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學筆記】知識的重量:為何有些真相讓人無法承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過硬的知識」——也就是邏輯嚴密、概念抽象、難度高或顛覆常識的知識——確實很容易讓一般人產生抗拒,甚至直接拒絕接受。 這種現象在哲學、物理、數學、政治理論、經濟學等領域尤為明顯。

我們可以從幾個層面來理解為什麼:


認知負荷太高

大腦喜歡節省能量,當一個觀念需要打破舊有框架、建立新概念時,會讓人感到「難懂」「累」,因此潛意識中會抗拒這種知識。

舉例:

量子力學裡「粒子可以同時存在於兩個地方」的觀念,與日常經驗完全不符,因此很難直觀接受。


自我防衛機制

有些知識會挑戰個人的價值觀、世界觀,甚至社會地位認同。面對這種威脅,人們傾向於情緒性防衛而非理性理解。

舉例:

當科學挑戰某些宗教教義時,信徒可能並不願接受,即使證據充分,也會出現激烈反應。


語言或敘事方式太艱深

即使內容有價值,如果表達方式不符合聽眾的語言習慣、文化背景或教育程度,也很難傳達出去。

舉例:

尼采、海德格、康德的原文作品,如果不經轉譯整理,多數人讀幾頁就放棄,因為太抽象。


知識與生活脫節

如果一個知識無法與人們的生活經驗產生連結,就很難引發興趣與認同。

舉例:

講「通脹預期的自我實現機制」這樣的概念,若沒有實際物價上漲的例子,一般人不會覺得有關聯。


那怎麼辦?

  1. 用故事與比喻降低理解門檻
    比如用「存錢變薄的麵包」來解釋通貨膨脹。
  2. 先講結果,再倒推原理
    比如先說「為什麼你手上的一百元越來越不值錢」,再引出 M2 與 CPI。
  3. 讓人感受到「這關我什麼事」
    讓知識和生活接軌,就會自然激發接受意願。
  4. 逐步建立理解階梯,而非一口灌輸整體結論
    抽象知識應該被拆成「可以被逐步吸收」的小階段。


如何讓「過硬的知識」變得可以被一般人接受?

這不只是教育問題,其實也是哲學、語言學、甚至政治傳播的問題。

一、知識的硬度 ≠ 知識的價值

「過硬的知識」之所以「硬」,是因為它對理解有門檻。 但這並不意味它沒有價值。相反,它往往越接近真理或系統性越高,就越需要深度思考。

例如:

  • 「語言不只是溝通工具,而是思維的框架」,這是維根斯坦的深層觀點,但講給多數人聽會被說「講話太繞」。
  • 「貨幣不是價值的反映,而是主權信任的工具」,這句話說出來,也會被一般人當作空話。

這裡的矛盾是:知識越深,越難簡單地講清楚;講得簡單,反而可能扭曲原意。


二、從「轉譯」到「轉身」:知識的三種層次傳遞

我們可以把知識的傳遞分成三個層級:

  1. 轉譯(Translation):用大家懂的語言來重說。
    • 把「費米悖論」變成「外星人在哪裡」。
    • 把「尼采超人」說成「獨立不依附於世俗價值的創造者」。
  2. 轉化(Transformation):把理論的架構轉變成故事、案例、實際操作方法。
    • 把「價值交換」轉化成日常買菜的經驗。
    • 把「社會契約」講成小朋友玩遊戲時共同訂的規則。
  3. 轉身(Transposition):引導受眾本身站到知識者的視角,看見問題、提出問題,而不只是「被告知答案」。
    • 與其說「尼采說什麼」,不如讓對方先感受到「當整個社會價值都崩潰時,我要靠什麼活著?」

這三層,是從外向內、從淺到深、從接受到主體化的過程。


三、例子:將過硬知識「轉譯」

例子:

通貨膨脹時物價快速上漲,通貨緊縮時物價卻不會下降。

這句話有經濟學的深度背景,但一般人可能只覺得是抱怨「東西貴了回不去了」。那我們可以這樣轉譯、轉化:

  • 轉譯版本:

    「你有沒有發現,蛋、奶、肉的價格一漲上去,就算後來說通膨沒那麼嚴重了,價錢也很少降?這不是你錯覺,經濟學裡有個理論叫做『價格黏性』,就是這種現象。」

  • 轉化版本:

    「想像你開了一家早餐店。油價、瓦斯、進貨全都漲,你也漲價了。等到之後原物料降了一點,你會降回原價嗎?你不會。因為你早已習慣現在這個利潤,也怕一降價,顧客對價格更敏感,反而更難做生意了。」

  • 轉身版本:

    「你有沒有發現自己每次抱怨物價時,其實背後是在問一個問題:這個社會怎麼對待我們這些『不掌握定價權』的人?如果你是那個能定價的老闆,你會怎麼做?」

這樣的處理方式,就能讓知識不只是「講給人聽」,而是「引人進來」。


是否需要這樣做,取決於你的目的

寫作與知識表達的三種根本動機。這不僅適用於知識傳播,也涵蓋了所有形式的表達(文章、影片、演講、社群發文等)的核心策略選擇


一、需要越多人看越好(流量變現型)

這種情況下,你必須把「內容本身的深度」暫時放到第二位,首要目的是吸引注意力、降低門檻、放大情緒共鳴,讓更多人點擊、停留、分享。

這就意味著:

  • 語言要簡潔直白
  • 節奏要明快
  • 結構要明確
  • 要抓住熱門議題
  • 不怕適度娛樂化、故事化

風險: 知識可能會被稀釋或扭曲

優點: 可快速放大影響力,打造個人品牌、累積資源


二、只希望懂的人來看(尋找知己型)

這時候的策略是保留深度,濃縮表達,不主動迎合,但留線索給看得懂的人。

你可以:

  • 使用專業詞彙
  • 引用冷門文獻或典故
  • 結構上不必過度簡化
  • 內容可以挑戰常識或主流觀點
  • 甚至可以刻意設立「理解門檻」

這類文章是「知識圈內的號角」,不是擴音器,而是雷達。

風險: 點擊率低、不易擴散

優點: 精準吸引思想同頻者,有機會深度交流、合作甚至改變他人思維


三、只是自己寫給自己看(知識筆記型)

這種寫法最自由,也最誠實。它不是為了他人設計的,而是為了整理思緒、打磨思想、記錄自己的成長。

可以:

  • 完全使用內在語言(不管讀者會不會懂)
  • 大量跳躍、留白、推理簡寫
  • 思路不必為讀者服務,只為「未來的自己」鋪路
  • 寫下的,不是結果,而是思考的過程

這種文章常常是最原創的,也最容易日後成為「思想的種子」

風險: 無法直接被人閱讀或引用

優點: 長期價值高,是創作者自我養成的養分與回憶


決策依據:寫給誰,是根本的選擇

寫之前只要誠實問自己一句話:這篇,我是寫給誰的?

選對目的,就能選對風格、節奏、語言,也就不會迷失在「為什麼沒人看懂」「是不是太難」這些焦慮裡。

結語:過硬知識,不是要你硬吞,而是要你轉身擁有

知識的傳播,不只是簡化,更是將深刻轉化為共鳴的過程。 若你想讓更多人理解你腦中的那些「過硬思想」,你需要的不只是邏輯清晰,還有語言的轉譯能力、故事的說服力,以及引導他人思考的哲學態度。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宗的筆記
12會員
425內容數
我的學習筆記,用來記錄自己覺得重要的事情,所有的筆記會動態更新來完善。 用 AI 補助整理重點。 自我介紹:https://vocus.cc/user/671caefbfd89780001ab8fc3 我是誰?https://vocus.cc/article/682a2b37fd897800011a9234
宗的筆記的其他內容
2025/05/06
現今選舉制度在全球範圍內普遍被認為是民主體制的核心之一,但它也存在許多缺陷和挑戰。 這些缺陷往往在不同國家和文化中表現出不同的形式,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缺陷及其背後的原因: 一、選舉結果與選民意志不符 許多選舉系統會導致選舉結果與普選意圖不完全一致,這一現象在代議制選舉中尤為明顯。 選舉
Thumbnail
2025/05/06
現今選舉制度在全球範圍內普遍被認為是民主體制的核心之一,但它也存在許多缺陷和挑戰。 這些缺陷往往在不同國家和文化中表現出不同的形式,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缺陷及其背後的原因: 一、選舉結果與選民意志不符 許多選舉系統會導致選舉結果與普選意圖不完全一致,這一現象在代議制選舉中尤為明顯。 選舉
Thumbnail
2025/05/06
語言哲學與語意學的核心問題之一:詞彙的意義並不是固定的,而是「具情境性的變數」。 為什麼詞彙不是絕對的? 詞彙看似穩定,其實意義會因語境(context)、語用(pragmatics)、文化背景與說話者意圖而變動。這也是為什麼同一句話,在不同場景下可能傳達完全不同的訊息。 語境如何
Thumbnail
2025/05/06
語言哲學與語意學的核心問題之一:詞彙的意義並不是固定的,而是「具情境性的變數」。 為什麼詞彙不是絕對的? 詞彙看似穩定,其實意義會因語境(context)、語用(pragmatics)、文化背景與說話者意圖而變動。這也是為什麼同一句話,在不同場景下可能傳達完全不同的訊息。 語境如何
Thumbnail
2025/05/06
很多人每天讀書、看影片、上課,看似非常積極,實際上卻只是在「消費知識」,沒有轉化成行動,也沒有解決實際問題。 他們沉迷於資訊的感覺,把學習當作一種心理安慰,讓自己相信「我還不錯,我有在進步」。但這種進步,只停留在幻想層面。 更危險的是,連他們
Thumbnail
2025/05/06
很多人每天讀書、看影片、上課,看似非常積極,實際上卻只是在「消費知識」,沒有轉化成行動,也沒有解決實際問題。 他們沉迷於資訊的感覺,把學習當作一種心理安慰,讓自己相信「我還不錯,我有在進步」。但這種進步,只停留在幻想層面。 更危險的是,連他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在今日這個變動快速的時代,似乎每個人都有學習焦慮。許多人加入了大量的線下、線上課程,買了不同領域的書籍,但學習到的知識到底怎樣能為人生加成?我們又到底要怎樣學到知識的內涵,進而內化成我們的工具與服務產品,讓我們為自己創造更多價值呢?
Thumbnail
在今日這個變動快速的時代,似乎每個人都有學習焦慮。許多人加入了大量的線下、線上課程,買了不同領域的書籍,但學習到的知識到底怎樣能為人生加成?我們又到底要怎樣學到知識的內涵,進而內化成我們的工具與服務產品,讓我們為自己創造更多價值呢?
Thumbnail
★學習能力、策略與表徵 【知覺集中】(反義詞-去集中化) 思維方式尚未成熟,導致思維方式不合邏輯,只憑知覺所及,集中注意於事物的單一層面...
Thumbnail
★學習能力、策略與表徵 【知覺集中】(反義詞-去集中化) 思維方式尚未成熟,導致思維方式不合邏輯,只憑知覺所及,集中注意於事物的單一層面...
Thumbnail
本書整理了常見的八種思維錯誤,讓我們去思考,人為何會有這麼多的偏誤,影響了我們正確的判斷。因為我們每天又被資訊轟炸。認知偏誤或者說捷思法,是我們從古至今適應環境的手段。大腦會允許我們用最舒適的方式去思考,要保留能量給對一些生存更急迫,但是實際上並不合理的事情…
Thumbnail
本書整理了常見的八種思維錯誤,讓我們去思考,人為何會有這麼多的偏誤,影響了我們正確的判斷。因為我們每天又被資訊轟炸。認知偏誤或者說捷思法,是我們從古至今適應環境的手段。大腦會允許我們用最舒適的方式去思考,要保留能量給對一些生存更急迫,但是實際上並不合理的事情…
Thumbnail
從自己精神世界中創造出來的靈感,才是屬於自己的真知識。
Thumbnail
從自己精神世界中創造出來的靈感,才是屬於自己的真知識。
Thumbnail
學習要有成效,我們想到的可能是要「Study Hard」,除了努力學習外,還有其他要注意的地方嗎?又或者一直拼命努力,真的就會有所回報,有好的成效嗎? 了解大腦的模式 在認真學習前,如果可以先了解大腦運作的模式,將能更有效率學習。《大腦喜歡這樣學》指出,大腦有兩種不同的神經網路,分別是專注式思考
Thumbnail
學習要有成效,我們想到的可能是要「Study Hard」,除了努力學習外,還有其他要注意的地方嗎?又或者一直拼命努力,真的就會有所回報,有好的成效嗎? 了解大腦的模式 在認真學習前,如果可以先了解大腦運作的模式,將能更有效率學習。《大腦喜歡這樣學》指出,大腦有兩種不同的神經網路,分別是專注式思考
Thumbnail
我經常會覺得迷惑,雖然讀了很多不同的書籍作品,但在過了一段時間後好像沒多少內容能記得住、在和別人交談的時候也未必能夠說得出什麼。這或許是我太健忘,或是我未能明白書中所說的內容?因此我抱著以上的疑問翻閱本書,試圖了解別人是如何讀懂書文內容和記得住,進而能通過讀書來獲取智慧,幫助自己成長。
Thumbnail
我經常會覺得迷惑,雖然讀了很多不同的書籍作品,但在過了一段時間後好像沒多少內容能記得住、在和別人交談的時候也未必能夠說得出什麼。這或許是我太健忘,或是我未能明白書中所說的內容?因此我抱著以上的疑問翻閱本書,試圖了解別人是如何讀懂書文內容和記得住,進而能通過讀書來獲取智慧,幫助自己成長。
Thumbnail
#週日AMA 網友 Huang Jyun-Lin 發問: 󠀠 "" 󠀠 每次有人分享看書的訣竅,都說:「不要看完整本書」、「挑選有興趣的部分看」。但只要我嘗試這樣做,都會很不舒服: 󠀠 擔心會不會有什麼更深刻的知識我沒吸收、 可能漏掉作者想傳達的地方? 以及,沒看完整本書
Thumbnail
#週日AMA 網友 Huang Jyun-Lin 發問: 󠀠 "" 󠀠 每次有人分享看書的訣竅,都說:「不要看完整本書」、「挑選有興趣的部分看」。但只要我嘗試這樣做,都會很不舒服: 󠀠 擔心會不會有什麼更深刻的知識我沒吸收、 可能漏掉作者想傳達的地方? 以及,沒看完整本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