對於家裡的規定、爸媽的決定,只要感覺自己「吃虧」了、「不如人」了,這句抱怨就立刻脫口而出,有時還伴隨著委屈的眼淚或憤怒的情緒。
你可能試著解釋、安撫,甚至拿出尺來精準測量,但往往很難平息孩子那份「不公平」的感受,甚至被捲入無止盡的計較與爭辯中。
這樣「不公平」的抱怨,是否也常在你家響起?
孩子對於「公平性」的在意,是社會認知發展的自然過程。
但當「不公平」成為孩子看待事物的慣性濾鏡,或者成為他爭取權益、表達不滿的常用手段時,就可能影響他的情緒調節、人際關係,甚至親子關係的和諧。
「他什麼都要比公平,連我抱弟弟一下都說不公平。」
「不管怎麼解釋,他都覺得自己最委屈、別人佔他便宜。」
面對孩子此起彼落的「不公平」之聲,我們該如何引導,才能幫助他建立更成熟、更有彈性的公平觀,學習處理失望與嫉妒,並看見生活中更值得珍惜的事物呢?
▌孩子「為了什麼」一直覺得「不公平」?
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我們可以先試著理解孩子高喊「不公平」背後的「目的」(為了什麼),而不只是急著去「主持公道」或反駁他。
了解孩子感受與抱怨背後的目的,才能更有效地回應,化解他的執念。
⚠️ 發展中的公平觀:認為「相同」才等於「公平」
特別是學齡前的孩子,他們的思考比較具體、缺乏彈性,容易將「公平」直接等同於「每個人都拿到一模一樣的東西或待遇」。
他們還難以理解因為年齡、需求、狀況不同而需要有差別對待的「實質公平」。
⚠️ 爭取更多資源或挑戰規則
有時候,「不公平」的抱怨是一種策略,目的是想藉此爭取到更多的好處(例如:更大的蛋糕、更多的關注、更晚的睡覺時間),或是挑戰父母所設立的規則與權威。
⚠️ 表達「不如意」的感受(失望、嫉妒、委屈)
「不公平」常常是孩子用來包裝其他負面情緒的詞彙。
當他感到失望(沒得到想要的)、嫉妒(羨慕別人擁有的)、委屈(覺得自己被忽略或誤解)時,但他還不太會精確表達這些感受,就可能用「不公平」來籠統地表達他的不舒服。
⚠️ 難以理解「個別差異」與「整體考量」
孩子通常從自己的角度看世界,比較難理解為什麼父母的決定需要考量到每個孩子的年齡、能力、需求不同,或者需要有整體的家庭考量。
他們容易聚焦在自己「少拿了什麼」。
⚠️ 模仿學習到的「抱怨不公」模式
如果孩子常聽到身邊的大人抱怨社會不公、老闆不公、或互相比較計較,他也可能學習到這種抱怨不公的語言和思考模式。
▌綠豆爸這樣教小孩
✅ 先同理「失望」,再討論「公平」
當孩子大喊不公平時,先別急著解釋或辯駁。
試著先同理他話語背後可能的情緒:「我知道你很失望,因為哥哥可以晚點睡,你卻不行。」、「看到同學有新玩具,你也很想要,所以覺得有點羨慕,是嗎?」
先接住他的感受,讓他覺得被理解,後續的溝通才容易展開。
✅ 解釋「公平不等於『一樣』」的道理
用孩子能懂的具體例子,幫助他理解「公平」的真諦是「依據不同的需求給予適當的對待」,而不是「所有人都拿到一模一樣」。
例如:「弟弟還小需要早點睡覺,等你跟他一樣大的時候,爸爸媽媽也會讓你晚一點睡。」、「你需要的是一雙合腳的鞋,而不是跟哥哥一樣大尺寸的鞋,對不對?」
✅ 練習「換位思考」,看見不同的需求
引導孩子從他人的角度思考。
「你想想看,為什麼妹妹需要媽媽比較多的幫忙?」、「如果你是老師,你會怎麼分配這個點心,讓大家都能接受呢?」
練習站在別人的立場,能幫助他拓展視野,減少自我中心的計較。
✅ 強調「感恩」與「知足」,珍惜所擁有
將孩子的注意力,從「別人有、我沒有」的匱乏感,轉移到「我已經擁有」的富足感上。
平時多練習感恩,例如:睡前分享今天值得感謝的三件事、寫感恩小卡片等。
讓他學習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幸福,而不是總盯著別人。
✅ 減少「比較」,聚焦「個人需求」與「合作」
作為父母,要以身作則,避免在孩子面前比較手足或他人。
當孩子抱怨不公時,將討論焦點拉回到他「個人的需求」上(「你現在需要什麼?」),而不是陷入「跟別人比」的迴圈。
同時,多創造手足、同儕間「合作」的機會,強調「共好」而非「零和」。
▌公平不是比較出來的:用理解化解孩子的計較
孩子對公平的追求,源自於對愛與歸屬感的渴望。
當我們能理解他「不公平」抱怨背後的情緒與需求,並引導他建立更成熟、更有彈性的思考方式時,就能幫助他從計較的牛角尖中走出來。
教導孩子,真正的豐盛不是來自於跟別人比較,而是來自於內心的滿足、對所擁有的感恩,以及與人合作、互相貢獻的社會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