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選擇,是基於願景;偽裝的選擇,源自恐懼。」
你是在選擇,還是在逃避?
我們常以為自己正在「做選擇」,實則只是「在逃避恐懼」。
換工作、搬家、分手、結婚、出國、創業……這些決定的表面或許看起來是自由的,實際上卻可能是由焦慮、孤獨感、不安或對失敗的恐懼驅動。
這篇文章並不是要讓你變成沒有恐懼的人,而是幫助你建立一種「帶著恐懼也能清晰思考」的能力——也就是「思維上的餘裕」。
為什麼恐懼會綁架我們的決策能力?
恐懼,是我們大腦的保護機制。當面對未知與不確定時,人類大腦會啟動戰於逃模式,自動地選擇「較安全」的選項。這種反應在遠古時期很適合用來逃避猛獸,但不適用於抉擇人生重大方向的抉擇。
恐懼導向的決定通常有以下特徵:
- 避免失去而做的選擇(而非為了獲得)
- 快速、不經過深入思考或自我對話
- 做完後有一種鬆一口氣、但並不踏實的感覺
一旦我們習慣讓恐懼主導人生,我們就會在無意識之中活成沒有餘裕的人生。
三個方法,幫助你跳脫恐懼驅動的決策模式
1. 停一下:讓情緒沉澱,暫時不要做決定
思維餘裕的第一步,是「先不要急著決定」。
問問自己:
「我現在是為了什麼想趕快決定?是因為焦慮、壓力,還是想逃離什麼?」
當你給自己一點空間觀察這個情緒,它就不會那麼強烈。即使只是一杯咖啡的時間,也比立即反射來得更有選擇自由。
2. 寫下兩個問題:這是出於自由,還是出於恐懼?
拿筆寫下:
- 如果沒有恐懼,我會怎麼選?
- 如果我今天 100% 自由,我會往哪個方向走?
這不一定會給你答案,但會幫你看清楚:你現在的思考,是不是已經被恐懼綁架。
3. 做一個小實驗,而不是下定終身承諾
重大決定不一定要一次到位。思維餘裕的本質是:「用小規模實驗,降低決策風險。」
舉例:
- 想轉職,先做一個月的兼職接案了解自身能力
- 想買房,先透過 AirBnb 試住一段時間了解區域的優劣
- 想分手,先分開一段時間觀察自己真正的感受
透過最小可行性進行驗證後,你將會更了解決定的可行性,不要讓「這個決定會不會毀掉我一生」這種戲劇性想像扭曲了你的思考,你永遠可以選擇調整。
結語:真正的自由,是能夠辨識恐懼、但不被它主宰
恐懼是人生的常客,但它不應該是你的導航員。
真正有餘裕的人生,不是不恐懼,而是「即使恐懼,依然可以清醒地選擇」。
給自己更多一點空間與時間,建立屬於你的內在安全感。你會發現,當內在穩定了,外在的選擇就不再那麼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