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閱讀觀點95】別再累死自己,聰明學習才有用--《大腦喜歡這樣學》

2024/04/1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學習要有成效,我們想到的可能是要「Study Hard」,除了努力學習外,還有其他要注意的地方嗎?又或者一直拼命努力,真的就會有所回報,有好的成效嗎?

raw-image

了解大腦的模式

在認真學習前,如果可以先了解大腦運作的模式,將能更有效率學習。《大腦喜歡這樣學》指出,大腦有兩種不同的神經網路,分別是專注式思考與發散模式思考,這兩種不會同時存在,我們如果不是處於專注式模式,就是處於發散模式。

專注模式是用理性、循序漸進、分析的方式解決問題,當我們聚精會神做一件事時,專注模式會登場,讓我們聚焦在要解決的問題上。

相較之下,發散模式讓我們任由思緒神遊,這種看似不認真學習的模式,卻能讓我們脫離原本聚焦的區塊,讓思緒跑得更遠,因而發現原本怎麼想都想不到的解答。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會在洗澡、散步時靈光乍現,就是因為那個時候處在發散模式。

有效建構記憶模組

專注模式跟發散模式都有其必要性,發散模式固然好,但如果沒有先靠專注模式打下基礎,那再怎麼發散、遨遊,也是找不到東西。書中提到大腦有工作記憶跟長期記憶兩個系統,工作記憶只能儲存四個資訊組塊,當我們慢慢把一件事情學透撤了,它就比較不會佔用工作記憶(像剛開始學開車到變成開車老手的過程)。

要建構記憶組塊的第一步,就是專心研讀想要建立組塊的資料,書中提到,如果在學習過程一直分心,那麼大腦很難建立組塊,沒辦法建立新的神經模式;第二步驟是要理解資料的要點,歸納出中心思想;第三步驟是建立脈絡,讓自己知道如何使用某一個組塊,並知道何時使用,透過複習,我們可以讓組塊連結的神經網路擴大,並穩固組塊。

很多人在學習時會畫重點,作者認為,畫重點很容易產生能力錯覺,誤以為有畫重點就表示已經記住,實則不然。所以與其畫重點,倒不如先歸納重要概念,再做筆記,或是透過回想,進行間隔複習,檢視自己記住多少,沒有加以複習的內容,很容易慢慢模糊。與其一個晚上讀二十幾次學習內容,不如分二十幾天讀學習內容,然後好好睡覺,讓發散模式幫助整理記憶,這樣也會讓工作記憶慢慢轉為長期記憶,比較能記得住學習的內容。

不要只靠死記

作者分享可以用生動的視覺隱喻(比如把電流視覺化成水流)、建立出可以簡化內容的有意義的群組、編造故事等方法幫助記憶,還有用手寫下要記憶的內容,甚至是運動也能夠幫助記憶。

其中比較特別的是「宮殿記憶法」,宮殿只是一個比喻,它可以是你的家、廚房,或是上學的路線ㄝ總之是一個自己熟悉的地方,然後把你要記憶的事物,轉化成觀念圖像,放置在這個你熟悉的地方裡,從這裡出發去記住事物。

比如今天要購買牛奶、雞蛋跟麵包,可以想像一瓶巨大牛奶擺在家門口,麵包彈到沙發上,然後打破雞蛋,用熟悉的場景,來記住沒有相關聯的事物。


西恩後見

看完《大腦喜歡這樣學》,馬上回想到高中的時候,數學老師總是發一大堆練習題,要我們做練習題,那時候我對做大量的練習題非常排斥,總認為只要知道原理就好,做那麼多練習題只是「填鴨式教育」,沒有用。

想當然耳,高中三年下來,數學成績超爛,最後也只能選文組。如果那時候有看過《大腦喜歡這樣學》,可能就會告訴自己,做練習題是要讓自己知道數學公式是要在那些情境下運用,並從中建立出脈絡,那麼可能就比較不會排斥做大量練習題。

另外,與其極度認真、緊繃學習,適時運動,保持充足睡眠也相當重要,加上書中多次強調間隔式的複習有助於加強記憶,這也提醒我們,學習絕對沒辦法講求速成,穩扎穩打培養學習習慣,讓原本還不熟悉的事物,慢慢變成長期記憶,會比臨時抱佛腳有用許多。


    76會員
    117內容數
    閱讀面向會包含時間管理、工作效率、習慣強化、閱讀寫作技巧與人際關係等面向,並希望整理不同作者的觀點,內化成自己的想法,打造適合自己的系統。如果這也是你(妳)追求的目標,歡迎一起加入。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