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別透過他人的濾鏡來觀察世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近十幾年來,由於科技發達,人們取得資訊也變得更加容易,我們不免就會讀到,今天哪個公眾人物又翻車了的事件等等,

而往往藉由媒體的聳動標題與內容這樣的推波助瀾下,試圖引導輿論去到某個它們所期望發展的特定方向。

雖然我認為,現今台灣的媒體大多偏向傳遞負面訊息多過於正面,不過這也不全然是媒體的問題,

因為媒體畢竟是以人們的關注力來營利,觀眾越感興趣的話題,他們就會更加以報導來取得關注。

所以我認為更多的問題是現今台灣的集體意識仍舊偏好觀看較為負面、威嚴恫嚇等等的聳動內容,如果不想要受影響,那就盡量避免不要看、不要聽。


我有一位很特別的朋友,他是我見過最不八卦的人。

雖然我自認為我是個不太八卦的人,但有時候還是不小心會被家人朋友們的一些用字遣詞給吸引。

有次我問那位朋友,即便聽到一些感興趣的八卦,你難道不會產生好奇心嗎?他回答說:「會啊!但我還是不會想聽,因為我不想讓別人的觀點影響我對一個人的看法。」

這是至今我聽過最特別的不參與八卦輿論的原因了~哈哈哈


這讓我想起一件往事。

幾年前,母親去探望外公,當時母親與新來的看護聊得十分投緣,等看護離席一陣子時,我看到母親對他讚不絕口。

然而,當母親與親戚談起此事,聽到他們對於新看護的負面評價後,原本的正面印象瞬間轉變,開始附和批評。

我覺得很有趣,一天之內,她對一個人的評價竟能有如此大的落差,且這並非她自身的經歷,而是被他人的觀點影響。


當我們開始自我覺察,便會發現,每個人對事物的看法多半是內心投射的結果,同樣的人事物,在不同人眼中可以有天壤之別的解讀。

有次,我的朋友(就暫且簡稱他為A吧!)家裡來了他的朋友,他的朋友就讓我簡稱為B吧!B較為內向,初見時不太主動與屋子內的人搭話。

後來,某天B因為某些我不知道的因素情緒失控,憤而離席。

事後,A向我細數B的性格缺陷,以及為什麼對方會突然不告而別憤而離席,

幾天後,B再次來訪,我雖然盡可能不要受到A的話影響,但多少也對B產生了一些標籤印象,但仍保持開放態度,畢竟我對他一無所知,只能透過A的先前描述,拼湊出訊息。


後來,某次因緣際會下,我有機會與B聊天,他突然開始說起為什麼當天他會憤而離席,並且跟我道歉那天突然的離席。

我理解他當時的情緒並做出憤而離席的行為,我認為某方面我跟對方的個性也有些相似處,只是我很欽佩的是,他能夠直接與對方反應出對方讓自己感到不舒服的行為,

而我也發現自己與對方聊天後,其實對方的性格與A的描述並不一致。更有趣的是,我察覺A批評B的特質,身為旁觀者的我,我觀察到其實他自己也具備這樣的特質。

心理學指出,當我們厭惡某個人的特質時,往往是因為自己內心也有相似的部分,但尚未接受。

這讓我開始思考,當我們參與八卦時,是否更多是在聆聽這個人對事物的詮釋與濾鏡,而非事實本身?


這讓我更深刻地意識到,我們的看法受到個人經歷、情感和價值觀的影響,而非純粹的事實。

人們對他人的評價,其實反映的是自身的內在投射與未解的議題。

大眾媒體每天充斥著公眾人物形象翻車的新聞,許多人習慣跟隨媒體風向,但事實有時候卻未必如報導所述。

我們無從得知這些人是否真的做過那些事,抑或者只是被刻意抹黑,而媒體的報導是否帶有誇大與操弄情緒的成分,我們都無法知道。


我知道對於有些人而言,要完全杜絕社交媒體、新聞是有相對難度的,因為有時候免不了跟朋友或家人吃個飯,然後對方就會脫口而出一些你根本就不想知道的負面八卦新聞。

那麼,如何避免被牽著走?

我認為或許我們應該專注於自身,而非過度介入他人的實相。


「金星三部曲」一書中作者提到:

「如果大家能把精神專注集中在掌控自己的人生上,這個世界的問題就會少很多了。你越是去干擾他人的人生,就會有越多的人來干擾你的人生,這就是因果法則的效力。

認為他人應該要怎麼做,或是應該要具備某種標準或態度,這就是一種干擾。

最好的做法就是接受他人是個獨立的課題,有他們自己的狀態程度,並且正在經歷身為靈魂的他們所需要學習的課題。」


而媒體報導的那些公眾人物形象翻船,或許不正是因為人們認為他人應該要具備某種形象標準?而這也是一種干擾。

前陣子,我在餐桌上聽到家人隨口分享的負面新聞,雖然聽完我的想法是,干我屁事?不過我最大的錯誤是,當時我還是無意識的脫口而出表達了對該事件的看法,

隨即接下來的幾個小時我感受到一股混亂的能量場,整個人感覺都不好了。

這讓我意識到,任何能激起我們情緒的事件,都蘊含著我們需要學習的課題,因為如果沒有任何課題,你聽過就會忘記完全,更不會有想發表意見的言論。

所以啦!當我們從各式媒體、親朋好友等等媒介聽見某件事讓我們憤怒、不安、恐懼等等那些讓你感到不舒服的情緒時,與其急著發表意見,不如回到內心,思考為何這件事會觸動我們。

還有更重要的是,我們或許也可以提醒自己,此時此刻,眼前這個人只是在用他的濾鏡闡述這件事,

即使是媒體也是,我們必須得先有個認知,媒體也有自己的濾鏡,但並不代表這件事是事實,

在你與這件事共振之前,至少在你的實相這件事還不是事實,你只是在藉由別人的濾鏡看見各個平行時空的可能性而已。


最後,希望我的分享能夠幫助到每個正在靈性道路上的夥伴們,也非常感謝你的耐心閱讀與專注力 ❤

若以上的內容與觀點有疏漏或者與你的認知解讀有不同也請多多包涵,選擇讓你感到最舒服的觀點才是最重要的喔 : )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Intern Human 的沙龍
150會員
116內容數
歡迎來到我的沙龍,平台主要紀錄我致力於身心靈領域至今所體悟到的人生哲理以及分享我的洞見,將這些豐沛的思想轉化為文字創作。
Intern Human 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31
幾年前我曾經在一堂財務課中聽到一位老師分享的觀點,當時老師在課堂上是這麼說的:「祝福所有你樂於發生在你身上的任何人事物。」雖然當時在課堂上老師主要分享關於錢財,他是這麼說的:如果你很羨慕一個人的經濟狀態,例如對方可能坐擁豪宅、豪車等等,不論對方是如何才能達到這樣的經濟處境,你認同與否都祝福對方。
Thumbnail
2025/03/31
幾年前我曾經在一堂財務課中聽到一位老師分享的觀點,當時老師在課堂上是這麼說的:「祝福所有你樂於發生在你身上的任何人事物。」雖然當時在課堂上老師主要分享關於錢財,他是這麼說的:如果你很羨慕一個人的經濟狀態,例如對方可能坐擁豪宅、豪車等等,不論對方是如何才能達到這樣的經濟處境,你認同與否都祝福對方。
Thumbnail
2025/03/21
前些日子看到一個短片,關於一位老奶奶分享自己活了95歲的生命洞見。 當靈性自我探索來到一個階段,或許你也會漸漸感知到每個人就如同一顆鑽石的其中一面切面,看似是分離的,但以遠觀視角來看,仍舊是同一顆鑽石。
Thumbnail
2025/03/21
前些日子看到一個短片,關於一位老奶奶分享自己活了95歲的生命洞見。 當靈性自我探索來到一個階段,或許你也會漸漸感知到每個人就如同一顆鑽石的其中一面切面,看似是分離的,但以遠觀視角來看,仍舊是同一顆鑽石。
Thumbnail
2025/02/15
以前我自認為是個吃不了苦的人,也感謝自己持有這樣的信念,因為在台灣,我確實沒什麼體驗過那些我認為苦的生活。旅居小島的第二個月時,我意識到當人類身處在處處不便的環境中,總是能展現出驚人的適應力。
Thumbnail
2025/02/15
以前我自認為是個吃不了苦的人,也感謝自己持有這樣的信念,因為在台灣,我確實沒什麼體驗過那些我認為苦的生活。旅居小島的第二個月時,我意識到當人類身處在處處不便的環境中,總是能展現出驚人的適應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臺灣媒體及部分KOL在報導臺積電國際佈局時,容易受到政治立場及認知偏差影響,忽略事實深度,呼籲讀者應獨立思考,避免被媒體操弄。
Thumbnail
臺灣媒體及部分KOL在報導臺積電國際佈局時,容易受到政治立場及認知偏差影響,忽略事實深度,呼籲讀者應獨立思考,避免被媒體操弄。
Thumbnail
看手機、看電視、看報紙、看人等等就會覺得自己好像掌握了什麼秘密甚至入戲到八卦裡或政局裡 在資訊過載的時代,我們被大量的新聞、八卦和社交媒體裡的情緒牽引著 這些資訊有時像一種即時的快感來源,讓我們覺得自己"知道了什麼"或"參與了什麼",但實際上這種掌控感可能只是短暫的幻象,更容易讓情緒
Thumbnail
看手機、看電視、看報紙、看人等等就會覺得自己好像掌握了什麼秘密甚至入戲到八卦裡或政局裡 在資訊過載的時代,我們被大量的新聞、八卦和社交媒體裡的情緒牽引著 這些資訊有時像一種即時的快感來源,讓我們覺得自己"知道了什麼"或"參與了什麼",但實際上這種掌控感可能只是短暫的幻象,更容易讓情緒
Thumbnail
在這個媒體主導的時代,人們無時無刻不被視聽資訊包圍。生產者和閱聽者都面臨著流量與深度的矛盾,隨著科技的發展,每個人都能成為內容的創造者。然而,這種模式也可能造成資訊麻痺,導致人們在潛移默化中失去自由。本文探討了在不斷變化的媒體環境中,如何尋找個人的獨立思考與真正的自由。
Thumbnail
在這個媒體主導的時代,人們無時無刻不被視聽資訊包圍。生產者和閱聽者都面臨著流量與深度的矛盾,隨著科技的發展,每個人都能成為內容的創造者。然而,這種模式也可能造成資訊麻痺,導致人們在潛移默化中失去自由。本文探討了在不斷變化的媒體環境中,如何尋找個人的獨立思考與真正的自由。
Thumbnail
  許多人在面對新聞報導時,往往以直覺為主,蹭恨為主,喜惡為主,只要犯上自己高道德標準的事件就開始言之鑿鑿地數落一番,一旦發現是錯的就怪新聞及當事人誤導報導,新聞報導跟風事件行之有年,最常見的就是公眾人物的八卦緋聞事件和經濟民生事件,到底是社會大眾縱容新聞媒體坐大跟風報導還是新聞媒體失去了專業,現
Thumbnail
  許多人在面對新聞報導時,往往以直覺為主,蹭恨為主,喜惡為主,只要犯上自己高道德標準的事件就開始言之鑿鑿地數落一番,一旦發現是錯的就怪新聞及當事人誤導報導,新聞報導跟風事件行之有年,最常見的就是公眾人物的八卦緋聞事件和經濟民生事件,到底是社會大眾縱容新聞媒體坐大跟風報導還是新聞媒體失去了專業,現
Thumbnail
唯恐天下不亂的人罪大惡極,我們不要成為以管窺天的井底之蛙。
Thumbnail
唯恐天下不亂的人罪大惡極,我們不要成為以管窺天的井底之蛙。
Thumbnail
在我們這個時代,儘管大家都知道媒體的政治傾向,但有時還是會引用媒體的話來討論事情。雖然傳統媒體因為失信問題,而逐漸不受大眾信任,但是對於新知的需求仍然是大眾政治所必需的。
Thumbnail
在我們這個時代,儘管大家都知道媒體的政治傾向,但有時還是會引用媒體的話來討論事情。雖然傳統媒體因為失信問題,而逐漸不受大眾信任,但是對於新知的需求仍然是大眾政治所必需的。
Thumbnail
如今這個社會中,因為網路的發達,媒體製造議題及傳播的能力範圍越來越大,但是近年來無論是台灣媒體還是全球,由於媒體第四權的權利,許多人開始批評對於新聞未經查證,不負責任的態度感到不信任甚至憤怒,那麽是什麽造成媒體的問題呢?
Thumbnail
如今這個社會中,因為網路的發達,媒體製造議題及傳播的能力範圍越來越大,但是近年來無論是台灣媒體還是全球,由於媒體第四權的權利,許多人開始批評對於新聞未經查證,不負責任的態度感到不信任甚至憤怒,那麽是什麽造成媒體的問題呢?
Thumbnail
每天都可以接收四面八方的訊息,但要怎麼判斷是現代人最大的課題。
Thumbnail
每天都可以接收四面八方的訊息,但要怎麼判斷是現代人最大的課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